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探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018民生新闻稿件短篇

    时间:2020-08-11 08:06: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近年来,民生新闻风起云涌,受到各地电视台的推崇。它们从平民的视角出发,关注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注重新闻信息的地域性和本土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大胆的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收视业绩。本文旨在通过对民生新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潜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期望民生新闻能够在质量与品味上有所提升,从而获得更为深广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电视 民生新闻 特征 缺陷
      
      2002年,从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民生新闻犹如一夜春风,开启了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它们立足本土,体现人文,直面社会,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百姓关心的事情,使普通民众成为电视新闻的主角,一时间好评如潮,收视率直线飙升。纵观全国各大电视民生新闻,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个性化新闻主持
      在观众的心目中,新闻主持人多是仪表端正、落落大方的荧屏形象。但是,伴随着民生类节目的异军突起,一些主持人风格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摒弃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在主持风格、服饰穿着等方面敢于彰显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开办《南京零距离》。但是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选择新锐型主持人?台领导举棋不定。当时孟非只是高中毕业,普通话还不标准,整天剃个光头。光头能播新闻节目吗?他到底适合不适合做主持人?台领导抱着试试看心理,让他暂时试播一下,岂料他随意亲民的风格一下子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使《南京零距离》一炮走红。从开办至今,“南京零距离”平均收视率为8.3%,最高点收视率达到惊人的17.7%,创造国内地方电视新闻收视奇迹,名列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第一名。
      光头名主持――孟非从此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新闻主持人“俊男靓女、端庄严肃”的概念,他穿着一件普通的衣服在电视机前和大家侃侃而谈,时而诙谐幽默,亲切地拉起家常;时而针砭时弊,揭发丑恶,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类平民化的新闻主持模式。孟非也因自己的独特形象被评为“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之一。
      二、地方性生活语态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用方言土语播报新闻,不仅迎合了本地观众的收视心理,而且也拓宽了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是实现新闻本土化的有效之举。
      杭州西湖频道《阿六头说新闻》就是以杭州方言为载体,讲述发生在杭州市民身边的软新闻。因为方言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用它来播新闻很有韵味,听起来倍感亲切。据了解,《阿六头说新闻》一个节目居然占了西湖频道的年广告收入的一半!
      除杭州台外,目前江苏、广东等省地方台新闻节目都已采用方言播报。合肥电视台《晚间播报――天天呱蛋》节目也是用合肥话所表现的一种播报形式,虽然土得掉渣儿却热得出奇。它用亲切的方言讲述合肥周边发生的琐事,常常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从买房子、排队到闯红灯、摆地摊,那是无所不在,“家门口的大事小事,你带关注嚎!”现在在合肥的大街小巷,一讲到《晚间播报――天天呱蛋》,都是津津乐道。这一节目体现了合肥特色,新闻传播的效果也大为增强。
      三、本土化新闻题材
      新闻传播有个规律,越是发生在受众身边的本地信息,越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因此,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已经成为媒体应对竞争的杀手锏。新闻本土化的实质,是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是对本地信息的深层挖掘,对外地信息的本地化解读,以及采用适合本土观众口味的节目形式。
      就我国现状来说,地方台有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既没有央视在消息源上的宏观性和高端性,也没有省级台在省内消息源上的全面性和垄断性。但是,它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它占据所在城市的消息源上的直接性、灵活性和亲近性。通过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和情感困惑,各地方台选择群众关心的话题加以报道,有效加强了节目与受众的贴近性和亲和力。如湖南电视台的《都市一时间》、南阳电视台《宛都播报》、成都电视台《成都全接触》、南昌电视台《新闻说报》、无锡电视台《今晚60分》等都在突出本地新闻方面做得不错,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本土化之路。
      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符合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的收视心理,在与传统新闻理念的博弈中获得了胜利。但成功的同时也遇到不少瓶颈,出现低俗化、雷同化等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克隆与跟风,引起了受众的审美疲劳,收视率开始下滑……笔者认为,要做活民生新闻,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主持人媚俗现象抬头
