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佛教的“止恶修善”教理对现代人道德教育的启迪

    时间:2021-06-04 20:01: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佛教“止恶修善”的教理不是玄虚的理论,而是对精神和心灵的道德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席卷、生存竞争的加剧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易使人们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步入歧途。从佛教“止恶修善”教理教育所面临的道德现状出发,阐释了“止恶修善”教理的主要含义,指出了“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对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积极作用,佛教中虚、和谐、安乐和清静的教理对现代人的行为有相应的伦理矫正作用。
      关键词:佛教;止恶修善;道德教育;启迪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94-02
      佛教“止恶修善”的教理以善恶的伦理思想为其主线和灵魂,提倡“止恶修善”的教化思想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健全人们的人格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也是督促人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维护社会秩序、抑制膨胀中的享乐主义、腐败现象,鼓励人们乐善好施,造福民众的精神武器。深化道德教育是现实和历史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的道德风貌现状下,如何汲取佛教教育思想的有益成分来弥补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一、佛教中的主要道德思想及“止恶修善”教理的主要含义
      (一)佛教中的主要道德思想
      1.止恶修善的道德思想
      佛教的道德思想以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为根基。“止恶修善”的思想是佛教思想的精髓,因为其主要内容体现了善恶报应的因果观,凸显了佛教教理中最基本的道德精神。
      2.慈悲平等的道德思想
      慈悲平等是众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众生以慈悲为怀、皆平等的思想为历来社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牵引作用。
      3.自利利他的道德思想
      自利利他属于菩萨行,菩萨自度度他,自他平等。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1]不言而喻,自利利他即为了自己和众生的行善,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
      (二)“止恶修善”教理的主要含义
      “善”、“恶”的思想贯穿于佛教思想的始终。关于“善”、“恶”,《大乘义章》中指出:“顺理为善,违理为恶”[2];又如《成唯识论》中所指出的一样:“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3]。可见,所谓“善”者,即“白业”(净业),是指顺应、顺利之义,即随顺佛法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得到利益;而“恶”者,即“■业”(染业),则是指违逆、逆损之义,即违背正理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止恶修善”又作“断恶修善”、“断除恶业”,通俗讲就是要以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为前提,遏制和断除恶业、自觉践行白业诸事,使众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佛教思想中“五戒”和“十善”的道德戒条具体释解了“止恶修善”的教理思想,其中,“五戒”都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所禁戒者是五恶,反过来说,不做这五恶就是善行和德行的表现。不杀生即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偷盗即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不觊觎和私自挪用国家财产。不妄语通俗讲就是不讲一切不实之言語。不饮酒即不吸饮能麻醉神经、使人丧失理智的物品。不邪淫即不得侵犯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等)、法(指出家受戒及在家而受一日戒)所守护之妇女。“十善”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说粗话和不谩骂人)、不绮语(即不花言巧语)、不贪、不嗔、不痴[4]。
      顾名思义,“止恶修善”是普度天下众生的善行,即通过善行祛除人们的烦恼痛苦从而达到众生的安隐涅■;另一方面只有祛除掉人们的■业方可避免三恶道业轮回生死[2]。“止恶修善”就是达到“善恶”平衡的状态,调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善、恶和利益关系。对于现代人来讲,更是要悟到此要,要努力让“三鹿事件”、“矿难”、“诚信危机”等由人的恶业而引起的“恶行”成为历史的句号,而不是像悲剧一样换种说法、换个外套肆掠地重演;众生断恶修善不再让诸如“H7N9”、“地震”、“干旱”、“洪涝”之类的词汇在我们这个世纪成为一次又一次的伤疤。
      二、“止恶修善”的佛教教理对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作用
      (一)道德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道德的本质是自律,在自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道德价值体系要求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建立普遍性的道德价值基础。
      第二,激发众生的道德自觉意识。
      (二)“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对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作用
      1.“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是建立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伦理保障
      1993年11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贯彻党的宗教信仰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见,积极的宗教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相适应、与现代人的道德建设相适应,二者是并行不悖的相互关系。所以,现代人不能盲目排斥宗教思想,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思想。“止恶修善”的佛教教理是积极的宗教价值观,是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伦理保障,主要体现在道德价值的约束性上面。例如:在现代人的潜意识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意念:按照佛教中“善”的行为规范行事,就一定会有一种好的或理想的结果。这种已经形成的约束性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鞭策着人们不断地追求至善、摈弃恶业。
      2.“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是建立具有普遍性道德价值基础的前提之一
      原始的道德形式是以风俗习惯、传统观念、图腾、宗教信仰等为基础形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道德便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思想。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二者统一于生产实践。在日常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也就顺理产生了。

    推荐访问:教理 佛教 道德教育 启迪 现代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