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部崛起构想经济一体化

    时间:2021-01-25 04:01: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部六省只有联动发展,促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实现经济一体化,才能实现“区域内部规模经济”
      
      中部崛起战略被写进“十一五”规划。所谓的中部地区即是由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六个省份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依据“梯度理论”,由东向西可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大的经济区带。2004年中部六省总计人口3.61亿,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32085.3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8.1%、10.7%和23.44%。
      2000、2001年仍然呈现出东快、中次、西慢的格局,但到2002年这一格局被打破,西部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中部,并且中部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3年这一趋势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中部“沉陷”的危机已相当严重,中部地区正在被“边缘化”。
      正是在此形势下,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强大的基础产业,是全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2.4%,肉禽占40.1%,是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输出基地;中部地区的矿藏资源占全国的40%以上,其中,煤炭采选业占全国的比重为55.1%,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占37.27%,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39.7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占38.33%,是最重要的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的生产与输出基地。
      中部地区除了自然资源丰富以外,在人力资源方面也是很有优势的。中部地区拥有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由于中部地区是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平衡布局思想和国防战略的指导下,在中部省份兴建了一大批的重工业国有企业。虽然目前由于体制方面的羁绊一些国有企业效益不理想,但毕竟在中部地区形成了以钢铁汽车和重型机械等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中部的崛起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东西地带的结合部位,承东启西,联南接北,是经济梯度转移的过渡地带。由于东西部间以及东南沿海与东北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经济技术差距和空间距离,要形成中国经济区域总体布局的协调均衡,惟有作为过渡地带的中部成为坚实的支撑点。中部崛起战略是对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补充和支撑,也是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义。
      中部崛起还是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就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区域分布失衡导致居民的消费需求萎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通不畅。而中部地区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是全国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地区。所以加快中部地区的崛起,特别是加快中部地区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将在根本上解决当前内需不足的问题,并有序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转变,实施区域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即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战略,优先发展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七五”计划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分布客观上存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并在发展上呈现出由东逐步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发挥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效应,在较短的时期里推动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巨大发展,但也进一步扩大了地区差距,特别是原来就有较好经济基础和丰富资源的中部地区没能象东部那样快速发展。
      到1995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再次调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别”。也就是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西部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
      2004年的两会,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中部崛起”,到2006年的两会,“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写入“十一五”规划,中部地区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契机。
      其次,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部地区原有的一些相对优势如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体制优势等渐趋丧失。在地域优势方面,长期以来,中部地区以“地处中原”“九省通衢”自豪。当然在封闭经济中,中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确实值得骄傲,但在开放经济体系中,中部地区则因为距离国际市场相对较远,原有的地域优势则变成经济发展的劣势了。在产业方面,中部六省作为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和商业意识。
      另外中部六省几乎都是农业大省,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也正是“三农”问题成为制约中部六省崛起的最大障碍。只有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中部地区才可能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地方政府过分追求地区利益和短期利益,各地出现了形式各样的重复建设,引起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区域共同市场的建立。
      最后,客观上讲中部地区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区域,各省的产业结构有着很严重的趋同化倾向。在国家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后,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省都不甘落后,纷争担当中部崛起的“领头羊”。而强调以本地区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成为争当“领头羊”的首选战略,中部六省在政策的推动下,形成了六大城市圈:武汉“1+8”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昌九工业带、中原城市群、安徽“一城四市”经济区以及山西“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
      
      中部合作
      
      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区域内部市场难以形成,商品与生产要素还不明显在区际之间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因此,中部六省只有联动发展,促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实现经济一体化,才能实现区域内的资源与要素整合,产业和企业的重组,实现“区域内部规模经济”。 同时,通过六省联动,打破省际行政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信息、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环保、产业及企业政策等方面形成共享、合作和协调,如此方能通过市场机制保持竞争活力,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对中部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国家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中央政府要从宏观角度健全区域的协调合作机制,区域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区域差异化发展,才有可能实施多方共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其次,中部崛起还需要国家从基础设施、“三农” 问题、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具体政策上的支持。基础设施方面,国家要注重对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以改善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在“三农”问题上,要加大对中部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政策,同时,还要大力支持中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财政税收方面,应对中部地区采取税收倾斜政策。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仍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有较强的地方事务管理权和行政管理权,掌握了大量的发展资源,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过程,必须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通过培育完善和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机制,健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使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
      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展市场主导型经济,地方政府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推荐访问:构想 中部崛起 经济 一体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