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周易》句读辩正四则:周易古经注解考辨在线阅读

    时间:2019-04-16 03:16: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 《周易》;《易传》;王弼;《诗经》;安阳方言;语篇结构   摘要: 关于《周易》中各卦爻辞的句读,学界争议较大。正确的句读是准确理解《周易》语言的重要保障。结合该书的成书地安阳的方言、上下文语境以及语篇结构考察可知,其《无妄·初九》之“无妄往吉”,正确的句读当为:“无妄往,吉。”《泰·九三》之“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当断为:“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井·九五》之“井冽寒泉食”当断为:“井冽,寒泉食”。《既济》之“亨小利贞”当断为:“亨,小利贞。”
      中图分类号: H04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2-0061-04
      《周易》卦爻辞文句简短,文辞古奥难懂。很多卦爻辞的句读历来众说纷纭。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周易》的语境,忽略上下文的统一性。此外,对词在语篇中的地位认识不清,也是造成误读的重要原因。本文仅就四则卦爻辞的句读问题发表一些观点。
      一、语境是判定句读的重要依据
      《周易》的内部语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每卦之中由卦爻辞营造出的上下文语境。有些卦爻辞在语法和语义结构上具有对应关系,这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重要线索。
       1.《无妄·初九》:“无妄往,吉。”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很明显,《易传》是断为“无妄往,吉”。后世的注释则逐渐模糊,如王弼:“体刚处下,以贵下贱,行不犯妄,故往得其志。”孔颖达疏:“体刚居下,以贵下贱,所行教化,不为妄动,故往吉而得志也。”〔1〕似乎已经将“往吉”连读。程颐曰:“卦辞言不利攸往,谓既无妄不可复,有往也,过则妄矣。爻言往吉,谓以无妄之道而行则吉也。”①以“往吉”对应“不利攸往”,似乎更为明确地将“往吉”连读。
       对此句,现代注释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以李镜池〔2〕、高亨〔3〕为代表,断为:“无妄往,吉。”其二,以刘大钧〔4〕、张立文〔5〕为代表,主张断为:“无妄,往吉。”
       周易中“往+断辞”连用者很多。如:
       (1)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屯·六三》)
       (2)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屯·六四》)
       (3)素履。往无咎。(《履·初九》)
       (4)咸其股,执其随,往吝。(《咸·九三》)
       (5)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晋·六五》)
       (6)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睽·六五》)
       (7)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夬·初九》)
       (8)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萃·初六》)
       (9)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萃·六三》)
       (10)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丰·初九》)
       (11)甘节,吉。往有尚。(《节·九五》)
       (12)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小过·九四》)
       这些“往+断辞”连用都没有问题,赞同“往”字后属者大概即以此为据。但对比《无妄》三爻、五爻和上爻,如此断句却有可商榷之处。
       (13)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无妄·六三》)
       (14)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九五》)
       (15)无妄行,有眚。无攸利。(《无妄·上九》)
      尤其是六三和九五,“无妄”后有“之”字,“无妄之+X”形成典型的状中结构;对比六三和九五,可以断定初九当为“无妄往,吉。”“无妄往”也是状中结构。从意义上讲,“无妄往”过去理解为“不要乱来,出门在外则吉祥”〔5〕。“无所翼望而往,则吉。”〔4〕(刘先生虽然如此解释,但还是点为“无妄,往吉。”很明显其释义与句读不符。)“无妄”作为卦名,意为“没有必要的,意料之外的,不该有的”。比如“无妄之灾”,意思是“不该有的灾祸”。灾祸都是不该有的,此意在于强调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灾祸。“无妄之疾”,意思是“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疾病”。故“无妄往”意为“没有必要的出行”。上九“无妄行”意义也当如此。
