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巧借梅花一脉香:一脉香免费阅读

    时间:2019-05-14 03:14: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是诗词的王国,从源头《诗经》、《楚辞》开始,我们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汉赋、唐诗、宋词……,留下了灿烂的艺术瑰宝。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高考背景下的诗词鉴赏题和名句名篇默写题也可看出诗词文化的重要地位。但教师教、学生学这些诗词名篇时若只定位于诗词鉴赏和背诵默写,则是大大浪费和忽视这笔财富的价值,因为应该把它融入到写作这一广阔天地,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浩瀚的传统诗歌海洋中撷取菁华,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变得生动灵气富有书卷味。
      写作中的诗词可以分为明引、暗引(化用)、嵌引等类型。
      暗引是在熟背众多诗词的基础上,模仿诗词的写法,个性十足而创意四溢。嵌引是把所引用的诗分成几部分分别嵌入文章中一句话的不同位置,从而使语言灵活生动。暗引和嵌引要求熟背众多诗词,并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才能恰到好处地将诗词引入,让文章流光溢彩。最简单而直接的莫过于明引,即直接把诗词引用到文章中,让诗词名句在字里行间增添文采,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
      明引诗词添文采,可以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体现:
      一、撷取诗词浪花巧拟题
      所谓“题好文一半”,好文章的标题应该有着传神的魅力,画龙点睛的功效。从现存的诗文、歌词、文章中采撷自己需要的一句话作为标题。题目就能一目了然地揭示文章的写作方向,概括文章的主旨,同样可以显现作者的文化积累和语文素养。
      如: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感恩话题——《感时花溅泪》;奉献话题——《落红不是无情物》等等。在写作训练《感受家乡新变化》时,学生就用《乱花渐欲迷人眼》为题,写家乡的变化。
      二、题记、小标题,占领夺目的“要路津”
      考场作文在结构上应巧妙安排,立足全局,给人以行文严谨,思路明晰,文气贯通的感受,避免信马由缰,拖泥带水,让人分不清行文思路,抓不出要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构思上注意运用特色标志显示自己的运思。设立行文标志的方法也很多,可借助题记、小标题的形式,形成丝丝入扣的递进式片断组合,凸现主旨,让人快速把握思路。借助诗词来写题记,拟小标题,文章整体思路清晰明确的同时,行文新颖别致,意境顿出,从而展示出文章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例如:学生写高三备战高考的作文《化蝶》,说自己只是一只普通平凡的毛毛虫,正经历着作茧自缚的痛苦环节,等待着破茧成蝶的那一刻,盼望能成为蓝天丽日下优美的舞者。以屈原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题记,直接点明了文章所寓的人生理念,表达了自己执着不懈的人生追求。《一年又一年》中用“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作题记,正文未出,映衬蕴蓄于文字中浓郁情感与审美倾向已将气氛渲染得十足;写母亲对在城里读书儿子的牵挂与眷恋,则选用了孟郊的《游子吟》为题记,映衬出沉甸甸的母爱,亦折射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未读全文便让人产生了情感的张力。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冰山一角意蕴隽永
      在文章主体部分恰当引用诗词,寥寥数语却可传递许多历史背景或环境,使行文虚实结合,言近意远,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添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2007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里节选的一段文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三位诗人,三句诗,三种对“诗意生活”的诠释,结构整齐,思维严密,引人遐想,体现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是深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在写作训练《感受家乡新变化》中,学生写下了:
      家乡在深山之中,自然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家乡的美景沉寂了多年才被发现的事实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然而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家乡的变化。从前人们只知家乡有个一线天,现在,天斗山和安贞堡已成为人们梦中的圣地;现在的家乡有了“笋竹节”,有了不施粉黛却惊艳四方的竹海。家乡美景的变化虽没有“春观落樱,夏听蝉鸣,秋赏彤枫,冬望夜雪”的浪漫,却有着“心同野鹤与尘远”的宁静。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家乡的景用清恬而不失热情的变化勾勒了美的轮廓。
      如此串引写景,由诗词引出叙事,借诗词抒发情感,增添文采展示底蕴,自是为景物更添几分靓彩,更是可以展示学生阅读积累的广度与深度,体现对诗词文化的独到的鉴赏能力。
      四、卒章显志,意犹未尽三日绕梁
      学生在在习作《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结尾写到: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朵朵新鲜绽放,娇嫩欲滴的“花”迷乱了我的双眸,然而花团锦簇的山城——腾飞向上的燕城,却是令我如此的欣喜。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文章结尾在收束全文、前后照应的同时能结合诗词,可以使文章词采华美、意味深长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引用诗词名句,要根据具体的需要,觉得引用的诗词佳句比自己的表达更恰当精彩,方才引用。只有引用恰到好处,才能和自己的作文融为一体,凸显特色。如果为了引用而生拉硬拽诗词中的佳句来为自己的作文增色,就显得不伦不类,甚至适得其反。
      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文采。要有好的文采,在文中引用古典诗词是一种便捷的手段。善写文章的人,常在自己的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古典诗词来表情达意。如果说词句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诗词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如果说遣词造句是写作的基本能力,那么引用诗词就是画龙点睛之笔法。学生用词句建筑起了自己情感的大厦,绘出了巨幅长龙,诗词就是大厦上的雕檐和彩绘,就是巨幅长龙的眼睛,传递着美的信息,展示着文化涵蕴的魅力。
      作文的文化底蕴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它本身就是诗词古典文化长期浸润下,熟背活用,厚积薄发的结果。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地品味,在写作训练中认真地探索与实践,将所学的诗词灵活引用,就能让我们熟背的诗词名句为我们的作文锦上添花,把文章妆点得光彩夺目,诗意盎然。
      (吴国风 福建永安市第一中学 366000)

    推荐访问:梅花 一脉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