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老马识途创新作文800字_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时间:2019-05-14 03:14: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文本思路结构的把握是驾驭文本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理出思路的头绪,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游刃有余。  思路的本质就是逻辑。对思路的发掘其实就是把握一篇文章在文字表象背后隐藏的内在机理,即弄清文意表达的路径和方向。可以说,准确把握了一篇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准了一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核心区域。从而就从根本上领悟文字组合(字词句)的合理性。也就能体悟艺术手法运用的适时性与灵活性。更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性与旨意的完整性。所谓纲举而目张,个人以为思路具有整合材料、催生艺术手法、导引旨趣的功能。
      文章的思路就好比是在作者思维率领下的一次排兵布阵,它将庞杂丰富的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与思维意图分门别类地进行串联、整合。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各类素材各就各位、融为一体。如萧乾《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一文,其大体思路可以简化成“总述感受——描述眼前——回忆过去——总论题旨”。顺着这一思路,文章中所涉及的素材,像“微跛小孩的吊唁”“我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孙中山先生的资料”等都各有归属。理清了这条思路,我们也就更能从整体上,并且富有层次地把握这些素材所表达的旨趣,也就能更深地体会到素材之间的内在关联。
      文章思路与文章的艺术手法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究文本,可能就会发现,思路与手法有时就恰似一对孪生兄弟,犹如曲径之旁有茂林修竹相衬,真可谓相得益彰。思路进行的不经意间,恰当的艺术手法就会翩然而至。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一文,当思路进行到回忆过去这一环节时,历史与现实的衬托比照就自然出现了。又比如在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一文中,当思路由描述落叶无人问津(“谁又肯躬身驱前拾起它们呢?”)到描述女孩拾叶观日、老人吸烟焚叶时,对比的形态就映入眼帘了。行文思路的流动催生了艺术手法的诞生,有时思路进行到一定环节,艺术手法就会适逢其时地出现来充实这一环节。
      文章的旨趣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而文章灵魂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以清晰的文字形态呈现的,即使个别文字透露的某些旨意被我们抓住,那也只是抓住了一鳞半爪,我们很容易顾此失彼。文章的灵魂往往是在思路的导引下隐身跃动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了一篇文章的思路实际上就意味着抓住了一篇文章的旨趣。也才能明白它的来龙去脉。再比如季羡林《雾》一文,季羡林对雾的感受与思考是步步推进的,由不喜欢雾到来到加德满都后,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进而又由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最后,作者竟然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从中可以看出,以雾为线索,通过对雾象的观察、感受与思考,逐层导引并深化了对文章旨趣的阐发。
      虽然很多文章存在着大致相似的结构形态,但不同的文本由于其旨趣的差异是会呈现出不同的思路走势的。结构只不过是思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而文本阅读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角度:
      1.题目视角。俗话说:“佛靠金妆,人靠衣妆。”那么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我们就可以说:“文靠题妆,题靠妙妆。”题目一般被称之为一篇文章的眼睛。顾名思义,题目(特别是经典文章的题目)是蕴涵着文本思路乃至旨趣的全部或核心密码的。如果我们能破解题目所蕴涵的密码,那么理清文章思路自然不在话下。揣摩题目应该注意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题目的含义;二是题目的表述形式。题目的含义容纳的是文本的主要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一般隐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题目的表述形式则涉及作者的情感定位及观念形态。它包含核心词语的选取、短语的构成方式以及想象空间的营造。如严文井《给匆忙走路的人》一题,从题目的含义上来看,“匆忙走路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与“给匆忙走路的人什么”是题目包含的应有之意。实际上,文章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描述的。从题目的表述形式上来看,“给”字与后面的主体(匆忙走路的人)构成动宾关系,“给”前面的主体是“我(作者)”,这样,“给”字就成为连接两个主体的核心词语。它恰恰蕴涵了“我”对“匆忙走路的人”的情感态度。关于这一点,可以在文中找到印证。需要说明的是,从题目视角去把握文章思路要综合上文提到的两个方面,不可厚此薄彼,否则,对思路的精准梳理是不可靠的。
      2.主词或核心句段视角。虽然说作者一般不会将自己关于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通过非常明朗的文字呈现出来,但这并不能排除文本中的一些主词或核心句段对文章思路与旨趣的提示和导引作用。如果我们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能抓住这些主词或核心句段,并能关照文本整体的语意衔接,那么文章思路就被我们牵连出来。这些主词句或者是在表达作者的某种情绪变化,如《雾》一文,由第一段中的“从来没有喜欢过”到第二、三、四段中的“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欣赏”“赞美”再到最后一段中的“陶醉”。这些主词句的串联就是本文的写作思路。或者是在表现作者体认事物的某种过程,如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一文,中间的两段——但是树有过悲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很明显,文章至此处发生了语意的转折,作者的思路在深化。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由此可见,对文章思路的解读是把握文本的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刘李霞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 332700)

    推荐访问:作者 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