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感知中国真实的脉搏] 感知地球脉搏

    时间:2020-07-15 07:26: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走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李冰副主任的办公室,他正在翻阅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   李冰说,八十多年前,罗素先生怀着对中国人民真诚而友好的感情,实地考察了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写就了他一生唯一的一本关于中国的论著《中国问题》。这本书反映了这位“世纪智者”对中国问题的种种思考,反映了一个西方进步学者的中国观。罗素先生开宗明义:“最近到中国的欧洲人,如果善于接纳和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无从解答的疑惑,这是因为西欧的情况没有给他心理上的准备。”
      李冰掩上书卷,深有感触地说,八十年过去了,当今的中国已不是八十多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也不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中国已充分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舞台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但是,罗素先生当年所提出的“疑惑”至今仍然存在,而要解开“疑惑”,就必须帮助外国人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文化上的准备,就需要开展更多的对外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是一门艺术
      
      话题从罗素的《中国问题》转到了《对外大传播》刊登的“跨文化传播论坛”的系列文章。
      
      李冰:《对外大传播》杂志办得不错,有些文章很精致,特别是“跨文化传播论坛”上采写的那些文章。其中写余秋雨的那篇文章读后让人很受启发。我在想,搞对外宣传工作的同志,应该学习一下余秋雨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我们经常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语言翻译问题。汉语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但是以汉语为交流工具的国家数量很少;汉语虽然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之一,但在国际交往中,汉语的通行程度还很低。我们对外交流中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很多场合不能不通过翻译的语言转换。实事求是地说,这不但影响交流的效率,还很难保证信息交流的传神逼真。我记得《对外大传播》曾刊登过一篇黄友义同志的文章,专门讲述中文翻译成外文遇到的问题。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我们经常挂在口头的一些词汇,翻译起来也并不是很容易的,甚至有些翻译成了外文,却完全不符合对方的文化传统,致使外国人听不懂、看不懂,造成了信号传递的衰减和丢失。
      二是话语方式问题。我们的话语方式与外国人有很大不同,一般地说,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谈问题常从宏观、全局问题谈起;而西方人则偏好分析思维,谈问题经常从具体问题谈起。另外,在谈话中我们有的人喜欢引用中国成语和古诗词,有的人经常使用排比句、“四六句”,有的人习惯于讲套话、空话,等等。这些话语方式会给对外交流增加更多的语言困难。曾经有一位中挪友协主席写来一封信,信中提出了严厉而善意的批评,他批评说我们一些同志的讲话和文章很难懂,写的东西简直让人感到吃惊,到处是奇怪的表达方式、错误的句式。这些批评至今言犹在耳。
      跨文化交流是一门艺术。做“外宣”要视野开阔,话语方式要国际化,而且要有知识含量。跨文化传播与比较文学关系很密切。探讨跨文化传播,应该理性思维多一些,不能是纯粹的、一般化的工作性总结。
      《对外大传播》:研究就是一种探索,是为了推动实践的发展,而不应该是简单的经验的加法。你一直在组织策划系列的“感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影响很大。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第一次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是在1999年,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至今已经组织了八年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大型的、综合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十八次,“感知中国”活动跨越了南美、北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州。
      《对外大传播》:最近的一次是在非洲搞的“感知中国•南非行”活动,是吗?
      李冰:是的。2006年11月1日在南非首都拉开帷幕的“感知中国•南非行”,可以说是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文化活动,也是中非合作论坛的海外配合行动。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南非时,与南非总统姆贝基签署了《中南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纲要》,将“感知中国•南非行”活动列入其中。
      当时,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国家大剧院上演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陕西《唐乐舞》。随后,来自河南、四川、北京的文艺团体也先后为观众献上了《少林功夫》、《天姿国乐》、《中国历代服装和民族服装服饰展演》等14场演出。此外,“中国工艺珍宝展”、“现代中国摄影展”和“中国电影电视周”等也在活动期间举办。
      南非政要对这次文化交流活动十分重视。南非总统府部长帕哈德先生是中国的老朋友,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他三次参加了我们的活动,两度致词。他带领全家看了《少林功夫》的演出。他儿子练过武术,把朋友都带来观看。国外练拳不太正宗,他们把拳当做体操练。演出结束后,我把他的儿子请上了舞台,我对他说:老师就在这,你跟着学吧。少林武术团中年龄最小的8岁的小和尚教他,他跟着学。他儿子悟性很好,又是学猴拳,又是练蛤蟆功。很多散场后没走的观众围上来观看,爆发出了一阵阵的掌声和笑声。
      南非人民对中华文化非常喜爱。艺术家的演出给观众带来了高品位的视听享受,让南非观众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切的感知。每当音乐响起,满场的听众就随着乐曲打起拍子,这种互动场景很是感人。
      
