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青少年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时间:2020-03-27 07:37: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生涯规划是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生涯目标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生涯规划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实现、构建完整健全的人格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构建系统化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青少年;生涯规划;个体发展;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1-0184-05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身体成长日趋成熟,社会接触面以及社会交往日益丰富频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也更为复杂和深刻。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在不断发展完善,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也在发生重大转变。青少年时期能否顺利过渡,关系到青少年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发展,而在这一阶段中,生涯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涯规划概念的提出和内涵
      生涯规划这一理念在我国的认识与起步尚晚,但在美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领域中著名生涯理论专家Super认为,生涯(career)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种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所谓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生涯目标的过程。生涯规划按纵向而言,所关注的范围从幼儿园到退休甚至死亡,即人一生中的各个人生阶段;就横向而言,范围不仅局限于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而是覆盖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观点随之也推动了“生涯辅导”和“生涯教育”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生涯辅导和生涯教育的内容上包含生涯决策能力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人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挖掘个人潜能等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考虑自身智能、性向、价值、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妥善安排,调整和摆正人生位置,尽其所能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该历程是有益于人终生发展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的。一般而言,一套完整的生涯规划方案应包括三个部分:一为确定生涯目标。生涯目标的确立是依据全面综合地分析个体和社会的信息。即在了解个体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能力、潜质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整合,选择最适合的符合社会价值的目标。二为制定实施策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策略活动,如可行性的探索、方案的拟定、分析和决策等等。其中方案的拟定需要制定科学的长短期计划,计划要有持续性和可行性,紧凑而不失灵活。在制定实施策略阶段,为个体回答了实现目标需要做什么,如何去做、何时做等问题。
      三为进行反馈评估,同时也是一个对决策重新审核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即使个体自认为对各方面情况都了如指掌,也不能忽视对决策进行重新估计,时时审视自己,不断修正和调整前进的步伐。
      人类对生涯规划的理解和探索经历了从关注单一事件和某一方面到关注、统合各种因素所有事件、所有方面的过程。尤其是在关注青少年成长方面,从关注青少年单一时间段的活动到关注青少年毕生发展的过程。这一静态到动态的研究历程,是生涯规划统合了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理念,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
      二、生涯规划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较儿童期会更多的关注、探求和评价自我,将精力集中在自身,一切问题以自我为核心开展,随之扩展到广泛地关注社会,用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知识以促进内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时期较儿童时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个体开始考虑将来,如成年后的职业发展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青少年探寻自身。在这一人生阶段进行生涯规划能帮助青少年更好的认清自我,进行自我反省,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由于生涯规划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过程,是在适应――不适应――适应、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不断进行内外调整,认识自我、分析环境、确立目标、制定策略以及反馈调整五个环节的循环与更替,进而追求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如目标与规划引导着青少年的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检验着目标与规划的可行性和匹配度,其结果作为反馈信息重新进入自我认知环节。在青少年行动和规划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疑问、困惑和混乱的现象,这会唤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极大地推动个体进行深度的自我认知。在目标达成的结果中,青少年会得到满足感和愉悦,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唤起对自我的肯定和获得自信心。
      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E,H,Erikson以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人格发展为主线的自我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Erikson认为人在青少年时期(12-20左右)很容易遇到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即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同时社会的冲突和要求变得困扰和混乱,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青少年不能完成同一性的确立就会引起混乱等消极发展的问题,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或形成社会不予承认接纳、反社会的角色。如果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同一性扩散,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Virtue of loyalty)。“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但这并非要求青少年去接受不完善。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在的社会,当然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个人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整个生涯规划阶段就是青少年亲自去做一些试验,积极探索、摒弃不适合的东西,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根源。这些是建立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部分。在探索过程中,青少年会遇到积极探索但未完全确定的状态,因此他们要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在逐步探明方向的过程中,回答自身的一系列问题,如“我是谁”“我的偏好”、“我适合什么方向”“有哪些助力和阻力”等等,在逐渐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逐步清晰职业生涯和发展目标。
