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怎样看待“网瘾”]如何看待网瘾

    时间:2020-07-20 07:35: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6岁少年邓森山死了。2009年8月2日凌晨,原本身体结实的他,在进入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半日后,变成了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   死亡原因,经调查为被殴致死。而被殴打的原因,是为其治疗网瘾。他的网瘾终于戒断―― 一个失去生命的人,自然也不可能有网瘾。其实他是否有“网瘾”,也是一个没有得到证实的问题⋯⋯
      但事件的背后,人们却看到了一大批商业性的“网瘾戒除机构”。这些机构之所以有市场,与人们对“网瘾”认识的偏差不无关系。
      8月25日“深圳新闻网”的一则消息引起众多关注――《网瘾标准年内出台:每周超40小时即“网瘾”》,文章引用参与标准制定的5名湖南专家组成员之一的高雪屏博士的话说:“初步认定,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高认为,有的人上网一周左右即可成瘾,有的时间则更长,成瘾者主要以玩游戏为主。
      但“网瘾”真的这样容易界定吗?为什么在家长看来“网瘾”犹如洪水猛兽?社会各界人士对此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网瘾”是一种偏见
      
      8月3日《南方周末》刊发资深媒体人士梁文道的文章《“网瘾”是一种瘾吗?》,文中指出:一般而言,所谓“网瘾”并不泛指上网时间过长,而是说一个人花了太多工夫在网上玩游戏和看视频(尤其是色情视频)。可是大家常常会把所有长期在线的人也视作“网瘾”患者,不管他们究竟是在游戏、泄欲,还是单纯地和别人聊天交流,乃至于阅读不同网站的讯息。
      文章说,勤于阅读的人叫做书虫;尽管稍稍异常,可这究竟不算是病,甚至还是种美好的习性;那为什么一把阅读搬上网就立刻成了问题呢?喜欢交朋结友,不惧陌生,任何人他都能轻松搭上两句的人,往往是大家羡慕的榜样;那又为什么一个老在网上聊天室搭讪陌生人的家伙会成为值得医学眼光关注的对象呢?同样地,什么电影都看的人是影迷,片刻不能没有音乐的人是乐迷,老坐在电视机前的人则可称作视迷;或许他们的生活不够健康,时间的管理也不够明智,但我们绝对不会用看待“网瘾”的方法去严肃处理他们。
      可见“网瘾”的真正问题出在主流社会对网络的偏见,更准确地说,这是上一代人的偏见。
      梁认为总有一天,“网瘾”会成为历史名词,“惧网”才是让人担忧的疾病。到了那时候,“网瘾治疗”大概就和中古的宗教裁判所、19世纪的手淫治疗术一样,是种可笑又可悲的历史现象。
      
      网游是种成功的教育系统
      
      8月7日的《中国青年报》发文《一名〈魔兽世界〉玩家的话》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玩家王子于在总结自己的网游经历后表示:所谓“网瘾”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时间和精力的一场争夺战,竞争的双方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一款游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款教育系统。
      王说,之所以称它为教育系统,是因为它和现实中的教育一样,都是传授知识,只不过是虚拟世界的“知识”。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魔兽世界》仅其主程序的文字量就已突破两百万,相当于十余本教科书,而百度上可以搜索到的相关中文信息更是达两千万条,更不用提那些浩如烟海的“辅导书”――攻略了。作为一名熟练的玩家,对于游戏知识的阅读量是多少?也许比大学4年所看的教科书的总和还多,毕竟没人会一字一句地看教科书。
      尽管现实世界远比网络世界来得精彩,在现实世界学习远比在网络上消磨时间有意义得多。但网络游戏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击败”了竞争对手,制造了“网瘾”问题,这其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
      王子于在对比一下教育与网络游戏之后做出如下分析:
      
      入门时,网络游戏通过很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然后通过升级等手法给予玩家一定的奖励和满足,在游戏过程中你会遇到不少挑战,但至少不会遇到挫折,这就树立了玩家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一句话,网络游戏的“教育”标准是一切以培养兴趣为目标。
      中期,网游玩家已不满足于单一的升级系统,他们需要探索新的东西,于是不同的虚拟空间,不同的级别系统等等新鲜事物(可以理解为教育中的科目)的加入,极大地满足了玩家们探索猎奇的心理。
      后期,更困难的挑战、更漫长的升级,对于玩家来说已不成问题,因为兴趣、信心、耐心,皆已具备。
      到这里读者们可以发现,网络游戏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信心的树立、耐心的形成,无论是否有教师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极大兴趣。这种教育模式不正是无数教育家所期盼的吗?
      “网瘾”的出现,正是应试教育形式输给网游“教育”形式的具体表现,在王子于看来这便是“网瘾”产生的根源。
      
