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文化情怀与学术风骨

    时间:2021-04-11 12:00: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俞荣根先生的《风骨法苑几多人》一书,虽非严整的学术论文,然而却无处不给人智慧的启发和生活的感悟。俞先生作为国内法学界和儒学界的知名学者,在儒家法传统的研究领域中,不仅有真学问,更可贵的是在学问中所体现出的真性情。在西政求学期间,他继承并创新老师们的学术观点,传承并发扬着老一辈名师所坚持的“西政精神”;在继续深造期间,他独立探求着儒家法传统的魅力,寻求着儒家法思想的渊源;在执教期间,他扎实科研,站稳讲台,时刻怀着忧患精神,不为功利风气动摇。俞先生不仅有一名法律人的人格与精神,更有一名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
      关键词:西政精神;文化情怀;忧患精神
      中图分类号:DF0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5.02.16
      俞荣根先生是享誉国内法学界和儒学界的知名学者,尤其是在儒家法传统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成果举世瞩目。俞先生近来出版的一本小书《风骨法苑几多人》(商务印书馆,2014年8月), 虽非学术著作,然而却饱含着一位老学者的忧思与智慧,而这种情怀与智慧皆是透过那些对人与事的记述、怀念而表达出来,于是显得格外真切、生动。当思想与智慧融入了情感和人格境界,才真得让人感觉到那跃然纸上的生命力。
      该书主要由一些纪念性的文章辑成,也包括少数书序、信函和非学术性的讲话稿。编辑成书的时候,作者花大量时间为书中出现的人物作了注,并在书后附录了人物索引。作者自称这本书的核心是写人,并且主要是写了三类人,即一类是西政人,一类是法律人,一类是教师。虽然文章多是记述了个人的经历和感想,作者照传传史的精神却自觉灌注其中,希望通过此书来“给自己生命中相识相知相友相敬的人们立个传——给西政风骨人立传!给法苑风骨人立传!给学苑风骨人立传!”于是,这不仅仅是一本个人文集,而是通过对几十年学术生活的记述与追忆,自然凝结了西南政法大学的校史,反映了近三十年来法律史学的发展史,乃至于近几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是从一个人的视角来看到的有血有肉的历史,通过一位知识分子而感受到的饱含感情的历史。
      以下,笔者通过四个方面来对全书的内容和思想做一些概述:一曰师友情缘,二曰西政精神,三曰法律事业与文化情怀,四曰教书育人与儒者襟范。
      师友情缘:书中百分之八十的内容是记述了自己所经历的师友情缘,从中学老师到研究生导师,乃至曾请教问学的学界前辈,切磋交流的同行学友、学术后进等。在这些记述之中,着墨最多的是引领自己走上学术道路的几位西南政法大学老一辈学者,尤其是杨景凡先生和林向荣先生。而作者的师友情意和缘分很多超出了西政,这当然是他好学深思,择善而从的结果,也体现了老一辈学人的学术精神和一代学风。例如他曾经请教问学的匡亚明先生、严北溟先生,曾经相与切磋受益的李光灿教授、李步云教授、陈鹏生教授、吕绍刚教授、饶鑫贤教授、黄静嘉先生(我国台湾地区)等。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学几十年,师友遍天下,作者对这些师友情意格外珍视,将之视为自己学术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董卫国:文化情怀与学术风骨——读俞荣根先生《风骨法苑几多人》在所有的师友之中,作者对自己的导师杨景凡先生尤其感恩不尽,推崇不已,在书中用72页的篇幅记述了与杨先生三十多年的师友缘分,用饱含感情的文字记述了在杨先生指导下走进儒家法研究领域的求学经历,并且详细追述了自己老师的经历和思想,可谓情深义重。作者追述乃师之学行时说道:“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幸逢顺世,他都处之泰然,或独善其身,或行兼善之德,一生摈浮华、斥伪诈、轻名利、急公义,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真真实实地做人、治学、育才。他生活简朴,别无嗜好,唯手不释卷,平生以读书思考为乐。对于法学、法律史学、中国法律思想史领域而言,他无师自通,是一名自学成才者,却是史德高标、史识过人,因此少有框夹,能独辟蹊径,成一家之言。若论杨景凡对于法学教育、法学和法律史学的影响力和贡献,则不仅仅是他的教学和研究本身,更主要的是他的道义担当和人格魅力。”由此也可见,俞先生所继承于老师的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观点和领域,更是一种学术精神和人格品质。因此,他对自己的学生也言传身教,谆谆教诲,学问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怀备至,书中收入他曾经给学生们写的一封信,教导学生说:“自古国乱出忠臣,家贫有孝子,危难见真情。社会转型之时,正是人性的炼狱,也是成就人格的机会。”其师生情谊可见一斑。
      曾几何时,人们似乎对“尊师重道”的观念不屑一顾,打上“封建”标签束之高阁,而随着中国社会商业化的推进,师生关系的功利化也逐渐在颠覆传统的师道观念。反观当今,人们似乎觉得把师生关系视为买卖关系更为实际,学生是买方,老师是卖方,甚至要学生监督老师、评价老师,实际上这是对教育之尊严的一种伤害。学知识当然要花钱,而老师作为一个职业自然也要谋生。然而,要是把师生关系简单视为一种买卖关系,那无疑是一种“大愚若智”!因为师所尊者,非是自尊,而是尊道。韩昌黎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自然要传授知识,然而,更根本在于这知识中的人道和融入教育过程中的人格精神,这就是昌黎所说的“传道”,也是师道的根本。若无人道和人格精神的传承,学再多知识又有何用?自古以来,“师严而后道尊”。学校不是商店,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教育是靠尊重,是靠自觉,而不是靠约束和监督。在约束与监督之下,从来不会有傲然挺立的人格,更不会有真正意义上师生信任和情意,于是,更遑论人格和人道的传承了。观之本书作者的师生感情,师弟相传的师道精神,实在不能无动于衷。
      西政精神:西南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政法类高等院校,建校年6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是举世瞩目的。八九十年代的西政如日中天,几乎占据全国法学的半壁江山,而今天的西政更是待时而发,这反映的不仅仅是一所高校的命运,也是政法类院校历史的缩写,甚至反映出近三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作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然而,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确切来说是在西政,并且杏坛指教,耕耘于儒家法传统这片学术领地,几十年的时间都是给予了西政。所以作者对西政的感情笃厚。作者求学西政到执教西政的二三十年间,正是西政最为辉煌的时代,探讨西政精神,传承西政精神,是心中不变的情结。

    推荐访问:风骨 情怀 学术 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