       南阳和安阳都属于中原官话区,两地方言相同的地方很多。《周易》创作的原始地点相传就在安阳,故可以结合中原官话来研究《周易》语言。南阳方言中有“旷妄”一词,表示“不该有的、可以避免的”。比如:“今天我为别人家的事闲生了场气,真旷妄。”(此事本和自己无关,不必要生气却生气)“这个题我先作对了,后来又把答案改了,你说错的旷妄不?”(可以不错却错了)“旷”有“无”义,“旷课”即“没有上课”,故“旷妄”之义同于“无妄”。“无妄往”即“不必要的往”,而非“不要乱来”。
       2.《泰·九三》:“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旧解句读多有分歧。多数注家断为:“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如刘大钧〔4〕、高亨〔3〕、张立文〔5〕等。也有不同意见,如李镜池主张断为:“勿恤,其孚于食,有福。”〔2〕
       《周易》中“勿恤”本为断辞,其后不再有其他成分。如:
       (16)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晋·六五》)
       (17)王假有家,勿恤。吉。(《家人·九五》)
       (18)惕号,莫夜有戎,勿恤。(《夬·九二》)
       (19)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萃·初六》)
       (20)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升·卦辞》)
       《周易》中“孚于”连属共出现4次。如:
       (21)孚于嘉,吉。(《随·九五》)
       (22)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解·六五》)
       (23)孚于剥,有厉。(《兑·九五》)
       (24)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未济·上九》)
       “孚于”意为“在哪个方面、对于谁有诚信”。如“有孚于小人”(《解·六五》),张立文释为“对于小人要有诚信。”〔5〕“孚”前还可以出现代词“厥”:“厥孚交如,威如,吉。”(《大有·六五》)“厥”,同“其”。《诗·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6〕“厥孚”等于“其孚”。“厥”、“其”皆指示代词,指示词首先暗含着存在的意思。比如我们提到那个桌子,首先就暗含了存在那个桌子,故其本身含“有”义。此类词过去释为语助,如《经传释词》卷五:“其,语助也。《易·小畜·初九》曰:‘复自道,何其咎?’《书·大诰》曰:‘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其’字皆为语助,无意义也。”〔7〕“语助”是个含混的概念,很难说清楚问题。“复自道,何其咎?”意即“有何咎?”指示暗含了存在的意思。“厥孚”、“其孚”和“有孚”意义是一样的,故此爻当断为:“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意为“不要担心。对于饮食有诚信,有福气”。对于饮食有诚信就是对于生活有信心。
       3.《既济》:“亨,小利贞。”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彖》言为“小者,亨也”,所释当为“小亨”。如《大壮·彖》曰:“大者,壮也。”《大过·彖》曰:“大者,过也。”故《彖》曰:“小者,亨也”,认为经文当作“小亨”。项安世之前,皆以“小”属上,断为“亨小,利贞”。如《周易音义》“亨小”下注:“绝句。以‘小’连‘利贞’者,非。”〔8〕项安世则认为“小者亨”盖脱一小字:“‘小’字与‘亨’相关。阴小故称‘小’,‘小者亨’盖脱一‘小’字。”②朱熹也认为当作“小亨”:“‘亨小’,当为‘小亨’。”〔9〕吴汝纶认为“小”字属下,断为“亨,小利贞”,因为“依文读为‘亨小’则不词也”③。丁寿昌认为“亨”后本未脱“小”字,“小”属上:“《本义》曰,‘济’下疑腾‘小’字。案:《正义》曰:‘既济亨为文,当更有一‘小’字。’但既叠经文,略足以见,故从省也。则此文本无脱字。”“故曰‘既济,亨小’也。‘小’者尚‘亨’,何况于大?则大小刚柔各当其位,皆得其所,当此之时,非正不利,故曰‘利贞’也。”〔10〕现代注家也各持一说:主张“小”字属上者有张立文〔5〕、刘大钧〔4〕;认为“小”字归下者如李镜池〔2〕、高亨〔3〕。
       此句“小”字当归下句,断为“亨,小利贞”。原因有二:其一,“亨小”不成句。《周易》中“亨”字若有定语,必在“亨”之前,如:
       (25)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需·卦辞》)
       (26)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萃·卦辞》)
       (27)旅。小亨。旅贞吉。(《旅·卦辞》)
       (28)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巽·卦辞》)
       《彖传》释为“小者,亨之”。“小”当为“亨”的主语,更无理由在“亨”之后。比较《小过》:“亨,利贞。”《彖》曰:“小者过而亨也。”“小”亦放于“过”之前。
       其二,“小利”,《周易》共三见,其他两例皆无异义。如:
       (29)贲:亨,小利有攸往。(《贲·卦辞》)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30)遯:亨,小利贞。(《遯·卦辞》)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
       从《彖传》对《贲》和《遯》的卦辞的解释可知,“小”字皆归下句。“小利贞”意为“贞问结果是小利”。故当断为:“亨,小利贞。”
