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试论民进党的政党使命发展趋势

    时间:2021-06-01 08:02: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民进党的使命源自党外民主运动以及成立后内部权力争夺政治妥协中形成。从过去24年的历史来看,民进党不是简单的“台独党”,除了少量的目的性“台独”外,工具性“台独”是多数民进党人的内心真实和政党使命特征。近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提出“十年政纲”再次唤起了民进党作为一个政党的使命。若民进党再次执政,则需落实以“民主”为党的使命;共民合作导向,提升其竞争力;尝试阶层政党政治,凝聚选民根基。
      关键字:民进党;政党使命及特征;前瞻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1)04-0046-04
      
      ECFA的签署使两岸经济步入机制化轨道,而维护其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两岸政治互信。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两岸政治谈判需要积聚岛内共识,必须取得民进党的共识。这意味着了解民进党的政治使命以及促使“共民对话”有了必要性。对于一个“靠反国民党起家,走‘台独’沉沦”[1]的政党来说,已有24年党历的民进党其使命和现实政治路线并不一致。“民进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高举着“清廉”、“民主”、“本土”的旗帜进行政治动员。但是20年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与民进党道德宣示截然不同的结果。民進党的各个核心价值要么不断流失,要么出现了相当大程度的异化”[2]。在民进党继续前进的旅途中,面临新的困境和选择,党主席蔡英文近来提出“十年政纲”反应了民进党对其使命的再次总结,这也激发了对民进党使命的探讨。
      一、党外运动及其民进党政党使命形成
      马克思指出:“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界碑”[3]。恩格斯指出:“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3]325-326。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就是该党所要追求的使命,不同的党派有不同的使命,这是区别于其他党的特色。民进党是在党外运动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其党外运动中各种追求形成了民进党使命的渊源。民进党使命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党外时期的反抗国民党集权统治的民主化追求;第二部分是1986年成立后权力争夺与妥协合成的民主、自决,甚至到1991年“台湾独立”使命。这主要反映在1991年10月形成的“台独党纲”、1999年5月形成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以及2000年“开创台湾经济新局决议文”。
      1986年9月28日,自称党外运动的一群松散的反对组织群体成员在台湾圆山饭店敦睦厅举行会议。经过多轮的促组新党讨论,最后采用谢长廷及尤清主张的“民主进步党”作为党名[4],正式宣布组建民主进步党,选出江鹏坚为创党主席,其创党党纲明确规定:台湾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标准出台湾住民自决的主张。民进党成立后,针对台湾民众不满国民党腐败、集权统治以及长期以来台湾民众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迎合社会需求提出改革社会弊端的方案,在历次选举中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甚至成为了台湾最大反对党。在民进党看来,要想实现“台湾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政治主张,则要推翻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民进党抓住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符合时代的使命,从而把台湾民众关注焦点吸引到民进党反对国民党集权统治的“进步性”。可以说,此时的民进党历史使命是相当明确。民进党提出的诸种进步思想为民进党提高了声誉,而国民党政权的灵活性也不断融合其政策。国民党逐步实施解除“解严”、开放“党禁”和“报禁”,实施政党政治等民进党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政策呼吁。尽管台湾民主化并不成熟,但是民进党其对民主的追求也逐步得以实现。然而国民党政策的灵活性使得民进党在成功中失去了使命方向。为了政治利益,民进党内部派系之间,以及民进党与国民党之间妥协使得民进党回到了其创立之初的政治诉求——台湾前途。
