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_高中数学思维训练

    时间:2019-05-03 03:27: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呢?
      一、巧妙设疑,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无一定方向、范围,超出常规、脱离传统方法,由已知探求未知的思维方式.
      1.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例:求证:■=tan?兹.
      证法1:(运用二倍角公式统一角度)
      左=■
      =■=右
      证法2:(逆用半角公式统一角度)
      左=■=■=右
      一题多解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分析、解答同一问题.
      2.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人们常规的思维习惯是“由因导果”,即正向思维.而从反面思考问题的过程,即“由果导因”为逆向思维的过程.
      例:已知:sin?琢+sin?茁=■……(1),
      cos?琢+cos?茁=■……(2),由此可得到哪些结论?
      先让学生进行探索,然后相互讨论研究,各抒己见.
      想法一:(1)2+(2)2可得:cos(?琢-?茁)=■(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想法二:(1)×(2),再和差化积:sin(?琢+?茁)[cos(?琢-?茁)+1]=■.
      结合想法一可知:sin(?琢+?茁)=■.
      要在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比较中,引导学生体会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广开思路,活化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思维方法.
      二、顺难则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把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
      例:相邻边长为a和b的平行四边形,分别绕两边旋转所得几何体体积为Va(绕a边)和Vb(绕b边),则Va ∶ Vb=( )
      A. a ∶ b   B. b ∶ a
      C. a2 ∶ b2  D. b2 ∶ a2
      用直接法求解:以一般平行四边形为例,如图,可求得Va=?仔ab2sin2?兹,Vb=?仔a2bsin2?兹,则Va ∶ Vb= b ∶ a.由于要引入两边夹角来求解,学生常无法入手,若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来处理,则相当简便.此题解法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以简驭繁,用特殊化思想求解,解题迅速、正确.
      责任编辑 罗 峰

    推荐访问:高中数学 思维训练 学生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