      二、词的语篇地位是判定句读的重要依据
      《周易》的每一卦都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语篇。每个语篇都有一个主题,各爻辞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而词与主题的相关度决定了该词在语篇中的地位。词在篇章结构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句读问题,如《井·九五》“井冽,寒泉食”的断句。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易传》断为:“井冽,寒泉食。”后世多从此说,现在的注释亦多用这样的断句,如黄寿祺、张善文〔11〕,刘大钧、林忠军〔4〕等。但是,历史上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其一,王弼释此爻为:“冽,洁也。君中得正,体刚不桡,不食不义,中正高絜,故井冽寒泉,然后乃食也。”〔12〕按王氏的理解,应该断为:“井冽寒泉,食。”赞同此说的如张载:“井冽寒泉,美而可汲。”又,“王注井冽寒泉为句,食一字为句,是也”④。现代的注释家如张立文〔5〕、尚秉和〔13〕等也都赞同这样断句。其二,或者中间不点开:“井冽寒泉食。”作这样标点的如李镜池〔2〕,金景芳、吕绍刚〔14〕等。
       “井冽”和“寒泉”意为井水清澈,泉水寒冷,二者合在一起指泉水清澈冰冷,似乎顺理成章。但是,把“井”和“泉”并列的问题在于,初六爻辞“井泥不食”,是因为井壁倒塌而不能食用,非关泉水之事。且由此爻“寒泉食”可以看出,泉水实际上并没有因此枯竭,只是没有冒出而已,经过“汲”、“井甃”之后,“井”得到了淘洗整治,泉水又可以食用了。意思是说“井泥不食”是因为“井”而不是因为“泉”。从篇章的角度来看,此卦为“井”卦,“井”为整卦的主题,各爻辞皆突出“井”的变化。“寒泉食”只是“井冽”的结果,“井”和“泉”在篇章中的地位不同,两者不能并列。
       另外,“寒泉”在先秦典籍中也可找到用例,如:
       (31)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诗·凯风》)
       此句似乎还可点为“井冽寒,泉食”。“冽”和“寒”两个形容词并列,修饰井水。“泉食”意思为泉水可以食用。但此爻谈的是“井”由“井泥”到“井甃”到井水可食的过程,而“寒”并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且泉水的温度似乎也不会因人为的作用而发生变化,把这两个形容词并列,不甚恰当。故此爻断为“井冽,寒泉食”更符合卦义及篇章结构,意思为:“井水清淳,寒冷的泉水又可食用了。”
       注释:
      ①程颐《伊川易说》,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②项安世《周易玩辞》,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③吴氏家刻本吴汝纶《桐城吴先生全书·易说》,光绪甲辰年(1904)刻印。
      ④张载《横渠易说》,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参考文献:
      〔1〕王 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8.
      〔2〕李镜池.周易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50,26,124,97.
      〔3〕高 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2,193,344.
      〔4〕刘大钧,林忠军.周易经传白话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6,77,48,152,122.
      〔5〕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50,50,246,219,156,231.
      〔6〕郑 玄,注.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591.
      〔7〕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109.
      〔8〕陆德明,著.黄 焯,断句.经典释文周易音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
      〔9〕朱 熹,著.苏 勇,校注.周易本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85.
      〔10〕丁寿昌.读易会通〔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677-678.
      〔1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02.
      〔12〕王 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462.
      〔13〕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222.
      〔14〕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341.
      (责任编辑:武丽霞)
      
      
      
      
      
      

    推荐访问:辩正 周易 句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