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校企合作教育的时代变迁与概念辨析]校企合作是坑啊

    时间:2020-02-28 07:40: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从“企业配合”到“校企联合”再到“校企一体”,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校企合作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致使诸多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论文中时常出现“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育”等概念混用的现象。明晰其阶段性特性、厘清概念,无论是对校企业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职业教育的深入实践都具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HT5”H〗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05�03
      
      [FL(K2]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最佳途径,无论是办学的实践者还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都将视角转向“校企合作教育”,尤其是在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之后,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为主题的论文和专著更是屡见不鲜。从势头上看,“校企合作教育”似乎已作为专题研究从“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独立出来,但由于理论上对于“校企合作教育”尚无系统化研究,对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定义缺乏科学界定,致使人们将“校企合作教育”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概念混为一谈,从而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始终无法摆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束缚。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概念的内涵作一探讨,以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深入。
      一、校企合作教育的时代变迁
      1� “企业配合”――校企合作教育的起始阶段
      就校企合作教育的萌芽来看,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Sundland echnical College)在工程和船舶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走出校门参加实际工作。由于这一安排就像一块肉夹在两片面包中的三明治一样,故被称为“三明治”教育(sandwich program)。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合作教育的经典范式――“学工交替”,就是由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的赫尔曼・施奈德教授于1906年提出的。我国大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那时近代工业发展迅速,不少企业相继开设了“实习工场”,学校办在企业中,企业以传播西方先进工艺技术、培养工业技术人才为目的,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者[1]。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教育主要体现为“工学并举”、“半工半读”,形成以企业为教育主场所、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半工半读”教学模式便不再能够满足工业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需要,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标准化劳动者。为了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开始逐渐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且自成体系,一切从学校利益出发,被动地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则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学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常常主动寻求企业合作,但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却一直难以改变,其根源当然在于校企之间缺少互惠共赢的合作基础。
      2� “校企联合”――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阶段
      1985年,当时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利用中国与加拿大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借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经验, 首次在我国进行“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然而,在开展“工学结合”过程中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工学结合”的过程简单化,对工学结合缺乏系统设计,工学结合深度不够;二是“工学结合”主体地位不对等,学校处于弱势地位[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从“校企合作教育”到“产学研”全面合作,逐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成为职业教育新的追求。于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以此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合作理念上,从单纯的学校单方利益主体向校企双赢和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赢发展;在合作范围上,既涉及实习实训、订单培养、专业建设,也涉及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和合作研究等。例如江苏太仓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办学与太仓作为我国“德企之乡”的优势,近年来借鉴德国“双元制”,围绕“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职教育办学要求,初步构建起“政府办校、行业主导、企业深度融合”的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办学体制。健雄“校企联合”的实践告诉我们,校企双赢合作机制构建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校企双赢合作机制是杠杆,政府是杠杆的支点,但要达到理想状态还有很长的路�可走。�
      3� “校企一体”――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化阶段
      “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尤其是工程素质只能在企业真实的工程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养成。比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对应,我国高校的机械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对应着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维护等一个很长的职业技术岗位链。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从2005年成立的那天起,就以其机制专业为试点进行了“小范围、大幅度”教学改革。该院提出,就地方一般工科院校来说,为了使其人才培养定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研究型大学培养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工作特征的产品研发人员,以及与高职院校培养以技能操作为主要工作特征的高技能型人才就都有着明显的区分度。心理学原理也一再表明,知识与技能是能力、素质的基础,能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没有知识,能力与素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知识只有转化为设计制造能力,才能成为创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根据这一教育理念,优集学院针对传统培养模式以知识为本,以知识的系统化传授为主线,对能力与素质培养既缺乏具体的目标要求,也缺乏系统的培养体系,所造成的毕业生“工程能力与工程素质”不足的问题,创建起以能力为本,实现能力与素质系统化培养的“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工程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注重与企业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西门子公司合作,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通过深层次的“校企一体化”,突出综合实训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校企合作教育的概念辨析
      1� “校企合作教育”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的所有合作都是为了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尺,就是学生是否真正受益,是否能使他们将在学校获得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实现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有机结合。
      “校企合作”,简单地说就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人才,还在于合作研发,进行知识消化、知识传递、知识转移和知识再生产,创造某种未知的需求和价值,以达到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等多种功能的目的。从校企合作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校企合作一直到20世纪初,其主要目的是使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使高校的先进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而合作培养人才并不是其主要目的。直至本世纪初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才正式从“校企合作”一概念中正式引申出“校企合作教育”,开始使人们重点关注怎样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3]。从两个概念的内涵广度来看,“校企合作”要大于“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是从“校企合作”中独立出来的,可以说“校企合作教育”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功能之一。
