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英汉委婉语文化背景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

    时间:2019-02-09 03:17: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英汉委婉语的使用差别尤为明显。本文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差异、伦理观念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以加深彼此间的文化了解。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文化背景 差异 对比
      
      一、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中,委婉语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而引人瞩目。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他人,讲究礼貌是维护、促进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委婉语正好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委婉语是以一种含蓄、得体、高雅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隐晦模糊说法替代另一种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礼貌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这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在表达形式及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既有相同之处,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文化背景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我们对英汉语言与文化的认识。
      二、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1.汉语委婉语的定义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有两种说法:(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2)“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语言学词典》法文版)。汉语使用委婉语由来已久,在中国封建时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阶级分明,对朝中天子或家中尊长,国人都心存敬畏,不欲直呼其名,而改用别的话来表述,这叫做“名讳”。《公羊传・闵公元年》书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如:汉武帝名彻,司马迁《史记》中就将“蒯彻”改为“蒯通”;汉高祖叫刘邦,《汉书》为避其讳,于是把其他的“邦”都改成了“国”。可以说,言语时如遇到“不好说”“不宜说”“不能说”等一些较为粗俗、无礼或禁忌话题时,言语者往往都会化“不利”为“有利”,挑选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好听话来委婉表达自身意思,以博取对方的好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原来难以建立的人际交往变得顺利起来。
      2.英语委婉语的定义
      英文euphemism(委婉语)一词系源自希腊语,eu-是前缀,意思是“good”,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aying;speech”,合起来就是“good speech”(好听的话)。Neaman(1990:1)把euphemism定义为“substituting an inoffensive or pleasant term for a more explicit,offensive one,thereby veneering the truth by using kind words.”(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词语去代替直率的、触怒人的词语,用好听的词语去掩饰事实)。《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对euphemism 的定义是“use of pleasant,mild or indirec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more accurate or direct ones”(用愉快、温和、间接的词或词组替代直露、直接的词)。以上两者基本上概括了euphemism的性质和特点。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英语的委婉语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所谓传统委婉语亦称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像生、病、死、葬、性、裸、拉、撒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那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这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话、溢美之词,与禁忌语并无关系。英、美人(尤其是当代美国人)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为了避免刺激,或是为了争取合作,有时会采用夸饰的手法,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以美言相称。
      因此,委婉语不仅指委婉词语,它更是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在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力图代替、掩饰、削减表达的禁忌、直接和粗鄙。英汉委婉语无一例外地都会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
      三、委婉语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是两种各自独立存在的语言系统,因此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所以各种语言又有各自的特点,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必然也会在委婉语中有所反映。
      1.从委婉语看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文化属农村经济型,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注重祖先崇拜,提倡伦理;而美国文化模式属工业经济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注重独立和进取,不迷信特权和传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人没有自己应有的独立个性,人的地位和价值在同等条件下是靠年纪来衡量的,论资排辈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因此,对待“老”的态度的差别是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典型体现。
      中国人认为老人经历丰富,是智慧的象征。中国历来有“敬老尊贤”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中国传统的紧密的家庭结构及“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使得中国人“重家庭”、“重伦理人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并不是禁忌语,“老”代表了经验、学识、成熟、可靠,年老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老人在社会中普遍受到尊重,年老并不可怕,因此这方面的委婉语也很少。常见的也只有“风中之烛”、“年事已高”等。而且中国的老人多以“老当益壮”、“老成持重”、“老成练达”、“老马识途”为荣,更有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此类语言出现以表达年长者的经历经验丰富。老人不惧怕谈老,社会自然不忌讳“老”字。如:“老人家,您贵庚啊?”、“老太太,您老身子骨可真硬朗啊!”。中国人习惯把“老”字放于姓氏前后表示尊敬和亲切,如:“老王”、“郭老”等,前者表示亲切,后者表示尊敬,且敬意较之前者更深一层。在中国,“老”字还带有敬意,意味着权威和智慧,“姜还是老的辣”、“老成持重”,所以“老师傅”、“老总”、“老首长”、“老中医”等都成了尊称。
      但在西方社会中,家庭结构松散,子女成人后就与父母分开居住是西方社会的传统习惯,社会养老机制又无法完全取代家庭养老,老人生活孤单寂寞,因此“老”就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大忌。它意味着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迟钝、爱唠叨、固执、任性、怪癖等。所以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特别多。人们忌讳“老”。他们认为“衰老”是“无用”的同义词。因此创造了许多委婉语来替代“老”字。如“seasoned man”(历练的人),“elder statesman”(政界元老),“养老院”也被说成“nursing home,home for adults,rest home,adult communities”等。又如:“...and it is no accident that Dicken’s Scrooge was a senior citizen for avarice was the sin of the aged...”(狄更斯笔下的斯克鲁奇(吝啬鬼)是一位年长的公民,这绝不是偶然,因为贪婪是老人的恶习),这里用senior citizen来婉指老人,另外还有getting on years(上年纪),second childhood(第二青春),third age(第三年龄),sunset year(日落之年)等。
