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对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1-06-01 12:04: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建立高素质参政党当前最紧迫的课题是增强政党意识,加强参政政党理论建设,维护、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次,要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关键;第三,要努力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这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当前的重要任务;第四,积极探索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宣传活动的新举措。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党派成员,加强党派自身建设,努力实现执政党和参政建设的互相促进,使政治交接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收到实效。
      关键词:高素质参政党;政党意识;建党理论;十六字方针;科学发展观;政治交接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1001803
      我国的民主党派建立的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成立的,至今已有六七十年以上的历史。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的参政党,面对新的形势,也面临新的考验,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建设成为高素质的参政党。
      一、增强政党意识,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紧迫课题
      60多年前,各民主党派集中了当时社会各界的知识精英,他们大多是知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政治才干和专业知识,这正是当时建设新中国所急需的。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中担任要职,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今天,情况大不相同。现在的民主党派成员绝大多数是文革结束之后加入的,他们不具备老一辈民主人士的政治资本,他们之中相当多的人对民主党派的历史不甚了解,对60多年前的民主党派创始人历史性选择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政党意识相对薄弱。客观地讲,我国的民主党派受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局限,政党意识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又屡遭极左路线的冲击,政党意识“后天缺失”。在社会上民主党派“无用论”、“花瓶论”的影响下,真正把加入民主党派作为实现政治理想、施展政治抱负、展示政治才华的人并不多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寄托说”,即有政治上的追求,想加入共产党而不成,转而加入民主党派,作为一种政治追求的精神寄托;二是“依靠说”,即期望加入一个政治组织,能有所依靠,好替自己撑腰、说话;三是“归宿说”,即加入民主党派有一种政治上、心理上的归属感;四是“亲近说”,即由于自己亲近的人或敬佩的人加入某一个民主党派,自己也追随而要求加入;五是“从众说”,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加入民主党派,自己跟着加入;六是“情面说”,即本无意加入,人家登门拜访来劝说,碍于情面而允诺加入,等等。这些人往往缺乏政党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与当今参政党的历史使命很不相称。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执政已60多年,现有8000多万党员。由于是执政党、大党,党内吸引和集中了我国最杰出的人才。特别是文革之后,加强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党内许多学历高、专业强的才俊进入了领导班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展先进性教育,致力于执政能力的提高,取得成效;此外,还加强了党建理论和执政理论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执政党的理论自觉。反观民主党派,都是小党,八个民主党派的总体人数也不过约80万,仅为共产党的百分之一,人数不对称,权利不对称,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特别是监督和制约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参政党作为参政议政“人才库”和“智囊团”的优势正在进一步丧失;作为参政党,其参政能力建设、组织建设和党派成员自身建设的力度、深度、广泛和持续程度,与中国共产党相比,均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作为参政党,其建党理论和参政议政理论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参政党的建设和参政议政的行为缺少理论指导,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政党关系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正视问题,把如何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特别是参政党的理论建设作为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民主党派内组织力量开展研讨,作为增强政党意识,建设高素质参政党,激发和调动民主党派政治热情的重大举措;进而向共产党中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研讨,为维护、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加快我国民主政治进程和丰富世界政治文明经验作出新的贡献。
      二、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关键所在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根本指导方针。“长期共存”,这是多党合作的前提条件。首先,“长期共存”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中的一项政治主张,是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政党消亡学说出发提出来的政治愿景,是一种长久的历史存在,至少是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阶段中的长期存在;其次,它也是参政党的政治意愿,因为参政党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自觉选择;再次,它是有法律依据的。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了我国宪法。
      “互相监督”,这是多党合作的核心内容。它既包括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也包括执政党对参政党的监督。但是,由于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大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小党,因此,更重要的是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特别是当今我国党风不正,腐败严重,民怨日盛,政治生态不良的状况下更需要加强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
      由于以往我们在多党合作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合作性、协调性、一致性,忽略了差异性、排斥性、制约性,导致民主监督的严重缺失:一是对一些尖锐问题、敏感问题和一些重大决策问题,我们往往因有所顾忌,缺乏诤言的勇气而没有开展监督;二是由于监督机制、制度、渠道、程序等方面不健全、不完善而无法实施有效监督;三是因受自身条件(如人力、物力、经费、信息、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局限而难以实施监督,往往出现提建议多,提批评意见少;反映问题多,反映不同意见少;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一般问题监督多,重大问题监督少;监督基层单位多,监督领导部门少;监督一般干部多,监督领导干部少的“六多六少”现象。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实行“互相监督”,如何使民主监督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由“被动”变“主动”,由“无效”变“有效”,由“一时性”变“常态化”,由“随意性”变“制度化”,这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必须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参政党和执政党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推荐访问:参政党 几点 高素质 建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