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部崛起视频(完整版)

    时间:2019-04-25 03:17: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了解其自身优劣势,选择、打造和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优势经济,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中部地区的某个具体县域而言,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中部崛起战略中的的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紧密联系,因此,通过对某个县域的研究,由个别到一般,结合中部崛起战略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部崛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74-03
      一、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以市场为导向,并且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的功能的行政区域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在一定区域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事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
      “十一五”时期,汉川市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几年来,汉川市坚持以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总量为主线,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得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动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下具体分析汉川市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96.6亿元,5年年均增长16.9%;人均GDP达到17 360元,比2005年增长108.9 %。
      在工业方面,汉川市形成了集群发展格局,三大支柱产业(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产值逾百亿。在农业方面,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34亿元,5年年均增长11.5%。畜牧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实现年销售收入120.5亿元,比2005年增长279.1%。在第三产业方面,实现增加值52.04亿元,5年年均增长14.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1亿元,5年年均增长18.2%。
      2010年财政收入实现11.1亿元,5年年均增长16.4%。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2010年,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1%。近5年,汉川市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同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加,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5年年均增长37.7%。例如,完成近10家乡镇水厂改造工程,全市整险加固大中型涵闸,更新改造汉川泵站等大中型泵站多处,动工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城区垃圾填埋厂,新增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9个,新增高产稳产农田面积25.5万亩,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近1.5亿元,城乡电网改造全部完成。
      近5年期间,全市环境保护投入增加,环境宣传力度加大,环境管理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5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超过30%,超省市下达的降幅水平的10个百分点以上。全市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56.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58.1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39平方米,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10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投入达5.7亿元,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比率达95.2%,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0%,新建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8万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共有1.6万名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5年分别提高6 616元、3 175元。
      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同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近5年,全市投入1.4亿元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各类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增加,建成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村服务点等。
      此外,汉川市处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层,大武汉对汉川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其良好的发展基础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汉川只是整个中部地区众多县域中的一个代表,纵观全局,不难发现,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总体的发展现状如下。
      1.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
      2.一些发达县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
      3.全国涌现出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例如,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广东模式;完全依托市场,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江浙模式;既依托毗邻日韩的区域优势实施对外开放,又依托专业化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山东模式等。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近几年汉川市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清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例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特色经济发展不明显,生产技术配套能力差,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矛盾日益显露等等,尤其是以下问题表现最为突出。
      (一)第三产业发展力度不够
      近年来,汉川市工业发展位居全省前列,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日益成为制约汉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2006年,到汉川旅游的人约2万人左右,而重庆市大足县一位农民办的千亩荷花庄园,一年却招来40多万游客。这足以令百万人口的汉川旅游产业颜面扫地。
      汉川旅游业发展严重滞后,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没有选准发展突破口,全而不精。例如,刁汊湖生态旅游区,“吃、住、行、玩、娱、购”六要素都有所发展,但没有亮点,导致其旅游业整体上没有大的发展。二是没有找到市场定位点和目标客户群。三是没有整合旅游资源,定位集中发展。四是没有加大宣传力度,知名度不高。汉川虽想大力发展旅游业,却并未在宣传上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   (二)弱势困难群体现状不容乐观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汉川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750元的困难家庭为7 386户,共计19 192人;全市符合五保条件的4 067人,城镇特困职工7 000多人,五类残疾人4.5万多人。在这些弱势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在较长时期内很难靠自身能力走出发展困境,他们生活质量低、生活状况十分艰难。弱势群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劳动知识和技能缺乏,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微薄的收入又难以支撑额外的培训教育支出,使得这种情况一时难以改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直接威胁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近年来,中部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从大的区域来看,发达的县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落后的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第二,农民增收的极端困难性,农村公共物品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转岗就业困难。 第三,大多数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产业发展的难度高。第四,基本生产要素不足:土地供应紧张,发展资金匮乏,缺乏管理技术人才。第五,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过于盲目,有限财力的低效率投入以及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
      为了推进汉川市的发展,必须把握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与此同时,由点到面,我们可以从中部这一整体来寻找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积极转化区位,政策,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等等优势为经济优势,改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众所周知,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中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该地区的山西、安徽、河南、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中部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中部六省人口农村人口2.44亿人,占全国农村人口近1/3,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汉川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紧邻九省通衢的特大城市武汉,距国际天河机场仅45公里,水陆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应充分发挥毗邻武汉的优势,增强汉川与武汉、孝感等城市的同城效应;实施多段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汉川段建设;加强汉江航道疏浚,实施汉北河整治,通畅水上交通。在发展经济开发区方面,应紧紧抓住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良机,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园区发展功能,建成食品加工基地、特色金属制品开发基地、纺织服装与劳保用品制造基地。
      (二)合理运用政策优势
      党中央、国务院在2005年的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部地区崛起还列入了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①
      如果中部地区能合理运用这些政策优势,那么中部崛起中的县域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将指日可待。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央加大了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沿海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湖北在全国交通枢纽的地位开始显现。而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作为“两型”社会试点的武汉城市圈,可以从多个方面争取到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汉川市处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层,大武汉对其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汉川市应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注重加强政策引导,针对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实际,不断创优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县域经济飞速发展。
      (三)妥善处理环境问题
      中部六省498个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而且沿海地区正面临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有向中部县域转移的趋势。一方面,中部县域经济发展对中部崛起乃至中国的经济振兴具有战略意义;另一方面,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的内陆腹地,其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选择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
      只有科学处理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合理开发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才能更利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代表,汉川市应以新河、杨林、城隍等蔬菜种植基地为重点,开展农药和化肥减量化工程;以刁汊湖和东西汊湖养殖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种植和清水养殖工程等,创建环境优美城镇,生态示范区、示范镇和农业示范点。
      在水利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加强病险涵闸除险加固、水能资源开发、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安全、可持续利用,从而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障的三大保障体系。
      (四)高效弘扬传统文化
      中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才层出不穷,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中华文化在此诞生并一步步走向繁荣。这里诞生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全球华人血脉相连;这里创造了古老而优美的汉字;这里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这里占据了中国八大古都的半壁江山……它是民族之根,是文字之根,是科技之根,更是城市之根。浓厚的文化气息是中部省份最宝贵的财富,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则成为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支撑力。红色旅游、 古色旅游,正在成为中部省份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中部地区能成分运用其各项优势,一定能后来居上,与东西部地区齐头并进,实现全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以汉川市为例,在弘扬特色文化传统方面,可广泛开展孝文化活动评选活动;积极参加武汉城市圈内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力推广地方特色文艺精品等。积极规划建设汉川文化产业园,吸引沿海和武汉文化企业落户产业园,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并形成文化发展品牌,有计划、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力调动和激发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加速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汉川市发改局.汉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03-23.
      [2] 刘胜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8,(1).
      [3] 李行,吕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8,(3).
      [责任编辑 高惠琦]
      收稿日期:2012-05-04
      作者简介:徐蕾(1990-),女,湖北武汉人,学生,从事经济学研究。

    推荐访问:中部崛起 战略 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