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国抗日战场宏观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21-05-24 16:04: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抗日战场的研究居于重要地位。由于学者的视觉不同,在长期的学术争辩中,中国抗日战场宏观问题研究正在逐步深入。本文就中国抗日战场的划分及中国战场与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关系等宏观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抗日战场宏观问题中国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深入广泛地进行近现代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史的研究与宣传教育,歌颂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迹与智慧,弘扬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对进一步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抗日战场的研究居于重要地位。笔者认为,抗日战争战略阶段的划分、中国抗日战场的划分及中国战场与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关系,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抗日持久战略方针等重大问题应该作为中国抗日战场的宏观问题进行研究。
      一、关于抗日战争战略阶段的划分
      笔者对抗日战争战略阶段的划分进行思考,认为应分两个层次:一是战略总态势,中国只有战略防御,而无战略进攻;一是战略总态势中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敌之战略占领我之战略退却”,“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战略相持”,“敌之战略退却我之战略反攻”。
      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应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但是由于中日之间强弱之势转换费时较长,中国抗日战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融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取得巨大胜利,日本向盟国投降,中国抗日战争随即胜利结束,因此,战略反攻阶段不大彰显。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抗战没有战略反攻阶段:直到日本投降之前,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并没有改变,战略反攻的条件还没有成熟,战略反攻阶段没有到来。日本投降后,“人民军队仍在同日军作战,但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是国共两党争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这和以前从日军手中收复失地是不同的”。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抗战只有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两个阶段,没有战略反攻阶段。由于战争后期国际形势骤变,中国战场将要出现的战略反攻未能实现。但是一些学者提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持续多年的战略相持阶段后,也步入战略反攻阶段。战略反攻不单指全面战略反攻,也包括局部战略反攻。局部战略反攻的实施,标志着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从1944年起,中国军队在敌后和西南两个战略方向展开了局部反攻。西南方向反攻胜利后,1945年春,中国制定了桂柳反攻计划,5月湘西大捷展开了东面战场的反攻作战。5月—7月,中国军队相继收复了南宁、柳州和桂林,8月开始了全面大反攻。
      二、中国抗日战场的划分及中国战场与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关系问题
      中国抗日战场从敌我战线的角度,一般划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过去也有从战场的领导者和政治军事力量不同的角度,划分为国民党战场和共产党战场(解放区战场)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现的滇缅战场,在战场划分上属于哪个战场,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场由两个发展为三个,新出现的“中缅印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三个战场”,它“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中国抗日战争(场)的一部分,又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场)的一部分”,“中缅印战场是国民党战场的派生……它应从属国民党战场;从指挥系统和英美军的直接配合作战来说,它又不属国民党战场,而是一个独立战场。”有的学者将滇缅战场定位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西线战场”,理由是:中日战争爆发后,战争的方向大致从东向西,以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为基准,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均在东面,中国西部是安全可靠的后方。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攻缅甸和滇西。使中国抗战处于东西两面被夹击的态势。中国被迫从东线抽调大量兵力用于西线滇缅战场,迎击和抵御入侵之日军,以绝对保障西南后方的安全,这成了中国存亡攸关的问题。将滇缅战场称为西线战场,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抗日战争后期战局的认识,也有助于加深中国坚持抗战艰苦性的认识。
      有的学者述及:中国抗日战场的持久抗战打乱了德日法西斯的全球战略,有力地配合支持了欧洲战场、亚太战场和北非战场。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后方、军事和情报基地,为盟军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重要基地和军事情报。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则在经济上和交通口岸方面援助、维持了中国抗战经济,打破了日本的封锁禁运,改善了中国武器落后匮乏的状况,提高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各国派遣的陆海军和其它人员补充了中国正面战场专业技术人员和参谋人员的不足。
      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问题
      关于中国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过去或片面强调中共敌后战场的作用,或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分割对立起来。通过讨论,现在一些学者认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统一的中国抗日战争战场的不同组成部分,二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只能把日本与中国看作是两国三方的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只是抗日军队作战地域的划分,是统一的持久战略下合理的分工。
      对于两个战场的关系,有的学者总结为,两者的相互配合基本上是战略方面的,也有战役战斗的协同。抗战初期,并不具备两个战场的完备形态,国民党军队是全国抗战的主体。前期国共军队既有战略统一行动,也有战役战斗的直接援助;中期主要是战略战场上的互相配合支持;后期基本上是一种战略策应、掩护的关系。过去一些论著强调敌后战场对正面战场起了配合作用,后来有的论文也开始指出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配合作用,例如,军事委员会天水行营和第二战区对八路军百团大战极为关注,蒋介石曾下达训令,卫立煌和阎锡山曾部署策应配合百团大战。
      关于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孰为主的问题,曾发生不同观点的争辩,现在逐步避开这样的提法。有的著作说,“敌后战场在决定整个抗日战场运动和战争结局中的地位越往后越显著。”有的著作说,正面战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着主战场的作用”。有的著作说,“正面战场担负着较大规模的正规战任务,抗击敌人的较大规模的进攻。”“敌后战场担负着在敌人占领区内进行游击战争的任务。由于与正面战场相隔甚远,游击战争只能在敌人的深远后方,在被敌人严密封锁和‘扫荡’的状态下进行。”有的学者认为,1944年前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四、关于抗日持久战略方针问题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研讨抗日持久战略,并对比国民政府与共产党两者持久战略方针的区别。有的学者认为:抗日持久战略是全国各抗日党派在对日基本战略问题上的共识。中共持久战略,注重向敌后进军,作战方针为防御战中的进攻,内线中的外线作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以运动战作为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将游击战置于战略地位。国民党注重向国内退军,以空间换时间,将单纯防御的阵地战置于首位,辅以运动战和游击战,逐次消耗敌军,求得最后胜利。国民党强调广土民众的地理条件,中共强调时代特征和人民的作用。何理认为:“共产党的持久战(略),基本方面在于政治战略方针,多注重于民众的组织动员。”“国民党的持久战多从军事上着眼,注重于政府和军队的行为,相对比较忽视对民众的发动。”有的学者说,国民政府的战略目标,是动员全社会最大力量持久消耗、韧强不屈地坚定抗战,最终拖垮日本侵略者;而其战略运用“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有成功的一面,但也有局限性,主要由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战术所致。中共预见抗日战争的三个发展阶段,把握战争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它比国民政府持久消耗战略“高出一筹”。有的学者认为,国民党政府的“持久消耗战略总方针符合中日力量对比的客观实际;其一面逐次消耗优势的敌军,一面培养自己的力量以及在战争初期实施以空间换时间等的原则,就战争全局而言,也是符合中国的特点的。”但其中存在三个问题:“将持久抗战规定为两个阶段,实质上‘持久’中仍含有‘速胜论’思想”;“以战役上阵地防御的持久消耗战作为达到战略上持久消耗战的主要手段”;“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执行的是消极防御的路线”。
      针对认为国民党将持久抗战只划为两个阶段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国民党对抗日战争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持久抵抗;第二期,敌我对峙;第三期,为我之总反攻。国共两党都认为有反攻阶段,反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需要国际的援助。○
      
      参考文献:
      1.何理:论抗日战争的整体性和社会性,抗日战争研究,1999,(4).
      2.余子道:国共两党抗日持久战略比较研究,复旦学报,1999(5).
      3.李继华: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层次和阶段划分,抗日战争研究,1995(3).
      4.曾景忠:试论中国抗日战争的西线战场,历史研究,1996,(2).
      5.罗时万: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剖析,抗日战争论,2002,(2).
      责任编辑晏蔚青

    推荐访问:抗日 中国 综述 战场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