      组织“感知中国”文化活动是个系统工程
      
      《对外大传播》:“感知中国”,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是,只要不拒绝,只要肯伸出手,就可以感受到一个真实中国脉搏的跳动。这些活动的成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李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很多部门都在积极推动,文化部、侨办、友协、旅游局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各部门、各地区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创意不同。新闻办组织的“感知中国”,是把各种文化活动捆绑在一起,通过演出、展览、演讲、论坛等多种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一个中华文化的气场,掀起一股“中国热”,引发传媒的“中国话题”。我们用了个具有哲学色彩的词――“感知”,就是想使对象国的受众从方方面面感受、了解中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借鉴,这是我们组织“感知中国”的全部目的。
      像“感知中国”这样大型、综合性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个系统工程。我做了八年的组织、策划工作,感触良多。从活动组织工作的层面讲,要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有很多环节是不能忽视的。我曾经将其归纳为“树立一个观念、做好四个规划”。
      《对外大传播》:能具体地谈谈都是些什么内容吗?
      李冰:简单地说吧,不然像是做报告了。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树立时时刻刻都要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的观念。我经常向我们的团队强调,展示中国形象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第一次与外方接触与合作做起。
      我们的工作团队与外方合作者接触很多、很具体,合作者对我们的感触和认识比一般人看一场演出或展览要深刻得多。他们每个人心中都会对我们的人员素质、工作能力、处事风格做出评价,而这种评价是与感知中国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这个工作团队不能被人家尊敬和认同,即使演出成功,它所带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所以说,只要我们一出场,“工作表演”就开始了,对方感受中国、感受中国人也就开始了。除了工作团队,还有几百人的表演队伍,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举止言行都要得体,需要提前培训的在国内要搞好培训。这方面工作做好了,我们文化展示的效果将是乘法,是加倍的。
      《对外大传播》: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与全民素质有关。现在迎奥运过程中,大力提倡“做文明市民”也是这个道理。那么,“四个规划”都是什么内容呢?它是否在组织实施上有克隆价值?
      李冰:在项目的实施上,我们注意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们的体会,虽可借鉴但不可“克隆”。
      