      2� “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育”与“校企合作教育”
      如上所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首次在我国使用了“产学合作教育”这一名称。此后,为了使“产学合作教育”概念与我国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习惯提法相符合,经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将“产学合作教育”又改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潘懋元先生指出:“无论是产还是学和研,本质上都是知识运行的活动形式”。“产,即生产知识;学,即传承知识;研,指创新知识。”[4]由此可见,“产学研合作教育”应当该理解为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就“合作教育”的内涵而论,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其界定为:把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再将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教与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无论从来源上来看,还是就涵义来讲,“合作教育”都等同于“产学研合作教育”,都是促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而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所不同的是,“合作教育”是国外的惯用词,而“产学研合作教育”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术语[5]。
      如前所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涵义可简单理解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但由于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企业、科研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合作为实现的主要途径,因此通常在理解“产学研合作教育”时,人们往往将其曲解为“产”是产业界或企业,“学”是大学和高校,“研”是指科研机构,从而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等同于“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来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同时,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前身――“产学教育”想当然地解释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因而许多人便将国外引进的“合作教育”概念的涵义等同于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从而将“产学合作教育”、“合作教育”与“校企合作教育”混为一谈了。显然这就使得“产学合作教育”、“合作教育”的内涵变得狭窄了。虽然“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现不一定意味着学校要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首先,学校本身也可以在校内实现教学与科研甚至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比如现在许多高校内设有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实现产学研结合。其次,在校外的“产学研”结合也并不仅仅只通过学校与企业来实现,比如对于文科学生来讲,其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途径便不是校企合作,而是学校与社会科研机构或者整个社会的合作。如教育学专业学生开展科研,往往就是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个人、单位、团体或随机的一群人、多个单位、多个团体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对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及其所有学生而言的,而“校企合作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地是针对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对于那些定位于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来说的,它们会更多地专注于这种教育模式来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可见,从概念起源的时间上来看,1985年首次在我国使用“产学合作教育”,1995年首次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而对于“校企合作教育”在我国何时以正式术语出现,却并无明确的考证。从对“校企合作教育”涵义的理解来看,可以将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合作教育”在我国初次正式出现。从时间上看,“校企合作教育”的正式提出比“产学研合作教育”整整推迟了10年。也可以理解为我国的“校企合作教育”是从“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衍生出来的。可见,“校企合作教育”可视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子模式。从辩证法角度看,两者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产学研合作教育”包含“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但有本质区别。
      通过对“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合作教育”、“合作教育”这5个概念的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合作教育”、“合作教育”的内涵是一致的,在国内,“产学合作教育”已被“产学研合作教育”所替代。在研究国内相关专题时,使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更为合适;而在研究国外相关专题时,则应使用“合作教育”一词。(2)“校企合作教育”是近年来应时代需要从“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两个概念中逐步脱离出来成为独立概念使用的,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均可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母概念,且它们的内涵均比“校企合作教育”宽泛,相互不可替换使用。总之,将两方面概念明显区分开来,并在分别研究的基础上互相联系起来,即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上位概念,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成果指导“校企合作教育”研究,以“校企合作教育”研究充实“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使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相互促进、相得溢彰,必将使“校企合作研究”打开新视野、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杰,曹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若干思考[J].职教通讯,2007,(2):13-18,26.
      [2] 章雨龙.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及其弊端探析[J].内蒙古教育,2008,(5):25-26.
      [3] 王武林,曹雨平,张新科.“三位一体”共建校企合作利益平台[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53-54.
      [4] 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2-4.
      [5] 尹筑嘉,黄建欢,王健康.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模式与创新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55-57.[HT]�3
      
      (1.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2. Liberal arts colleges,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3. Unite Research Institute,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zhou 215411, China)
      Abstract: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 natural link with the business.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cooperation model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enterprise is also evolving, from the “business cooperated” to “the unite of the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o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integration”, which showing a 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 The content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expanding, resulting in the phenomenon of mixed the concept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so in a number of papers which study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Clearing the stage properties and clarifying the concept will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y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n-depth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ncepts differentiating
      
      (责任编辑 张阳)

    推荐访问:辨析 变迁 概念 校企合作教育的时代变迁与概念辨析 校企合作弊端 校企合作专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