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圈阅_毛泽东的“圈阅”等

    时间:2020-08-16 07:2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毛泽东的“圈阅”   刘明钢      “圈阅”是毛泽东生前阅文经常使用的方法。上行下效,至今各级领导也经常效法,在相关文件上画个圈,以示同意或者阅过。
      有人说。“圈阅”是北宋的王安石发明的。由来已久。但中共领导人“圈阅”制度却与王安石没有任何继承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内。首创“圈阅”的是叶子龙。叶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曾于1935年年底至1962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关于“圈阅”的由来,叶子龙回忆道:
      1948年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随即发往全国。中央要求各地认真讨论并将意见迅速汇报中央。此后,毛泽东就等候关注着各地的反映。3月的一天,毛泽东突然问起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担任秘书的胡乔木回答说早就来了。毛泽东追问道:“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叶子龙说:“大概还没有来呢!”可胡乔木说清楚地记得电文已经来了。
      叶子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他见电文上画了许多钩,因为当时领导人阅看电报、文件后,就在头一页上画上钩,所以叶子龙说:“这份电文您已经看过了。”毛泽东听了有些不悦,说:“我根本就没有看过!”
      由于上面只有钩钩,从钩钩上的确看不出究竟是谁画的。所以到底谁看过了谁没看过,难以分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叶子龙想了个办法:送传电报、文件前,先在上面署好各位领导的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一个圈。这样一来,谁看了谁没看就一目了然了。
      从此,中共领导人的“圈阅”制度就开始实施,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毛泽东生前“圈阅”的文件不计其数。但是“圈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曾是“中央文革”成员的王力说:“依我跟主席多年的经验。感到凡是主席只在文件上画了一个圈的(即所谓‘圈阅’),并不表示完全同意,只是大家赞成,他才同意的。如他觉得写得好,往往批:很好,照发。至少还批一个‘同意’。如果明确反对,他就压住不发了。或者批上不同意见。我跟总理议论过,总理也有这个经验。他说:凡是主席只是画圈的。说明他是在考虑之中,还值得我们思考。”
      王力的说法有事例为证:1966年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就是通过“五一六通知”的那次会议。在会议上。林彪发表了长篇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林彪没有忘记赞颂毛泽东,继续宣传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搜罗了一些美好的词句,宣扬毛泽东的天才和伟大。
      对于林彪5月18日的这篇讲话,毛泽东在1966年7月8日给江青的信中写道:“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上粱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同意别人,在我一生还是第一次,叫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
      虽然毛泽东不赞成林彪的这个讲话,还是“违心地”画了圈,并作为中央文件下发给八届十一中全会的与会者。
      再看另一事例:1970年7月23日和25日,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纪念“八一”建军节社论草稿时,发生了争论。当时,越来越接近林彪的陈伯达主张将“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人民解放军”一句中的“毛主席和”几个字去掉,张春桥不同意。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最后表示,这事“要请示主席”。毛泽东当时在杭州,正患白内障,视力模糊。汪东兴将信念给毛泽东听,他听后没有表态,说:“你画个圈退回去!”汪东兴考虑此事他不好画圈,就搁下了。三天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上海接见外宾。接见后,周恩来、黄永胜问汪东兴。毛主席对建军节社论的提法定了没有?汪东兴说:你们请示主席吧!周恩来、黄永胜找毛泽东请示,毛泽东回答:这类应景文章,既然已经政治局讨论,我就不看了;至于提法问题,这无关紧要。随后,毛泽东问汪东兴:“怎么搞的?不是让你画圈吗?”汪东兴回答说:“这样大的事,我不敢圈。”并问:“两种意见,您到底赞成哪一种?”毛泽东正点燃一支香烟,抽了几口,然后说:“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缔造者不指挥能行吗?缔造者也不光是我,还有许多人。”听了这番话。汪东兴仍然按照毛泽东讲的“画个圈退回去”的意思。画了个圈,把稿子交给周恩来。
      由此可见,毛泽东“圈阅”并不意味着同意,而是表示“看过了”。
      
