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新形势下高校济困助学模式与机制研究】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动力机制的研究

    时间:2019-02-06 03:21: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济困助学体系在贫困生界定、社会支持网略构建以及人文精神关怀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济困助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45-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贫困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贫困生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其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因此,建构有效的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位一体的扶助机制,加大资助力度,特别是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二、当前高校济困助学模式与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合理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大都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制度和办法,通常的做法是将名额逐层下拨,由辅导员根据名额和班级申请人的条件进行最终的确定。但仅凭学生填写的一张表格和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依据,家庭经济背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准确性难以把握。这种缺乏标准化的评定很可能导致助学金无法最优化的配置。此外,目前有些学生对待经济困难的态度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学生主动伸手“要”补助的现象比以前突出了。部分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困难当成伸手“要”的资本,而且还是大大方方,感觉理所应当,甚至采用托人反映情况、多次找老师,或者给校领导写信的方式想方设法要补助,让学校及老师很无奈。伸手“要”补助现象最让老师们头疼的表现就是“假经济困难生”的问题。
      (二)社会助学渠道不广泛、受资助高校之间不平衡。尽管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得到了社会的逐步认可,但目前我国在引领社会力量的资助,树立济困助学的社会风尚和倡导捐资助学的政策支持方面力度还不够,社会各界对捐资济困助学方面的认识、资助力度,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尚处于一种自愿、非义务、缺少激励机制的状态。此外,助学贷款方面还存在着学校歧视,受资助的高校分布不平衡。重点院校由于名气大,社会提供的奖、助学金较多,贫困生问题能基本解决。而一般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由于名气不大,社会力量不愿向其提供奖、助学金,而这些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又大多来自农村,贫困生比例较高,贫困生问题自然难以解决。
      (三)济困助学工作缺乏有效的人文精神关怀。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规划和工作重点上多偏重日常事务操作,而对于贫困生群体的思想状况、文化心态、心理状况等深层次问题未予以有效的关注和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日趋严重,处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状态。很多同学都存在心理焦虑、心理压力等问题,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个别贫困生甚至会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从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偏激行为。
      三、对完善大学生济困助学模式与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提高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益。针对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制度层面入手,制定多纬度配套措施和办法,建立认定贫困生的多环节支撑体系。高校应成立专门负责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机构或组织,如大学生资助办公室等,专门负责贫困生资助工作,如对贫困生信息的收集和核实,贫困生资助政策宣传,帮助贫困生选择合适的资助方式和及时发放各种资助,实施资助后期的工作管理以及为贫困生提供精神帮助等。在此基础上,可建立统一的贫困生资助数据库,使资助数据能够在学生、学校、银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顺畅传递,逐步实现贫困生资助的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审批,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方便教育主管部门对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统计分析和检查监督。
      (二)建立多渠道的社会济困助学支持网略。国家和各级政府除了应提高财政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外,还要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大力开展社会互助、扶贫济困活动,引领社会和企业资金介入高教领域,成立各种助学兴教基金和专业学术基金及各种奖学金。高校也应积极服务于社会,与社会各界广泛沟通协调,争取多渠道资助。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这样既可以满足捐资助学者追求社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需要,又可为贫困大学生创造更加平等与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
      (三)创设经济资助和人文精神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格局。贫困生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内心世界复杂多样。因此,对贫困生的帮助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解困”的问题,更涉及到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深层次“解困”问题。为此,高校在解决大学生贫困问题时,除了从经济物质保障方面落实经济救济措施等关怀外,更应认真研究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加强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使他们能穷且益坚,在逆境中奋发成才。此外,高校还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和心理环境,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的真挚情感,满足他们的精神心理文化需求,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兼备的高校济困助学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少荣.高校济困助学工作的困境及政策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7.
      [2] 夏金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
      [3] 刘彦.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体系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3.
      [4] 曾练武,贺春生.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其解困途径[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3.

    推荐访问:济困 助学 新形势下 机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