      (二)有利于青少年参与体验式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缺少实践的环节,因此 容易产生教育内容与实际应用和学生发展相脱节的情况,造成学习动机不明确,不能活学活用,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接受被动的填鸭式学习。生涯规划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目标和理想,为理想信念而奋斗。在这种目标学习下,能够促使个体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唤醒青少年的潜能,在没有外部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主动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并能持续地朝目标前进。
      诸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和老师分配学习和娱乐时间,受人监管,很少自己去规划,缺乏自控和自律的能力。而生涯规划则有效地培养了青少年的自我监控能力。确定活动目标、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步骤、分配活动时间、检查和分析活动效果、反馈调整、采取补救措施等等,这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对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的锻炼。在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青少年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化规则和程序,使得他们在面临困难或生涯抉择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指导。
      (三)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实现
      生涯规划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一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也就是说,必须干称职的工作才会使人感到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中实现潜力,使个体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每个家庭会赋予每个青少年不同的才智、天赋、秉性和能力,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也会有所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探知能力也会有较大差异。生涯规划就是在宽容、尊重和欣赏的前提下,将不同个体引导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性蕴含的潜力。虽然个体在某一方面技不如人,但对于自身而言是成功的经历。是探索的经验,是寻找方向的基石。自我实现的过程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它强调个体的竭尽所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同时也是生涯规划的目标所在。因此,生涯规划中的自我实现是不完善的个体努力追求完善的动态过程。在生涯规划的引导下,个体习得追求崇高目标,学会有效学习,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
      (四)有利于青少年构建完整健全的人格
      个体的心理可以视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系统,而生涯就是个体在一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系统与环境中其他系统之间发生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在个体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并在这个交流过程中重组内部的心理结构。这个过程是平衡与波动、有序与无序的对立统一,是适应与障碍、成长与危机的交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机制是心理系统的重组,即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均衡与协调,这种重组在生涯规划中体现为对人格完整和均衡发展的重视。可以认为生涯规划的根本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人格。因此,在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时,教育目标是使个体充分而完整地发展自身的潜能,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社会、道德、精神、伦理、创造性各方面的发展;在教育原则方面。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对健康人格的追求;在教育内容方面,个体的学习内容必须加以统整,兼顾认知与情意、人文与科技、专业与基础;在教育方法方面,教育者必须提供学生充分探究身心潜能的机会,重视思考与操作、观念与实践、分工与合作、欣赏与创作。
      (五)有利于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涯规划不仅能实施技能与方法的训练。还更多考虑到青少年素质的培养,重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提倡青少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设计出自身特色个性化的生涯规划。协调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和谐,是人内在与外在各种关系的和谐状态。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引导青少年实现这些方面的和谐、融合与统一。其一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要求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规划,树立起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道德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其二是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增长科学文化知识,还应确立科学的生态思想、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培养环保意识,使规划中的人生发展与生态发展相一致。其三是与自身的协调发展。要做到思想道德、职业目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并确立“人、我、物”正确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合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生涯规划实现了把今天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在促进未来发展的前提下确立了今天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真正做到了青少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上个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毕业分配基本实行的是按计划统招统分制度。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考上大学就等于拥有了铁饭碗。因此上大学成了拥有国家正式工作的代名词。随着高校扩招、统招统分制度的改革以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不断推行,人们才开始逐步关注和借鉴生涯规划这一理论。
      在国外,许多国家在小学阶段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例如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就提倡规划职业生涯教育要从六岁开始,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美国在小学阶段就设置了生涯规划课程,让学龄儿童从小根植生涯规划理念,这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很好的启蒙指引作用。在美国的中学和大学一般都设有生涯服务中心或生涯资源中心,当青少年面临升学时,学校可以提供多种心理测验,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等,同时为学生的报考和学科选择提供参考意见,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中心的老师一般都具有辅导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一定的考核机制。在每年的冬假、春假和暑假里,学校会要求每位Grade9-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工作和项目,并提供多种实习岗位,甚至有多个跨国项目可供学生选择。由此可见。国外的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形成了科学的体系。而目前,我国仅在大学阶段设有生涯规划课程,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几乎为空白。可见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要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而且就目前已有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生涯规划教育尚未形成系统