      2.从委婉语看中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尊祖敬宗的传统孕育了汉语中名目繁多的“名讳”和称谓上的禁忌。社会已经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会体制,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名讳”和称谓上的禁忌依然存在,即上对下或年长的对年轻的可以称名,而下对上则称官职,晚辈也不可直呼长辈之名,比如处长“王四”,上级可以直呼其名,下级一般称呼为“王处长”、“王处”而避免直接呼名道姓。中国传统文化对“宗”从来都极其重视,中国人尊祖敬宗的习俗和称谓上的禁忌已沿袭至今,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子女不敢直呼父母或尊长的名字,否则会被看作少教无礼。这种“子不名父母”、“臣不名君上”及“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等传统礼制不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崇长辈的民族心态,而且反映了中国人提倡自我贬抑、不突出个人的价值观念。这与西方文化有所差异,英美文化中没有显著的等级观念,奉行“人人平等”思想。在他们眼里,过于郑重其事的称呼,会妨碍人际间的交往。英美人喜欢用名字称呼对方,以示亲切,即使是子女对父母,下级对上级,学生对教授也可直呼其名。在西方如称老太太为“Grandma, Granny”,她会明确拒绝,宁愿别人直呼其名,也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Grandma”会使人觉得老,所以英美老太太是不会乐意接受的。同样,在英美国家,不存在姓名禁忌,晚辈沿用长辈的名字也是十分普通的现象。
      3.从委婉语看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作为思想的外在体现――语言,自然也打上了深深的宗教印记。但是,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却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英语委婉语的产生最初都与宗教有关,与宗教的禁忌语有关。但比起西方民族来,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有其追随的信徒,宗教禁忌没有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中国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人为的宗教崇拜,无所不包。以“死亡”为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委婉语。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人在其有生之年注定要经历罪恶、堕落和赎罪,而且只有赎清人的原罪,才能在来世得到拯救,进入天堂,否则将在地狱里永受煎熬。可见,基督教的死亡观是以死后灵魂得到拯救,进入天堂为中心的,故英语中死亡的委婉语有“to go to heaven”(进天堂)、“to be called to God”(被召唤到上帝那)、“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在中国,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西方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汉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体现的是多种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表达的是对人生、死亡不同的看法。首先是起源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观点认为,人的自然生命可以完结,但其高尚精神和道德都将永留人世。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此,辛亥革命前后,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慷慨赴义,被称之为“舍生取义”、“就义”、“取义成仁”。论述道教生死观的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认为生死本是持续一体的,人应顺从命运。因此庄子主张清净无为,甚至对丧葬也持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这种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道教死亡的委婉语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隐化、迁形、物化、遁化、羽化、气散、归道山”等。长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为此道教徒有一系列修炼方术,道教的神仙观念在民间也有深厚的土壤,许多人也竞相崇拜仙人、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道教的这种神仙学说给后世留下了“化仙,升天,升仙,仙逝,驾鹤西游”等委婉语。再看与西方基督教齐名的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言喻。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六道”(即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轮回,历经苦难,生死相续,只有皈依佛门,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进入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我们经常说的“去世”、“逝世”、“谢世”等死亡委婉语,皆出于此。来自佛教的委婉语还有“成佛”、“圆寂”、“归真”、“坐化”、“寂灭”等。佛祖释迦牟尼居住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凡是佛教的善男信女们生前行善积德,憧憬着死后能够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能够见到佛祖,因此在汉语中也有了“上西天”、“归西”、“上天”、“归天”、“见佛祖”等对于死的委婉的说法。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语汇相当丰富,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更是远远多于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高龄而死为“寿终正寝”;为坚持信仰而死为“牺牲”;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殉国”;为保卫祖国而死是“烈士”;共产党人之死是“去见马克思”;更甚者有方言“翘咯儿”、“翘辫子”、“死翘翘”等。
      四、结语
      本文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差异、伦理观念差异和宗教信仰差异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窥见委婉语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而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语言委婉语这一普遍存在的事实说明了英汉两个民族都有趋善趋美的心理,但这一共同的心理却是由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伦理观念等驱使。了解英汉委婉语文化背景差异,有助于透过语言现象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本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促进社会的文明礼貌,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达到相互理解、顺利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28.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91.
      [3]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43-45.
      [4]李桂媛.英汉禁忌语及委婉语探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26.
      [5]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
      [6]杨才英.浅谈美国社会现象与英语委婉语的使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6.
      [7]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推荐访问:委婉 英汉 语文 差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