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对策和思考

    时间:2019-04-15 03:19: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轻视和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的情况在我国高等学府,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较为常见。文章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发挥德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促进学生社团文化辐射能力的形成、加强高校自身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与改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最后实现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77-02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一种教育形式。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高校在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打造一批又一批科学技术人才的同时,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中遭遇了冷落,在大学里,尤其是人文精神相对匮乏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更加令人期待。因此,加强理工科高校人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人文教育的充实:建设具有理工科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综合课程体系
      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理工科大学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被列为必修课到强调低年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明显了进步。然而,如果认为单纯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就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像空有大把“人文素质内容”的种子,却始终无法落实到教育的土壤中去。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国的理工科大学往往只作为教学体系引入而非教学理念,作为必修课程引入却缺乏课程体系。笔者以为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空有课程,罕有特色;富有内容,鲜有思想;注重结果,难言效果。作为理工科大学,仅仅引入人文教育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人文教育充实到现有的理工科教育中去,形成有理工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课程体系。
      1.加强具有理工科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除了理念上的问题,更加现实的是缺乏适合理工科大学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理工科大学具有优势的理工科专业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技术知识本身就充满着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所以完全可以将人文精神渗透到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仅得到具体的物质的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早在1950年就意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其本科的四年计划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比职业目标更突出。对于中国的理工科大学而言,在综合课程中并列设置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内容,在高校内开设“工程伦理学”、“科学技术史”等课程,允许理工科学生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选修课的形式获得第二学位的形式值得借鉴。
      2.建设具有理工科特色的课程体系
      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问题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而又开放的动态模式。综合考察国内外研究型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设计的模式,可以借鉴同心圆的课程体系和哈佛大学的课程体系,结合各理工科学校现实状况进行调整,并进行创新。
      在同心圆课程体系中,以文、史、哲类课程为内核,以经济、法律、管理等应用学科为中层,以社交礼仪课程为外围,形成紧密相连的同心圆结构。紧密围绕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由理论逐步扩展到应用,循序渐进,这种课程体系需要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到人文素质教育上。
      而哈佛大学实行多年的课程体系,核心就是所有新生入校第一年学习“共同基础课”,不分专业。“共同基础课”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伦理、外国语言文化、数学与自然科学等5个大类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相应的选修课,所有课程中人文学科的比重很大,几乎达学生课程总量的50%。这种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前提,对现有课程体系要做较大改动。
      在具体实践中,还可以考虑鼓励理工科学生在接受理工科基本知识和基础训练的同时学习一些人文学科,甚至辅修人文社科专业,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一批具有全面知识结构、较高人文素质和灵活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德育与人文教育的互动:发挥高校辅导员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德育与智育的脱离已经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高校辅导员往往被认为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其实作为一名教师,辅导员在从事人文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发动与激励高校辅导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解决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是中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提高人文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1.高校辅导员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能够“到位”
      高校辅导员能够很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并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多数高校辅导员刚刚毕业,较为年轻,同大学生之间没有代沟,易于交流。高校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更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需求。其次,高校辅导员要求能够与学生“三贴近”,其工作范围涉及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而人文素质教育恰恰需要这种潜移默化从而润物无声的效果。
      2.第二课堂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可以“补位”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第一课堂开展,不是几节人文素质类课程就能够强化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给高校辅导员以空间与时间来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开展人文教育。在大学学习中,第一课堂的学习只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学习些什么,了解些什么才是影响学生人生态度与思想观念的关键。规范学生的行为。辅导员可以在第一课堂外进行补位,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组织、社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科技活动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人文知识。从这个角度看,相对于人文教育的第一课堂,辅导员在第二课堂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知识。   3.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容易“借位”
      辅导员作为我国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具有德育与智育两方面的职责,具有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定的职业角色。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教师,其职责有别于任课教师,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以空洞的形式呈现,需要载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这样的一种载体。辅导员可以在思政教育中弘扬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等独具人文传统美德的典范,用现实生活中的事迹来引导学生沉淀感恩的理念,造就感恩的德行。
      三、回归业余时间和生活现场:提升基于朋辈效应的学生组织文化辐射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在自我教育。学生组织、学生典型与学生活动都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开展相应的以朋辈教育为切入点的工作,是理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用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用学生社团组织培养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文化自觉”包括对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自组织的作用,要充分挖掘朋辈效应的作用,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自组织中,加强社团组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对文化的“自知之明”。
      2.用榜样力量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
      对典型人物的宣传是传统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方式,当前,贴近学生身边的榜样的树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往往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应当广泛宣传同学们身边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同学中掀起“学榜样、做榜样”的氛围,感染和鼓舞学生、激励学生拼搏进取、奋发图强,让榜样典型在学生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用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艺术知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的教育,更是一种与实践紧密连接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大学开展的目的不仅要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更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应当将创新实践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四、人文资源共享与氛围营造:建构环境育人视角下的大学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硬件环境、校园的文化行为和校园人文精神。要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既要丰富校园的人文精神,改善校园的文化行为,又要增添或者改变校园的物理环境和硬件设备,甚至要改革校园文化环境的培育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理工科大学更加要注重并创造自由、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因为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也能得到提升。
      1.丰富图书馆藏,保障教育资源
      一个好的图书馆就是一所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不为过。丰富的阅读资料和良好的阅读条件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硬件之一,高校图书馆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机构与职能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图书馆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将流于形式。而目前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图书馆里的这类书籍,不论是种类还是数量,远不能满足全校学生对于经典人文书籍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能通过图书馆的知识灌输功能与文化渗透作用来实现的。理工科大学的图书馆收集图书信息资料时特别要注意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资料的收集,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使大学生们在思想选择,伦理道德和精神追求上得到新的发展和超越。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可以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增加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料建设,改善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运用现代技术开设网上图书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阅览室,满足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诉求。
      2.改善校区环境,丰富教育载体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建筑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获得美的感受与熏陶,激发大学生自觉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理工科大学的校区建筑不应该只是追求方正,整齐划一,应多增添一些建筑美学的内容。校区的规划者和建设者要对校园的整体环境策划及个体建筑的设计增添创造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随时在校园中接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增加信息化教学平台,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媒技术,开发人文素质教育的多媒体教材等途径,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与媒体。
      3.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全员育人
      人文素质教育可利用的资源是丰富的,但相对封闭的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局限在高校内,无法实现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这不仅严重限制和影响了高校办学效益的提高,也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浪费。通过实现教师互聘,可以满足理工科院校对于人文社科类教师的需要;通过相邻院校互相承认学分,同片区院校打通选修课程,让学生走出本校修读其他高校有关人文社科课程,满足学生对于个性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通过实现设备、图书、信息资源共享,合并某些在办学条件、师资、学科结构、专业等方面互补且有利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学校,创造最佳的环境,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因此,理工科大学要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全人员、全方位的培育过程,进一步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韩延明.大学教育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霞.浅析高职院校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大力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4]何仁富.中国文化精神的客观价值及其缺失——唐君毅论中国人文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
      [5]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6]阎传海.美国著名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特征及其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

    推荐访问:理工科 素质教育 对策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