•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浅议宗教政策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1-06-05 08:00: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宗教普遍的存在于人类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国度都有着宗教的存在,全世界有将近80%的人信仰各种宗教。在我国,也有将近一亿宗教信仰者,另外还有大量的祖先崇拜、地方民俗等现象存在,其群众性更加广泛。故宗教政策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进程。宗教政策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核心两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法为本。
       关键词:宗教政策;人文;以法为本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一、宗教政策要以人为本
      宗教政策的以人为本就是在爱国主义前提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保护人民大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切实关心个体的实际情况。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本身有着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强制干涉其发展,甚至消灭其存在,带来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伤害了广大宗教人士的感情,破坏了社会团结。在1958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中,我国的宗教政策偏向于以理为本,片面从理论上看宗教的存在,错误的林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许多论断,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本身首先具有的深切人文关怀。从理论上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阶级的消失,宗教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理应消失。强制执行一个片面的理论的观念,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往往导致的都是错误的结果。反映在宗教上,就是采取消灭宗教的政策,在十年动乱中,“砸教堂,拆寺庙,焚经书,毁佛像,烧法器,禁止念经、做礼拜、望弥撒,一切正常宗教活动均被禁止。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名义下,恣意游斗,批判宗教界人士,把宗教徒也看作‘阶级敌人’,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有些人被迫害致死。在少数民族地区,某些风俗习惯也被认为是‘破四旧’的对象。” 以理为本的结果就是破坏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切实的伤害了人民的利益和感情。任何理论都不应逾越人的基本权利保障,个体是社会的细胞,紧密的组织在一起共同构成美好的家园,只要宗教群众不违背爱国主义这一基本原则,宗教政策首先应考虑的就是人的利益,保证个体的生命财产,满足其精神需求,而不是以任何其它理由伤害人的利益。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其中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天主教的反帝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经验,以及其它宗教的反封建斗争,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并且宗教人士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的号召,参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使宗教自身同社会主义相适应。历史反复的证明关注切实的人的基本权利才是一个社会长期稳定、繁荣的保证。从中国历史上以宗教名义发生的起义看,其口号大都与人的基本权利相关。
      以人为本要以爱国主义为原则,其要点应包括:1、不参与任何危机国家安全的组织及活动2、坚持以祖国的利益为准则3、不破坏社会秩序
      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人文关怀,其要点应包括:1、禁止任何个人、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破坏宗教财物2、保障宗教人士的人身自由、信仰自由3、积极引导宗教文化同地方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有特色的宗教活动或民俗活动,将其纳入到精神文明的建设之中4、将宗教团体纳入法制规范体系中
      在世界逐渐一体化的今天,各文明,各文化的交流不断增多。经济竞争、军事竞争、文化竞争与文明之争愈趋激烈。就我国的社会现状而言,宗教热在目前依然持续增温,寺庙的繁荣,各种传统文化的复兴,表明在现代化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多。但是宗教文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积极引导其同主流文化相适应。各种宗教以及地方民俗如何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国家如何讲文明国家的基本精神素养普及?我认为将各种宗教文化及基本精神素养相协调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一步。就目前的社会文化看,道德滑坡现象仍在持续,低速娱乐占据文化主流,仇恨社会的事件屡有发生,宗教热及宗教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时新疆、西藏地区近年来发生的社会治安事件,以及“家庭教会”等诸多问题。诸多现象都反映出目前由于文化失调的各种弊端。
      宗教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组织来说,具备着良好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文化中,保持着其他文明没有过的稳定。我认为其根源在于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融合,正是因为它们彼此的互相补充和协调,宗教组织及文化在各个地区的普遍推广和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道德上,三种文化都有着一定的约束力;组织上,人民群众也有着其适当的归宿。封建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王朝的兴替主要的根源在于经济方面。中国在近两千年的时期中,社会结构的稳定则有赖于与三教合一的包容性。直到清末的鸦片战争,才首次败给了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力量开始宣起新的高潮,在新时期的今天,这种软实力的对抗愈加明显。因此,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格外重要,而宗教作为一种良好的媒介,宗教政策的作用将发挥巨大作用。将人文关怀注入社会群体,在坚持爱国主义的前提下,保障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繁荣文化,社会才会充满生机并得以持续稳定发展。青少年部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虚幻的游戏之中,成年人也不只用低俗的娱乐来打发美好的假日。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大力的宣传,更需要积极的建设。宗教政策在新的历史机遇中,应积极做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的建设者重要的一员。
      宗教政策以人为本要深入文化领域,具体要求:1、推广精神文明建设相关宗教文化的教育,构建宗教活动及民俗活动2、增设更多的宗教文化研究所
      1、推广精神文明建设相关宗教文化的教育,构建宗教活动及民俗活动
      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何种文化更能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更能保障文化作用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发挥作用?一是宗教,而是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宗教的长期性已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宗教本质的定义也渐趋模糊,适当宣传宗教文化也不再应是无神论与有神论的冲突,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关键,“协调时以爱国主义为基础,以宪法问准绳,而不是以唯物主义为标准,也不是以‘消失’或发扬宗教为目的。从世界观来说,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有神论和无神论,唯心论和唯物论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这是不足为怪,因为它并非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也决非社会主义时期能得以终结的。” 因此,适当的宣传宗教文化,对于新时期教育来说是可行的。将宗教文化同地方文化相结合,开展相关的宗教或民俗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构建群众广泛参与的精品民俗活动,健全运行机制作为宗教政策的一方面。宗教政策部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规定,以管为目的,而是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筹措物力、人力开展宗教文化活动,建立健全的机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当一个建设者的角色。例如中国成都的“道教文化节”就是一个好的范例,但是仍有很多尚未完善之处。其影响不够大,参与人数不够多,活动也不够多,主要原因还是宗教文化的宣传受到制约,宗教组织很少,人民大众的参与度不够。总而言之,宗教政策应积极转向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之中,把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让人民群众体会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多彩,更进一步能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目前,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唯一的文化大餐,过节无非是吃吃喝喝,完全缺少文化气息。青少年得不到文化的熏陶,这也是社会中出现各种聚众骚乱的源头,其本身也难以体现出好的价值取向,没有任何深刻的文化意义。

    推荐访问:宗教政策 关怀 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