      第一,项目规划。选项目大有文章。项目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内容,到不同的国家应该选不同的项目,这就需要知己知彼,有个效果预判。一般地说,哪些项目容易获得成功呢?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我的看法是,首先带出去的这个项目,要有中国文化特色,在与异文化对比中有优势,有文化对话能力。也就是说,可以考虑优先选择我们有,对方无;我们的表演水平高,对方表演水平较低的文化项目,展己之长嘛。其次,要尽量选择交流无障碍的项目。比如,靠形体展示的,包括舞蹈、武术、杂技等;靠实物展示的,包括文物、服装服饰、美术品、工艺品等;靠影像展示的,包括影视节、电影节、图片展等;靠音律展示的,包括中国民乐、歌曲,等等。这些都是容易被理解,容易被接受的。其三,所选项目要有外宣内涵。比如中国历代服装展演,在法国、德国、南美、俄罗斯、非洲的活动中都被带出去了。这个展演,我们展示的仅仅是模特吗?仅仅是服装服饰吗?都不是。我们展示的是我们中国的历史。从秦到清的服装变化,展示出了中国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是从服装看历史,从服装服饰看中华文明的发达。另外,我们在联合国举办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展览,除了展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辉煌,同时展示了中国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状态,让图片告诉世人,中国两千年前的东西被保护得很好,中国在负责任地保护这些属于全人类的宝贝。其四,选择在国外表演比较方便的项目。我们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反映在文化表演上,往往是表演场所比较大,登台的演员比较多。在国外,如果一个城市只有几十万人,它是绝不会建造一个像人民大会堂这么大的公共建筑的。在国外演出要找足够大的舞台是困难的。所以,一定要“量体裁衣”,根据考察时了解到的对方表演条件选择我们的表演项目。
      第二,宣传规划。要扩大影响,必须做好宣传、推介,因为到现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人数毕竟有限,通过传媒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文化信息。我们举办文化活动的宣传推介采用四种方式:一是通过传媒,到一个国家举办文化活动的意向确定之后,我们便开始与那个国家的传媒联系,介绍我们的活动。比如去年我们确定了“感知中国•南非行”之后,邀请南非最大的电视台来访,到中国做访谈节目,并了解我们的文化活动内容为其将来的报道做准备。每次在国外办展览,我们都安排一个传媒专场,给传媒拍摄展品提供方便。我们每次还都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文化活动的情况。安排著名演员接受采访,在巴西、阿根廷举办活动时,杨丽萍成了传媒追逐的对象,在几天之内接受了十几次采访。二是通过广告,包括室内广告、媒体广告、室外广告烘托气氛,广而告之。我们每次都设计一个独特的广告画,你看我们办公室走廊挂的那些广告画就是历次活动的记录。三是通过网络。每次我们都专门办一个网页,介绍活动的内容,转发活动的报道,汇集活动的资料。在一些国家举办活动,售票也是通过网络的。四是通过外宣品。每次活动我们都制作一批配合宣传的外宣品,有画册、有折页、有书籍,还有小纪念品。
      第三,财务规划。搞文化交流活动是需要大笔经费的。花钱要算细账,有时稍仔细一些就可以为国家节约不少钱。要尽量走商业化运作的路子,吸引外国的一些大公司参与。2000年我们在美国搞的文化活动,经过与美国的一些大公司联系,有20多家公司愿意提供赞助并担任活动组委会成员。这些美国大企业不仅给我们提供了200多万美元的赞助,还增加了我们活动在美国的影响力和认同度。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说,中国的文化活动组委会宣传册,“读起来像美国大公司的名人录”。一些大传媒集团的老板做组委会成员,对美国的舆论导向是会有影响的。
      第四,安保规划。到国外搞文化活动,人员安全、展品安全、政治安全都要周到考虑。在美国,我们遇到过“法轮功”人员、“民运”分子的干扰;在南非,我们遇到过社会治安问题;在德国,我们遇到过文物安全问题,等等。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到美国办中国珍宝展和中国历代服装展演时,场面十分红火,场外排了一公里半长的队伍,每个人都要排上几个小时才能进场。那些跑到国外练“法轮功”的人,在我们活动场所附近搞静坐示威,当面对参观展览的长队伍时,他们坐不住了,向我们哀求说,他们希望也能进去看看,行吗?我们对他们说,可以,但是必须脱掉示威的黄衣服。他们脱掉了黄衣服,同意排队进去,还在展览的留言簿上写出了“中国文化伟大”这样的话语。这件事足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想简单点说,一说起来还是长了。因为这方面的故事太多了。
      
      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是讲事实
      
      《对外大传播》:刚才你说到,选择对外文化交流的项目要有中国文化特色。现在一些人认为全球化的趋势在影响文化多元化发展,这方面你有什么评论?
      
