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栾恩杰:探月工程总指挥的航天情结 探月工程总指挥

    时间:2020-08-16 07:17: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他亲身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发展的历史进程,主管了多项航天重点型号火箭的研制等重大工程建设   他参与并指挥了包括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在内的一系列火箭的成功发射和回收
      他统领的中国航天团队,把“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变成了现实
      这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一头银发,一脸微笑,亲和谦逊,既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机智、风趣。
      
      他就是栾恩杰,已在航天领域耕耘近四十载。近三四年,他出名了,缘于他的一个闪亮身份――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统领着整个探月团队。
      在工作上,同事称他可敬;在生活上,大家称他是“幽默风趣、爱激动的可爱老头儿”。他还喜欢用诗表达自己的情绪,倾吐肺腑之言。
      
      以书为友,以诗为乐
      
      栾恩杰祖籍辽宁沈阳,1940年出生。1965年,二十六岁的栾恩杰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精密仪器专业的研究生。从此,他和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工作中严谨务实的栾恩杰,在同事们的眼里却是个幽默风趣、爱激动的可爱老头儿。别看栾恩杰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可他的人生并不是全都在设计室、发射场中。
      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在诗词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闲暇时,他爱看书,还爱做诗。他是一个喜欢用诗表达情绪的人。
      2005年,他创作的近百首诗词由宇航出版社结集出版,题目为《村子情怀――栾恩杰诗词集》,算是他在业余爱好方面的一个总结。
      栾恩杰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诗为言声,且有声外之意。一首好词,其韵合词,读起来有似铁珠落地,铿锵之响,给人以清脆、振奋之感;有似涓涓细语,潺潺之声,让人心醉。”书中还有栾恩杰刚劲潇洒的书法作品及儿子曦曦细腻传神的工笔插图。
      在栾恩杰的诗词集中,我们读到了“唤得威风八面,我志问天九层”的豪情;读到了“远贵知崎路,近重识挚友”的友情;读到了“甜橘留,新蔗存凉处。只待鸿雁报归期,再把天伦述”的亲情;读到了“神往天际外,凡事地上求,诗言意到处,领悟异荣辱”的心情……
      闲暇时,栾恩杰爱读书,而且什么书都读,工作方面的书,比如关于世界上最新升空理论的书。还有大科学家的著作,比如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几何原本》这个“大部头”,他仅用了三个月就读完了,而且把书上所有的题都解了出来,还作了批注。他还通读了《鲁迅全集》十八卷。《论语》则反复读了三遍。他还读了近几年出版的《江泽民文选》以及《大国崛起》、《话说中国》,甚至还读了一些佛教经典书籍等。他说:“我没有什么别的业余爱好,就是爱读书。在家里,桌子上有书,床上有书,卫生间里也有书,一有时间就读。”
      
      哈工大的求学时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栾恩杰的母校。说起这所学校,栾恩杰总带着一份激动,他不止一次说过:“哈工大的学生在外面从来没有给母校丢过脸。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五个总指挥中,有三个是哈工大的,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和我。我为哈工大而骄傲。”
      在哈工大求学的那段经历让栾恩杰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大学的条件也非常艰苦。栾恩杰刚入学时,宿舍是十四个同学住一个房间,而且是在地上搭大通铺,根本就没有桌子。在宿舍里没有桌子怎么学习呢?栾恩杰就找来一块三合板放在自己的腿上当“桌子”。他的眼镜腿掉了,就用一根绳系着,挂在耳朵上。
      栾恩杰回忆说:“当时虽然苦一些,但对自己要求很严。虽然吃不饱饭,但大家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我特别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学习很用心,期末考试成绩也很好,还当上了学习委员。考试成绩公布后,哈工大校报的记者来采访我,问我是怎样学习的。我说我的学习方法就是多做题。于是,那个记者就写了一篇文章《栾恩杰是怎样学习的》刊登在校报上。我和几个科代表还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印成材料发给大家,互相交流,不让一个同学掉队。”
      1958年9月,邓小平到哈工大视察,提出“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为此,哈工大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
      栾恩杰正好赶上哈工大的专业调整,他被从电机系转到控制系,学习陀螺原理、仪表及惯性制导专业,陀螺仪是飞行器里的核心器件,飞机、导弹、飞船飞行时的姿态就是由陀螺仪控制的。他意识到,学习这个专业对于国家的科技事业和国防建设至关重要,因而他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这次偶然的专业调整,奠定了栾恩杰一生的事业方向。
      许多年后,在栾恩杰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领军人物时,回忆往事,他仍认为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为他积累了很多优秀品质,尤其是哈工大“要求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更是让他获益终生。
      “我要感谢老师教给了我基本的、扎实的功夫,虽然技术千差万别,但原理万变不离其宗,这是我这么多年工作的体会,也是哈工大对我的教育、培养。”
      1965年,从哈工大毕业后,栾恩杰在舅舅的鼓励和父亲的支持下,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主攻静电悬浮陀螺等当时国内的尖端学科。
      