      民进党在随后的使命追求中出现了政治妥协,把民主追求作为权力斗争的工具,把“自决”扩大化甚至扭曲,使得民进党使命的非稳定性。从党外运动的反对国民党专制政权,历经台湾前途自决,至1991年10月由新潮流派系林浊水等起草的所谓的“台独党纲”,声称要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由于该“台独”党纲偏离了台湾大部分人的诉求,在后续选举中屡受挫折。为了使得两岸公权力和人民,以及美国不至于认为民进党将强行推动“台湾独立”,民进党在其使命诉求上开始缓和化。随后分别产生了两个决议文件: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和2000年的《开创台湾经济新局决议文》。其党纲由“建立台湾共和国”淡化为“维持现状就是独立”的宣称,进而试图用“开创台湾经济新局决议文”来转移政治视线。2008年马英九为首的国民党击败民进党,民进党如何再次执政成为近两年来的思考方向,但政治使命将会影响其权力斗争。2010年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提出“十年政纲”将会明确该党的使命。
      二、民进党政党的使命特征分析
       民进党经历了革命党到执政党历程,民进党政党使命具有挫折性和不稳定性,这些特性背后充满了权力斗争和妥协。尤其是把民主和自决的追求扭曲异化为“台独”,这不是以“民主”为党的使命,也不能为民进党挣得名正言顺的政党定位。
      首先,尽管有少量目的性“台独”,但工具性“台独”是多数民进党人内心真实。“台独”不仅有历史因素和社会根源,也有权力争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历史因素和社会根源产生了一部分目的性“台独”,而权力争夺却造就了多数工具性“台独”。“台独”源于反对国民党专制的扩大化,是对台湾民主化以及自决的扭曲。其背后充满了民进党内部的权力争夺和妥协。从“党外运动”来看,各台湾政治群体并没有“台独”使命,各群体之间的使命鱼龙混杂。然而,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反对国民党,实现台湾民主。民进党成立后,并没有明确“台湾独立”,而直至1991年所谓的“台独党纲”形成。而该“党纲”的形成是民进党内部派系为了权力争夺,对现实政治的妥协造成的。1991年,“新潮流”派系同意“美丽岛”派系领导人许信良为党主席,以交换把“独立条款”写进党纲。尽管后来许信良试图从“独立条款”中逃离出来,但是许信良与“新潮流”派系的妥协使得民进党穿上“台独”的紧身衣。这造就了一个后果:尽管党内“台独”分子只有一个流派,但是在其执着下所有其他派系也不得不服从这一“紧箍咒”。在“台海网”记者问及“树欲静而风不止,民进党中央在调整党的路线时,必然会遭到诸如陈水扁及‘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对抗。有评论说,民进党现在被陈水扁和 ‘台独’基本教义派给绑架了”,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回答:“台独”基本教义派并不是民进党的整体意识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台独”基本教义派长期以来在意识形态上却控制着民进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确实是“台独”基本教义派绑架了民进党[4]。“台独”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工具,有人利用也有人避开,或者时而用时而抛弃。为了获取基本教义派的选票,政客就会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台独”人群;而随着“台独”越来越不得人心时,“台独”路线失败,就避而退之。民进党在1991年“国会”选举中大败,很大程度上是“台独”党纲吓跑了选民。从那时起,民进党内温和派全力与“台独”路线划清界限[5]。
      第二,“自决”只局限用于台湾内部政治议题,不同于“民族自决”不一致,但符合“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理念。民进党所提倡的自决并不同于民族运动,殖民地解放运动和原住民运动所倡导的两波“民族自决”。首先,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6]。从两岸来看,同属中华民族毋庸置疑。普通话或者国语、中国领土在两岸宪法中重合、两岸经济往来历史悠久、共同的中华文化等足以说明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同享中华文化,这也许就是两岸“最大的公约数”[7]。而如果从氏族——胞族——部落联盟——民族发展路径来说,台湾只能算中华民族下的“胞族”或者“部落联盟”。其次,两岸之间,中华民国政权与台湾之间并没有所谓“殖民地”关系,当大陆试图用“一国两制”来为两岸设计祖国统一道路时候,台湾就有很多学者认为,台湾和香港不同,并不是他国的殖民地。而从台湾的原住民来看,占台湾人口1-2%左右,但是他们服从“中华民国”政权的领导。其实,民进党的“自决”的合理性应该是在于维护整个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前提下的诉求,这就和“一国两制”设计中“统一后的台湾有高度的自治权”是一致的。“一国两制”就是让台湾“自治”其内部事务和合情合理的国际事务。

    推荐访问:民进党 政党 发展趋势 试论 使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