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走出报道误区 彰显人文精神】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时间:2020-08-06 07:51: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媒体的人文关怀源于媒体人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要求媒体在还原和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尽可能地重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人类明天的思考,关怀人类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向受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一、电视新闻报道应体现人文关怀
      
      电视媒体以其直观性强、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成为今天一般民众摄入信息的首选。我国的电视新闻更以一贯所具有的党性原则和权威性特征显示出其对舆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被动接受方式,使电视新闻报道有如“教科书”般的对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电视媒体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就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实需求,也成为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电视媒体及其从业者走向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从对报道内容和方式的选择看人文关怀
      
      近年来,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阵地,网络等新兴媒体正在异军突起,电视作为当今“第一媒体”的地位正不断面临挑战。与此同时,各电视媒体为吸引观众眼球,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些报道借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之名夹杂大量庸俗、粗俗甚至低俗的内容,甚至有些报道主题本身就具有不可告人性。一些电视新闻媒体人在人文关怀与高收视率的是非判断上缺少了一份冷静与理性,多了一份肆意与迷狂。媒体人文关怀意识及其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因此广受批评。
      2007年,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疯狂女粉丝杨丽娟”事件,就是由众多媒体包括一些电视媒体的不断跟踪炒作在推波助澜。然而炒作之后,谁又能用怜悯之心静下来思考一下:是谁害了杨丽娟?以致于有人惊呼:“杨丽娟疯了,媒体也疯了?”在杨丽娟事件中,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的媚俗以及低级趣味彻底摒弃了媒体应有的人文精神,也将媒体的公众形象损毁。
      灾难、车祸以及一些刑事案件等,其信息本身已具有强烈的冲击性,而在一些报道中,有的采编人员过分追求传播刺激效果,电视画面中展览受害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现状,过多地使用血腥、残忍的镜头,甚至不作任何的技术处理,有的则以此为卖点长篇累牍地连续报道。2007年,某市发生一起未成年少女被害的案件,公安机关在案发后24小时内成功破案,本来这样的报道只需简要交待案情,突出一下公安机关如何快速破案,给死者家属一份安慰就可以了。但某电视台新闻节目却依据自己掌握的电视素材,不顾受害者的隐私及亲属的心理感受,作了多期的连续报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血腥画面,这一报道,无疑是向受害者亲属“伤口上撒盐”。这样的新闻虽然迎合了少数观众的感官需求,却使节目陷入了庸俗化、媚俗化的误区,对受害者生命的关怀和怜悯更无从谈起。
      每年的8―9月份,各地电视新闻都会大量播出社会各界资助关心贫困学生的报道,而在这样的报道中,观众大多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受助学生(从小学生到准大学生),手上拿着或多或少的一叠人民币,眼里含着泪,说着感谢的话,经验丰富的摄像师不失时机地将镜头推成眼部特写,泪水和着“发奋读书、立志成材、回报社会”的话语被无限地放大着。笔者认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想法是对的,但这样的报道多了,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的社会对受助者的苛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报道者方式和手法的陈旧,而更多的是对于弱者尊严的一种剥夺,在“以情感人”的背后同样是新闻人一种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人文关怀对记者人文素质的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论述中多次提到:“思想战线上的同志,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国老一代的报人就曾提出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须具备五个方面的素养,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其中“真诚、公心、节制”就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记者的人文素养不仅体现于知识面、写作水平、采访能力和编辑技巧,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只有培养记者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新闻媒体才会拥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冲破各种困难阻力,抵御各种利益的诱惑,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固守理性的价值判断。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尊重、关心报道对象,并选取恰当的角度、运用恰当的手法进行报道,从而彰显人文关怀。
      
      四、电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实践
      
      对于一些成熟的有操守的电视新闻媒体和媒体人来说,人文关怀已然贯穿于其日常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它(他)们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电视的传播特点,深入生活、深入现场,多方位、多角度地把客观事实展现给观众,同时又在报道过程中表现出关切之情、体现出人文精神。电视媒体的这种人文关怀特别体现在一些突发性社会公共事件、灾难、刑事案件和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不久后爆炸。这一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悲剧震惊了全球。面对这一悲剧,美国三大电视网一反常态,没有采取过去抢发新闻的做法,各电视网之间几乎看不到相互竞争的迹象。观众看到的是极为克制、慎重的报道。主持人的表情、情绪也同全国民众相吻合,所报道的除了爆炸事件本身外,多是一些官方、非官方的反应以及一些专家的初步分析。完全不同于以往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争先恐后,发布最新动态,个别报道出现失实的局面。
      从这样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贯崇尚“新闻自由”的美国,在面临这种全民族乃至世界科学史上的悲剧时,电视媒体所表现出的理性回归和人文关怀。
      2008年,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于中国的看法。一个是中国各级政府全力以赴动员各方力量投入抗震救灾的卓越表现,一个是政府对抗震救灾信息的高度公开化和透明化,而伴随这二者的正是中国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所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几百个小时的直播报道。汶川大地震造成6万多人遇难、1万多人失踪,财产损失达数千亿元。我们的电视报道并没有过多地展示地震时人们的惊恐心理、遇难者的遗体等血腥恐怖令人悲痛的场景,而是将及时发布抗震救灾相关信息、党和政府全力组织救灾、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救援、灾区人民不屈不挠开展自救和广大志愿者以及国内外各方面的无私援助作为报道的重点。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以对受灾群众和遇难同胞的深切同情,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新闻报道中。在这场灾难中,人们感受最深的是“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救人是第一位的”、“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同样的声音和意志被不断地传播。其中大量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因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和细节而长时间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学校废墟上的一只球鞋、残破的教科书,意味着一个个生命的消逝;担架上被救学生艰难地举手敬礼、解放军战士被鲜血染红的白色手套,体现着被救者生命力的顽强和救援人员的奋不顾身;一些建筑在地震中完全被毁,而一些建筑却基本完好,有的学校死伤惨重,有的却无一人伤亡。电视媒体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对悲剧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及造成影响的分析,引导人们科学理性地看待地震灾害。在这场电视宣传大战中,全国的电视媒体除少数专业频道外,全时段转播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专题报道,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力克时坚、共赴国难的全景图画,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鼓舞了灾区干部群众,也表达了电视媒体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也在这一场抗震救灾报道中,不断彰显着对遇难同胞的人文关怀、对灾区人民的人文关怀乃至对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人文关怀。
      宣传舆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而营造电视媒体与报道对象、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和谐关系则是宣传舆论和谐的前提。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只要我们的电视媒体坚持尊重新闻事实、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不断地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精神,真诚地关心人、理解人,就一定能够在改造社会、服务大众的传播活动中有更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电视采访学》
      ②复旦大学《新闻大学》第71期
      (作者单位:安徽旌德县广播电视局)

    推荐访问:彰显 误区 人文精神 走出报道误区 彰显人文精神 走出报道误区 彰显人文精神优化历史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