      从普通技术员到国家航天局局长
      
      栾恩杰的航天事业,是从普通的技术员起步的。
      1968年,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的栾恩杰,被分配到内蒙古的七机部第四研究所。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这里做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此后的几十年,他再没离开过航天。
      1968年,栾恩杰奔赴内蒙古,跨进了刚刚组建的国家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当时国防和航天需求的关键技术,为了进行某种型号新型导弹的制导研究,担任工程组长的栾恩杰和几个单位的专家一起,面对先进大国对技术的封锁,怀着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的决心和毅力,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潜心钻研,刻苦攻关,反复实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圆满完成了任务,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为以后发展航天技术奠定了基础。
      从研究室副主任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再到研究院副院长,直到1988年担任第一个“一弹两用”的总指挥,栾恩杰在我国导弹控制技术、型号研制管理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
      1989年,航空航天部党组提出“两抓一突破”,即:抓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航天技术为国民经济服务;突破载人航天。栾恩杰说:“1990年参与第一个亚星发射,运载能力可以承揽国际服务,用长征三号火箭进行商业发射,并且实现首次直播,发射工作由保密到公开,大家非常振奋,我作为试验大队的大队长感到很有成就感。”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一件大喜事。作为第一次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栾恩杰回忆说:“当航天员杨利伟从返回舱走出时,我感到中华民族真伟大,感到这一辈子值了!下辈子我还干航天。”
      诗言志,歌咏情,栾恩杰饱含激情地写了一首《献给航天战友的歌》:
      风雨征程展旗鼓,披甲恋战演英雄。敢使刀叉斗熊�,更有浩气助豪情。十载谋筹点星座,五年艰辛抖威风。中华傲有忠臣在,何愁春秋无后生。场场幕幕都是彩,上上下下皆掌声。汇聚精英三十万,神舟摆渡游太空。
      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对航天的热情。
      1993年,栾恩杰出任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走上领导岗位;1998年升任局长,兼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主管工程质量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工作,直至2006年卸任。
      栾恩杰有句名言:“对于航天工作来说,质量是第一位的,成功才是硬道理。”
      长期从事航天工作,栾恩杰对这项事业有着清晰的认识:“航天是个风险性极大的事业。我已经不知道去过多少次试验场了,每次去几乎没有不落泪的。成功了,高兴得落泪;失败了,痛苦得落泪。”
      用栾恩杰的话说,搞航天的人总是透着一种紧张,既因为繁重工作的压力,同时也因为他们所肩负的使命的重大。“我这三十多年看得多了,发动机出过事,控制系统出过事,计算机出过事,弹头出过事,地面设备出过事,几乎没有没出过事的地方。所以,我每次到试验场都是胆突突的,但我还是要上。”栾恩杰说。
      在主政国家航天局的八年时间里,他主抓的其他工作也惊天动地。他倡导并组织完成了我国首部航天白皮书;作为主编,组织几千名各个领域的专家,用两年时间,撰写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该书成为我国第一部集国防科技工业各领域专业名词术语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在深空探测科学研究方面,他提出并指导了小行星附着等前瞻性课题的研究,为探月工程立项及中国以探月为起点的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间,栾恩杰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其个人获得的奖项证书不计其数。
      栾恩杰曾说:“在我当航天局局长的时候,赶上中国航天创造了很多第一。我感到,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航天这样表现高科技的实力和综合科技的发展;没有哪一项事业,它的成功能如此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振奋全民族的精神。”
      
      “嫦娥”飞天,中国人的骄傲
      
      对于探月工程,栾恩杰有着很深的感情。
      1998年,他一出任国家航天局局长,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摆在他面前――我国正式启动了探月工程的规划论证。之后的两千多个日子,栾恩杰做了大量前期数据和试验的准备工作。
      栾恩杰回忆说:“2004年春节过后,温家宝总理批准了探月工程计划,并有专门批示。”他清楚地记得工程被批复的那一天,正好是猴年的大年初二,当晚,他用自己惯用的情感表达方式,记下了那一瞬间的兴奋与感慨:
      地球耕耘六万载,
      嫦娥思乡五千年。
      残壁遗训催思奋,
      虚度花甲无滋味。
      这一年,已六十四岁的栾恩杰又多了一个头衔――探月工程总指挥。
      作为探月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聘请了一批各个领域资深的老科学家,因为这些人不仅科研经验丰富,而且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强,“虽然有时也觉得很累,但也愿意把这件事继续干下去”。
      “嫦娥工程”是中国第一个深空探测工程,它以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来命名,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飞天梦想和对科学未知领域强烈的探索愿望。这项工程对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006年,在人民大会堂耀眼的灯光下,栾恩杰和建筑大师吴良镛、艺术大师乔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一起,获得了中国十大系列英才奖。颁奖词这样称赞栾恩杰:“我国著名的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这句颁奖词,概括了他一生在航天事业上的两大建树。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海拔一千五百米、有着“月亮城”之称的西昌,在火箭升空的那一刻,西沉的夕阳和火箭喷出的烈焰在天幕上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中国人几千年的“奔月”梦想也燃起来了……
      作为绕月探测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激动地说:“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在预计为一年的工作中,前往月球“探亲”的嫦娥一号要完成四大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四万公里至四十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
      截至发稿,嫦娥一号卫星传回了第一幅月面图像。在此基础上,首个月球三维立体图像也已制作完成。
      图片静静无声,梦想已越千年。
      中国的探月工程及成果,对中国而言是开创性的,对世界而言,也将为国际空间研究提供宝贵的探索。
      如今,为中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将自己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栾恩杰,正在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抒写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穆安庆电子邮箱:muaq004@163.com)

    推荐访问:总指挥 情结 航天 栾恩杰:探月工程总指挥的航天情结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