      虽然我国已进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但学生仍然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造成了学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几乎接触不到职业生涯的相关信息,而且也没有养成主动探索职业生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2005年以后,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课程,尤其是2008年教育部作了统一要求,各高 校必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有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形成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生涯辅导体系,在教育内容和衔接上的缺失,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择业的迷茫。在职业生涯理论中,著名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其中探索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15-17岁为试验期,18-21岁为过渡期,22-24岁为尝试期。根据这一理论可以看出,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生和初中生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成长阶段,高中生则处于职业生涯发展探索阶段里的试验期。因此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应实施不同的生涯规划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应注重树立学生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培养动手能力。处于试验期的高中生,个体对自身的需要、能力、价值、兴趣和就业取向都会有初步的考虑和规划,并据此进行试验性的尝试。在这一时期,应进行生涯规划的价值引导,以防出现自我评价偏差。大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过渡期,是个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着重进行专门训练和提高,以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时期。大学毕业后的三年为生涯发展探索阶段的尝试期,是个体在现实社会中选择和实施调整,最终确定一种适合自身职业特点的工作,并将此作为终身职业来发展的时期。但由于生涯教育的空白,广大青少年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无法获得任何相关的生涯辅导经验,以至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感到盲从,绝大多数学生填报的是“家长的志愿”或“老师的志愿”,进人大学阶段才顿感生涯辅导的重要性,甚至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夕仍然没找到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陷入被动择业的困境。
      (二)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一般高校都重视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以及科研成果的考察,而在生涯规划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在人财物上的投入有限。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部门一般设置在招生就业部门或者学生工作部门里。工作的范围和重点是给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需求信息、政策咨询等方面。高层次、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和生涯服务几乎没有。生涯规划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存在,普及面低,绝大多数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没有形成为自身职业生涯学习的理念,明显缺乏学习动力。校园里也没有营造出励志、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良好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人生发展就业择业的重大意义。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认为选学校比选专业重要,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应和将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进人大学后,谈及生涯规划,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是自己的事,就业是父母的本事: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时代发展瞬息万变,计划赶不上变化,到时候再说: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教育本身就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反正以后走上社会也要在工作中重新学习,所以先混个文凭再说。还有少部分学生抱定了继续读书是回避就业的途径,本科毕业就去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了再继续读博士。等读到头了就自然会有工作等着自己。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生涯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道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更谈不上在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场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
      目前一些高校存在将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混为一谈的现象,认为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制度指导、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教育等。殊不知二者在针对性、系统性、实施对象、实施内容上具有很大的差别。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意义。是帮助个体发现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特质、能力、兴趣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和生涯准备的过程和活动。它涉及一个人一生能否顺利地成长成才,同时也关乎个人是否能正确的选择和享受自己的生活,是在积极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最终目标是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因此在实施时间上的跨度为人一生中的各个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阶段涉及不同的生涯辅导内容。而就业指导主要针对的是临近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指导的内容主要为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生涯规划教育�容片面化,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生涯规划教育理应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发展教育。但目前在高校已经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中,主要采取的是“你听我讲”的大课堂授课形式,教学资料和案例不能推陈出新,教学效果差,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为了应付考核被动学习,无法领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由于学生众多。学校经费投入有限以及学校和社会企业的沟通联系不够等因素,第二课堂的实践环节往往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导致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片面化。
      根据教育部规定,学生与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人数比应该是500:1。按此比例,一个普通的本科高校应有30-40名专业教师,但实际上,兼职教师都难以达到这个数量。再则高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一般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的扎实专业功底,熟悉各种相关测评工具,要对所在学校的相关学科背景,行业前景、就业方向和劳动力市场有深入了解。但是直到现在绝大多数高校仍不具有这些标准。目前高校的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一般由学生政工干部或普通的学生辅导员担任,这些任职教师一般都不具有“职业规划师”的认证资格,学校在对任职教师实行专业定期培训方面也做得不够,也没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导致任职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成为制约职业生涯教育普及的主要因素。