      (责任编辑/吕 静)
      
      吴佩孚与《苏武牧羊》
      金敏求
      
      《苏武牧羊》是一支脍炙人口的老歌,大凡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唱。该歌词内容是苏武出使匈奴的故事。歌颂了“苏武留胡节不辱”的崇高气节。词作者翁曾坤,山东蓬莱人氏。
      1906年,经蔡元培推荐,翁曾坤奉命赴外兴安岭测绘中国与沙俄的边界。沙俄边吏多次偷移界碑,翁据理提出抗议。却被沙俄掳去囚于庙街。翁坚贞不屈。联想起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囚于北海(贝加尔湖),仍心存汉社稷,于是写下了《苏武牧羊》一词,借以自勉。原词如下: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守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心痛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总不亏。宁教匈奴惊心破胆共服汉德威!”
      翁曾坤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同乡、同学,又是同期秀才。翁回国后。辗转来到吴佩孚手下任职。
      1923年,吴佩孚五十大寿。属下要为其祝寿,吴以国家有内忧外患而不肯,但曹锟坚持要做,吴只好同意。祝寿典礼在洛阳西宫举行。此时的吴佩孚权倾朝野,如日中天,溜须拍马的人自然很多,不少人献上寿歌寿词。尽是些阿谀奉承之词。吴佩孚看了都不满意,便对翁曾坤说:“看来,歌是要唱的,但那些都不行。你考虑一下,写一首好歌来。”翁即以自己所作《苏武牧羊》一词交与吴佩孚,吴看后赞许备至,认为歌词很好,深具爱国意义,当印命令军乐队谱曲。
      由于歌曲低沉、悲壮,很好地反映了歌词的内容;又由于吴佩孚大力的推介,《苏武牧羊》一歌很快唱遍全国。这首歌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
      翁曾坤交词给吴佩孚时,谈到了自己被囚庙街及《苏武牧羊》一词创作的经过,吴很受感动,当即草书一联赠之: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责任编辑/吕 静)
      
      冰心嫉妒林徽因吗
      叶细细
      
      在民国女作家中。冰心不知因为太红还是别的原因,很不讨人喜欢。公然说出刻薄话的就有苏青和张爱玲。张爱玲不喜欢冰心是因为她的文字。苏青看不上冰心则是由于她的客貌。
      说到冰心自己。她也有个明里暗里较劲儿的对象,那就是美丽又有才华的林徽因。
      冰心与林徽因年轻时是有过交往的。那时冰心的恋人吴文藻与林徽因的恋人梁思成是室友。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们四个曾经相聚。并留下一张野餐聚会的合影。但这样的相聚并没有给她们带来什么深厚情谊。
      20世纪30年代的老北京。林徽因与粱思成每逢周末便会在家里举办一次文化沙龙聚会,被称为“太太客厅”。
      “太太客厅”的座上宾都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人物: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胡适,而林徽因虽为人妻,那种优雅大方也是让男人们为之心仪的。每逢聚会,几乎都以林徽因为中心,谈论文学上的问题。
      冰心不去参加这样的聚会,也看不惯林徽因被众人捧的局面,便写了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影射林徽因。
      林徽因看了文章,恰巧从山西回来,就把带的一坛醋送给冰心,让其享用。看起来已是火药味十足了。
      抗战时期,流亡西南的林徽因与冰心同在昆明居住了三年。两家一度仅相隔十几分钟的路程。但从不交往。
      徐志摩死后,冰心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徐志摩的女人。无非说的是小曼与徽因。本来徐志摩的死就让很多人把罪责推在林徽因身上。冰心的这番话更是让两家的后代心存芥蒂。
      总之,冰心与林徽因之间。相处从未像苏膏和张爱玲,文字相当,相互欣赏。也许是冰心对林徽因得来的才华到底不能服气吧:如果不是徐志摩相帮,林徽因那么容易就成为诗人和小说家吗?而建筑史上的名气,也多少借了些梁思成的光。绯闻甚少的冰心,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努力。
      
      (责任鳊辑/吕 静)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