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地方高校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1-04-11 16:01: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核心”、“基础”地位与其实际情况很不相称,地方本科院校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尴尬地位,使其教学出现了困难重重。推究原因,其一,社会上人才选拔的现实实用性,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出现了急功近利性,并出现了彼此之间的恶性循环;其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课程难学难考,费力多而成绩差,使学生觉得课程艰涩、枯燥,产生厌学心理。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探求地方高校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关键词】旁征博引;纵横结合;思维互动
      
      
      1.地方高校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困难及原因
      
      据了解,当今全国615所地方本科高校(据何勤华教授在“法治改变了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研讨会”上报告的2008年最新统计数目)都开设有法学专业,而开设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又大都会开设中国法制史课程。中国法制史既是法学体系中的独立学科,也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如此重要的地位,自然使中国法制史成了法学本科专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这对从事中国法制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或研究人员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情,然而,正如这些从事中国法制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或研究人员的内心感受而言,他们觉得很纳闷。因为,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核心”、“基础”地位与其实际情况很不相称,在湖南文理学院的实际教学运作工程中,这门作为法律史课程唯一代表的中国法制史课程,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边缘化课程,与部门法课程相比,显得格外冷清和寂寞。根据前面所言的该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笔者的调查,湖南文理学院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尤其是法律史专业课程的设置,代表了湖南同类地方高等院校,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全国大部分同类地方高等院校而言,也不乏具有典型的个案意义。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尴尬地位,使其教学出现了困难重重。
      台湾学者陈惠馨教授在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法制组开设中国法制史课程,仅有4年,他将个人观察之中国法制史教学的困难总结如下:
      第一,中国法制史内容牵涉年代久远,内容广泛。
      翻开国内一般中国法制史之教科书,谈论中国法制史可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之夏朝法律制度,至近代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前后将近四千多年。这其中因各朝代政治权力的转变,法制亦有不同变化,而大学中国法制史课程通常仅4学分,平均每周2小时、4学分之总。上课时数约60小时,若每一朝代的法律制度都要讲述,则每一朝代平均仅能说明3-4小时,因此学生在上了4学分的中国法制史后,往往对其仅有粗略之印象,缺少进一步研究之兴趣。
      第二,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系继受欧陆法制,传统法制对现行法的影响在表面上微乎其微。
      一般法律学研究者以及实务工作者、立法者,往往认为要研究适用或修订现行法律体制,只要参酌西方法律制度已足,中国传统法制已无学习或参考价值。大学法律系教授有此想法,自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一般法律系学生认为只要应付4学分的必修课便罢了,很少将中国法制史作为学术研究对象。
      第三,学校法律教育不重视基础法学课程,教学重点以国家考试科目为重。
      在各大学法律系中,不仅法制史课程,其它法理学、法社会学等基础课程均不受重视。翻开各大学法律系的课程,可发现中国法制史,法理学、法社会学等课程均非部订必修科目,各大学往往将法制史、法理学等课程排在大三或大四课程中,有些学校甚至倾向将法制史、法理学课程变成选修课。因此这些科目在大学中不甚为学生所重视,再加上多年如此之法律教育,使得法制史、法理学、法社会学的教学,研究人才缺乏,学生更是兴趣缺乏。
      看了上面的陈教授的分析,反观我们的地方高校,我觉得他剖析得很是要害。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种种现象呢?我想,大致或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社会上人才选拔的现实实用性,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出现了急功近利性,并出现了彼此之间的恶性循环。
      法学专业的人才超市的激烈竞争,申报法学专业的地方法学高校数量急剧增加,申报法律硕士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急剧增加,使得地方高校大量生产迎合社会需求的产品,从而出现了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的矛盾,出于缓解法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当前司法考试允许大三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导致某些高校更加不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虽然司法考试中中国法制史占了一定的分数,但是这并不会引起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的足够重视。
      其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课程难学难考,费力多而成绩差,使学生觉得课程艰涩、枯燥,产生厌学心理。
      中国法制史被确定为法学本科专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这门课程难学难考,费力多而成绩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恐怕与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的特点不无关系。中国法制史的特点,大致可以概况为如下几点:第一,时间跨度大。中国法制史上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近四千年。第二,内容含量多。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涉及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奴隶制和封建王朝,以及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清末、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革命根据地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特定政权所制定的诸如刑法、宪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所有的法律规范和立法、司法等机构和制度的创制、运行状况,因此,内容之多、覆盖面之广可想而知。第三,概念生疏。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中华民族在同外界极少交往的情况下,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一个独立体系,它所使用的概念、术语既不同于古代西方的法律,又有别于当代中国现行的法律,因而学习起来往往给人以陌生之感,加之文字本身的演变,许多概念、术语更显得冷僻和晦涩,初学者难懂难记。第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使学生敬而远之。一般的《中国法制史》课本往往有几百万字,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面来把握好这门课程是非常困难的,面对浩浩荡荡千百年的法律发展史,作为法学的初学者要想很好地掌握是非常不易的,因此老师的引导就非常关键。一般人看来,《中国法制史》是一门比较死板的课程,老师也只能是填鸭式的讲授,难有创新。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就只能够使学生产生敬而远之的畏学、厌学心理。
      
      2.地方高校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第一,旁征博引,激发兴趣。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重要前提,对于中国法制史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历朝各代中国法律制度中呈现的纷繁复杂的特点和变化,加上与现实的距离感,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产生困惑,从而影响其学习的动力。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中国法制的历史源远流长,了解和研究她不仅在于能为今天的法制建设提供诸多借鉴,还在于能了解我国的法制文化传统,扩大视野,提高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法制史虽然是以法律制度为主,但是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些法律制度,需要对当时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制度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等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了解,要有着深厚的历史知识积淀和很高的古文阅读功底,因此,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讲解和分析许多背景知识,这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求知欲,还使得我们对法制史的把握更为清晰和准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前后贯通,纵横结合。中国法制史教程一般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排内容的。从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夏、商、周的法律制度,一直到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法制建设,前后时间跨度数千年。其间,根据朝代更替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全书共十余章,每一章所阐述的内容一般都是从法制指导思想到立法概况特点,从方方面面的法律内容到诉讼审判等司法制度,其中既有刑事、民事,又有经济、行政,既有沿革继承又有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外,更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做到内容上的连贯性,在讲课过程中充分注意前后贯通,纵横结合。

    推荐访问:中国 对策 课程教学 高校 法制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