      四、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化实施的方法和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生涯规划教育的保障体系
      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完善仅靠学校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和小学、中学、大学一起携手齐抓共管。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以法律的形式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必然会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在美国,为推进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别于上个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曾两次颁布法令,《生计教育法案》和《学校就业法案》,这意味着美国建立了从职业认识到职业选择的完整职业指导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极大地推动了生涯教育的发展。其次,政府应提供资金保障,实行专款专用,在各个学校建立标准的生涯指导中心以及对专职教师给予专项津贴,用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在韩国,为了在短期内快速推行职业规划教育,韩国政府在46个地区的小学、中学、大学建立职业指导模范学校,起到了规范和榜样的作用。最后,政府应向社会上 的生涯规划服务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提供一定的优惠措施,如补贴、减税等方式,用以鼓励他们走进校园,更好地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各企、事业单位及工厂要和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参观和实习的便利条件,以熟悉各种职业和工种,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小区或居民社区中也应构建相应的机构,积极投入到生涯规划服务中去,这样营造出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青少年生涯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数量稳定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是生涯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各小学、中学应引进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培训学校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大学本身就具有人才优势,应着重挖掘校内现有的师资资源。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请专业课教师挑起生涯规划教育的大梁,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广大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则可以担任兼职教师,通过组织定期专业培训的形式逐步提升兼职教师的水平。也可以分批次推荐专兼职教师参加“全球职业规划师”的培训,取得认证资格。另外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的专家、心理学家、企业经理、成功校友、社会知名人士、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领导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有效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的生涯教育服务。构建专职队伍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外聘教师为有益补充的服务模式。
      (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评价体系建设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进行科学合理生涯规划的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存在年龄局限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正确的评估自己是职业生涯评价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国外引进的量表和常模等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适合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测评方式,也未曾建立和更新适合90后青少年的常模作为比较和参照。建议相关专家在仔细研究国内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研发出能对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等做出科学评价、权威有效度的测评系统。职业测评对帮助个体客观认识自我和调整生涯期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仅凭此就下定论是往往不够的,应在研究测评报告的基础上,结合个体自身,以及老师、同学、父母的认识和评价,得到一份综合评估报告,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之路。
      (四)构建实践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课程体系
      现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强调工作经验,看中雇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即要求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学生往往对外面的职业世界了解不多,缺乏实践能力和业务经验,因此学校应当看到用人单位和学校培养之间要求的差距,注重构建以实践为主,授课为辅的生涯教育体系。
      在生涯教育方面,学生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意向测定等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但任何规划与认识都源自于实践,而且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知晓是否具有时效性。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体验式的生涯学习中来,在实践中不断修订自己的生涯设计,使之更加完善。其一,学校应发挥网络的优势,构筑校园网络生涯规划指导平台,让校园网成为生涯教育的第二课堂,并可以实现校园和企业的网上对接。其二,在校园内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模拟职场、我的生涯我做主、户外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生涯设计和生涯展示的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其三,学生管理方面可以施行辅导员和专业导师齐抓共管的形式,辅导员侧重事务性工作方面的管理,专业导师侧重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发展前景以及求职和择业。这样的管理方式既方便班级学生和老师一对一的沟通,又能发挥专业老师的优势。其四,学校和诸多社会上专业对口的公司、部门建立联系,成为定点的教学实践基地,建立长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不断输送在校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实习,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它在引导青少年理性思考和规划人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生涯教育体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不懈的努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
      [3]程利娜,生涯规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4]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5]Robert G,L Pryor,Jim E,H,Bright,Applying ChaosTheory to Careers:Attraction and attractors[J],Journal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7,(5),
      [6]杨林,生涯规划的要素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6,(7),
      [7]裴利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8),
      [8]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9]邱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论略[J],江苏高教,2010,(5),
      [10]陆小玲,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3),
      责任编辑 杨小民

    推荐访问:生涯规划 青少年 探索 青少年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混龄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