      主持人有个性并非坏事,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那么迟早要偏离轨道,向媚俗的方向发展。
      首先,语言上的卖弄。主持人极尽买弄口才,以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貌似热热闹闹,实则思想肤浅、哗众取宠;其次,新闻上“戏说”。现在的民生新闻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难发现一些新闻被说得越来越离谱。主持人在说新闻时,往往声情并茂,把浓厚的个人情绪带到了节目中,作一些主观的想像和判断。
      去年底,上海电视台《头脑风暴》主持人袁岳提出,将中国图腾由龙改为熊猫。在袁岳看来,熊猫扮演了中国对外友好使者的角色,因此可以考虑以它为当代中国标志。而龙本身具有非常强的皇权、霸气特点,因此不合适代表中国。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美国侨报》曾发表《龙图腾,不宜如此戏说》文章,指出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民间智慧的结晶,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群体印记,怎能因一两个人的戏说而放弃?很多网民也表示,图腾作为一种意识信仰,绝不是某个人凭一时兴起而创造出来的。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对原始图腾都有着代代相传的敬仰。几千年来,中华儿女以“龙”作为民族的图腾,这一思想已沉淀到每个炎黄子孙的骨髓里,牢不可破。龙是具有很强的皇权、霸气特点,但作为文化符号,龙的内涵实际上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封建社会,龙作为帝王存在,龙文化的特质是封建思想与帝王文化;今天,龙无疑成了吉祥符号,象征着喜庆、团圆和活力,龙文化传递“团结”、“统一”、“自强”等内涵。
      二、民生新闻方言滥用
      方言播报是新闻媒体实现本土化有效之举。但是,有利就有弊,用方言说新闻,同乡人倍感亲切,而对外乡人来讲,理解起来就很费劲别扭。
      电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理应为所有人提供交流平台,而不能满足一部分受众的需求去排斥其他受众。现在城市居民的组成很大部分是移民,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移民比重更大,如深圳移民超过80%,杭州也近50%。这些移民中绝大多数人不熟悉当地方言,用方言讲新闻,语言障碍明显,肯定就会排斥相当一部分人,无疑剥夺这些受众的知情权。
      浙江大学教授邵培仁撰文说,方言播报新闻对“外地人”的排斥本质上是一种族群歧视。“外地人”在方言上的劣势,意味他们不能与本地人一起平等分享公共信息资源,这种语言上的劣势又将导致他们在文化上、社会竞争上的劣势。这种劣势感容易使他们有种挫伤和失落,人为地设置了鸿沟,从而把他们推之门外。
      同时,收视率有无效收视率和有效视率之分。有效收视率才能给广告商带来效益。对广告商而言,有某种需求并具有购买力的那部分受众才能称为“有效受众”,他们才是广告的目标消费群体。而温州市对方言新闻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对该类节目最叫好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杭州市对此类节目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对节目最青睐的也是中老年人。大多高素质、有购买力的受众对方言播报新闻并不赞同。
      面对多元化社会,媒体的第一责任是引导而不是迎合,少数地方可以适当用点方言类节目,但主调一定要是普通话。我们知道,新闻采集的独特性、报道角度的新颖性才是决定新闻节目受欢迎的根本因素。方言节目若过于平民化、娱乐化,就不利于展现新闻的独特文化视角,不利于新闻的深度解读。现在是开放的社会,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环境里孤芳自赏办节目。
      三、农民话语权缺失
      近几年来,民生新闻加大了对农村的报道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民生新闻轻农倾向。
      一讲到民生新闻的定位,那是人所皆知:地方特色、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但是,一档节目出来,不难发现涉农的新闻太少。从题材、内容以及报道对象来看,目前的民生新闻仍局限在城市和市民层面上,农村新闻少之又少。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民生新闻就是城市新闻,很少反映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即使涉及到农村和农民,也多是发生在农村的杀人命案、盗抢犯罪之类的恶性事件,或城市农民工索要工钱、子女上学难等负面报道,但是并没有农民关心的有关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服务性报道。
      导致“重市民、轻农民”现象发生,原因众多。一方面,一些编辑认为,农民选题不受市民欢迎,因为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主要面向的观众是城市的居民;另一方面,农村位置偏僻,住户分散,采制一条新闻时间过长,成本太大。
      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农村人口占多数,他们对外界的信息需求很强烈。电视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肩负着沟通舆情,反映呼声这一神圣职责,理应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民生新闻的创办,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曾以高收视率和高收视份额被视作中国电视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化突破。在经历了民生新闻“黄金时期”后,上述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但这些并不影响老百姓对它的喜爱和信赖。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回归民生新闻“以人为本”的实质,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既有宣传价值又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呈现在我们面前,会有越来越多既有生命力又有影响力的栏目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肥东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探析 民生 电视 探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策划案 新闻类电视栏目策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