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不平衡与通货膨胀

    时间:2021-02-25 00:01: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非均衡现象日益突出。非均衡表现为城乡与地区非均衡、国有-民营非均衡、虚拟-实体经济非均衡、内外经济非均衡。非均衡是引发了我国通货膨胀风险,因此,降低通胀压力,应改变非均衡状况,促进经济金融均衡发展。
      关键词:非均衡 通货膨胀风险
      
      一、我国宏观经济不平衡
      (一)收入分配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从收入的城乡差距看,1980年,城乡收入比为1.86倍,2006年扩大到3.3倍左右,如果把各种福利因素计算在内,我国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大约在5-6倍。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35.7%上升到76.9%,上升了41.2%。同期,农民收入的比重则有64.3%下降到23.1%。占全国41.8%的城镇人口占有着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9.2%,而占全国58.2%的农村人口仅占有30.8%,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从收入的地区差距看,2008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20195元,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3204元、12839元、13037元,与东部地区之比分别为65%、64%、65%,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8108元,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4448元、3574元、5142元,与东部地区之比分别为55%、44%、63%。
      与不断拉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相一致,金融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也日益突出。从城乡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来看,据有关调查,城乡居民总量金融资产差距由1980年的2.1倍上升到2009年的5倍,城乡居民人均金融资产差距更高,由1980年的9.5倍上升到2000年的11.1倍。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看也十分显著。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聚集了全国60%以上的金融资产,而中部和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倘若加上非国有银行和民间金融组织的存贷资产,地区差距则更明显。2008年东、中、西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3%、21.6%、17.1%(中部地区包括东北),各项存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0.3%、22.6%、17.0%。东部地区存贷款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4.37倍和4.08倍。
      (二)国有-民营不平衡
      改革开放30年,经济中增量改革部分和目前民营经济占重要比重的部门,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已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近十年来民营经济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分别保持了20%和40%左右的增长速度,每年吸纳1000万左右的新增从业人员,扣除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民营的税收贡献率在70%以上。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却明显向国有经济倾斜,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严重。间接融资方面,截至2009年底,中小企业在全部短期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仅为3.37%,与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贡献严重不符。2009年以来,4万亿政府投资拉动和的银行信贷快速扩张,并没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相反金融信用的国有-民营非均衡问题更加突出。直接融资方面:只有400多家(万分之一)的民营企业靠收购上市这种方式进行融资活动。另外民企的投资领域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主要集中在一些过度竞争缺乏技术创新的行业。诸如石化、电信、电力、证券、保险等产业部门,基本上由国有企业垄断。
      (三)虚拟-实体经济不平衡
      随着1999年房改和启动房地产市场以来,金融信用向虚拟经济倾斜的现象非常明显。从银行信贷对企业投资的支持来看,我国所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带息债务占全部投资的比例,2004年平均为49.7%,2005年为45%,2006年为38%,2007年为33%,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银行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比重2004年为43%,2005年为41%,2007年为51%,2008年为51%,2009年60%。从增长率看,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远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2007年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达43%,各项贷款增长率为19%,前者是后者的2.3倍。关于银行信贷是否大量流入了股市,目前没有确切的数据。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还没有开通融资融券业务,银行信贷没有直接进入股市的渠道,但仍然存在间接渠道进入股市,一是企业可能将一部分贷款用作股市投资;二是一些银行贷款可能以房地产贷款的名义进入股市。
      (四)内外经济非均衡
      目前,中国在内外经济关系上处于一种严重的非均衡状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增。在外贸、外资“双顺差”的局面下,外汇储备连年快速增加,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1316亿美元。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导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过多投放了人民币。在“双顺差”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国际热钱加速流入中国,根据相关的估计,2005年大约有670亿美元热钱流入中国。内外经济非均衡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推动国内物价上涨,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波动异常。
      二、经济非均衡引发通货膨胀
      (一)收入分配不平衡与通货膨胀
      收入分配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根源是经济发展的城乡不平衡和地区不平衡。不考虑收入分配的非均衡,单纯总量扩张的货币供给必将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平衡,具体表现在:
      1.金融资源配置的二元对立。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下,国有银行大量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服务弱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政策性金融上发挥的作用始终有限。农村金融市场信贷利率远高于城镇金融市场。另外,农户本身由于收入低,缺少抵押品等原因,农户的融资要比城镇居民困难,农民的融资需求主要通过私人借贷满足,融资获取的渠道呈现非正常化,虽然融资显性成本低,但是由于正规渠道融资困难,隐形成本很高。农村金融发展长期滞后,金融资源配置的城乡非均衡效应不断增大。
      2.城鄉生产力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城镇中是社会化大生产,是工业化;而农村还是小农经济。由于金融资源的城乡非均衡配置,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创新缓慢。
      3.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并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农民增收有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使得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打工,而且农村很难吸引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从事农业生产或与农业有关的工作。
      金融资源的城乡非均衡导致我国农业资本投入不足,农民不断离开农村,农业很难吸引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以上三个因素导致我国未来农产品自给能力不足,而农产品价格在通货膨胀指数中占有很大的权重,农产品自给能力不足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升可能增大未来我国通货膨胀风险。另一方面,农产品自给能力的不足导致我国农产品需求更多依赖国际市场,当前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已经进入一个上升周期,将对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风险。
      (二)国有-民营非均衡与通货膨胀
      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信贷配给、金融自身门槛效应和“大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下,国有大型企业在融资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国有大型企业以其垄断地位与银行具有较强议价能力,可以获得低成本融资。表现在:(1)国有大型企业在信贷资源的占有上处于主导地位。以北京为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约占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0%,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占80%。(2)融资成本低于贷款利率下限。国有大型企业的资金运作模式主要有:一是财务公司模式;二是成立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中心。以财务公司为资金运作的主要载体的中央企业在和商业银行的谈判上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使其资金需求成本可以低于贷款利率下限。

    推荐访问:通货膨胀 浅析 宏观经济 不平衡 我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