      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心理咨询师孙硕在其博客上发表题为《“网瘾”究竟该怎么看》的文章指出:孩子为什么会有“网瘾”,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如此,从自己身边很多例子看来家长的因素是最主要的。
      文中,他向家长们提问你能抽出多少时间与孩子沟通过?多少时间关注过孩子?看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优秀,在自己孩子身上难以发现优点,怎么看怎么都不顺眼,你的眼光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在孩子好好学习的背后是否掺杂你的某种目的,当初你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为你背负,为了自己的面子,也是为了圆自己的梦而委屈孩子?
      
      8月19日《北京晚报》刊文《父爱缺失是孩子网络成瘾关键因素》也将讨论聚焦在家庭上。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和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表示:网络成瘾的孩子有很多共性。第一,父爱缺失。并非没有父亲,而是孩子的几个关键时期父亲不在身边。父亲的角色更像一个警察,代表着坚忍、克制、理性,对孩子有更强大的监督、威严影响力;如果家庭缺少这样一个角色,孩子就会缺少严格的束缚感,无法获取这些特质,他们面对诱惑的时候,就会难以控制自己。因此,研究发现,军人子弟、外交人员或父亲长期驻外的家庭中,网瘾孩子较多。第二,母亲的情绪和控制不当也容易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使得孩子进入网络世界寻找控制感,得到瞬间的满足。第三,现在的孩子除了电子设备外,普遍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游戏,只得在网络中寻找。另外,城市化进程中,孩子们缺少同伴,以及学校课业压力等,也是孩子形成“网瘾”的直接原因。
      其实正如学者肖擎在《先将“网瘾”概念弄清楚再论其他》中所说的那样:网络开启了一个时代,其势不可挡;网络亦有缺陷,并非无需研究。但“网瘾”横跨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成为青年人的突出问题,把“网瘾”到底是什么弄清楚,让任何一个措施都显得慎重,这是我们对待所谓“网瘾”的基本态度。(作者为本刊编辑)
      
      资料链接:国外“阳光”疗法治“网瘾”
      德国:让父母也参与进来
      德国著名慈善组织维希尔之2003年在博腾哈根市建立了全球首家“网瘾”治疗所。“网瘾”诊所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艺术疗法,如绘画、舞台剧、合唱等;二是运动疗法,如游泳、骑马、静坐、按摩、蒸气浴等;三是自然疗法,如种花、种菜、自己动手洗衣做饭等,接触大自然,以帮助孩子们远离“旧环境”,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
      诊所的很多课程都需要家长参与,让孩子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同时让父母学会如何与孩子建立沟通。除了进入“网瘾”治疗所外,德国治疗“网瘾”的手段还有很多,如防“网瘾”食品、“网瘾”治疗营、防止“网瘾”软件等。为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德国政府已经将其列入“治疗行为异常”项目中,治疗花费将由保险公司支付。
      
      美国:“五管”齐下
      在美国,如果平均每周上网80小时以上,而且上网目的不是商业或学术用途,就可被认定为网络成瘾。最早给网络成瘾下定义的美国网络成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说,要治“网瘾”,尤其是对孩子,最好“五管”齐下。
      一是让老师和学校管理者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并规范学校上网的管理,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二是在课程中添加“网络成瘾”的内容,告诉学生网络成瘾和抽烟酗酒一样危害无穷。三是一旦发现学生有上网成瘾的苗头,老师和家长就要及时疏导,如果情节严重,就要带孩子去专业人士那里戒“网瘾”。四是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兴趣,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社会和他人接触,避免社会疏离症的发生。五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互联网的利与弊,引导他们开展讨论该如何正确对待互联网。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治疗“网瘾”的方法,如认知行为训练、找寻动机训练、实用体验训练、目标管理训练等。(据“大洋网”)

    推荐访问:网瘾 怎样看待 怎样看待“网瘾” 怎样看待网瘾 如何看待网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