      李冰:世界上的文化历来是多元的,是多种文化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互相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三千多年来,我们领略了中国文化传统、希腊文化传统、希伯来文化传统、印度文化传统、阿拉伯文化传统、非洲文化传统,还有神秘的玛雅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宝贵文化财产。一种文化的生命力是否久远,在于它是否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华文化就吸收了很多印度佛教的养分。
      现在,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会不会使文化“趋同”呢?我认为,不会的。我们在学习“民族”的定义时便知道,“民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民族共同的文化。也就是说,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确认自己独特身份的重要标志。各种文化会因为“全球化”带来的物质、文化的发展而得到自身更好发展的条件,但绝不会因此面临衰亡。一种文化吸收另一种文化,发展起来的仍然是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吸收佛教文化的营养,使中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我们常用的词汇很多是从佛经引过来的,但是中华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更加丰富了。
      《对外大传播》:多元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误读”,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如何防止“误读”?
      李冰:你提的问题很专业、很学术,在考我,是吧?(笑)你说得对,各文化之间有差异,而人们往往又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因而就容易产生误读。
      我认为误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误读,一种是非正常的误读。正常误读是由文化差异带来的。因为人们都是用自己的本文化去解读异文化,有些理解不了,理解了的可能也不是原义。就如人类描绘的鬼神、太空人总也脱离不了人的模式一样,大家是把异文化纳入到本文化中去认知的。这种正常的误读只能尽量减少,减少的方式就是我们在文化传递时尽量贴近国外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非正常的误读是文化差异加上偏见造成的。由于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别,由于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国际社会还存在着“妖魔化”中国的现象,这使一些不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人受到了误导,产生某些偏见。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是讲事实,让他们更多地接触中国和中国文化,让他们更多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中国不怕看,只要不带有顽固的偏见;中国欢迎被报道,只要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
      
      《对外大传播》:距离2008北京奥运越来越近了,已进入飞快的倒计时的日子,你认为我们外宣工作者应投身进来做些什么?
      李冰:奥运会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让世界看中国的最好机会。从外宣角度来说,过去我们的烦恼是希望世界看中国,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可是不少有偏见的人缺少热情和兴趣。现在,中国面临着奥运会的到来,情况完全不同了。你不想让人家看,不让人家报道都不行。我们的烦恼是拿什么给人家看。过去说话没人注意听,而现在讲台给你了,让你上去讲,关键是你讲什么、怎么讲。
      像奥运这样的机会不是总有的,想干事,得有机会才行。现在如果外宣抓不住机会,不为国家多出力,就会愧对历史,愧对国人。
      大奥运外宣工作,我们要准备的很多。届时到中国来采访的记者会有三万多人。估计其中有一半是报道赛事的场内记者,有一半是报道中国社会、文化情况的场外记者。雅典奥运时,我们就是通过场外记者的报道了解到了雅典文化古迹和希腊的民风民俗。
      全面又近距离地被观察,使得中国的优缺点,别人都会看到,优点是真实的,缺点也是真实的。中国不怕看,只要不带有顽固的偏见;中国欢迎被报道,只要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服务,使场外记者报道中国更便利些。奥运会期间会搞很多文化交流活动,任何举办国家都会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进行本民族文化的传扬。
      访谈进行了两个小时,我们很珍惜与对外传播中枢机构的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将方方面面的问题一股脑地抛出来,李冰副主任也是竭力满足我们的提问。
      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国际的风云际会,都囊括其间。就要到来的奥运赛事,是他眼中的东西方文明交会的另一场战役。采访结束多日,他的话还时不时地响在耳畔――“像奥运这种机会不是总有的,想干事,得有机会才行。现在如果外宣抓不住机会,不为国家多出力,就会愧对历史,愧对国人”。
      
      (稿件反馈请至dachuanbo@yahoo.省略,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谭震

    推荐访问:脉搏 感知 中国 感知中国真实的脉搏 感知中国 感知中国中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