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给学生一个“大气”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表扬学生用语

    时间:2019-02-04 03:17: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大气”是具有大家气概,从容自若,谈笑风生,或纵或收,张弛有度,童趣与理趣共生,才情与思维同飞,形成大境界、大气象。把语文课上得“大气”,学生自然会感到如鱼得水,身心俱佳。即使不能完全做到,那么“大气”一点,也是功不可没的,这需要在三个“关注”上下工夫。
      一、关注整体比关注细节更重要
      尽管有“细节决定成败”之说,但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细节,小心翼翼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显得拘谨而“小气”,缺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的气概。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关注整体目标、整体结构、整体训练主线,教学情节不宜太多,课堂提问不宜太碎。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就显得很“大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就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出来。
      2.整体框架清晰而简洁。由果溯因,上下照应,由重点段第5自然段读出“恨”:一恨英法联军的无耻凶残;二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学生体味出了“恨”,并且读得很到位时,于老师立即以关键性的提问把思维和情感引向纵深:“谁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了2、3、4自然段,让学生主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壮丽与辉煌。每读一段,当学生为祖国的文明感到自豪和骄傲时,于老师就把学生感情的潮水更推进一层:“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都读出来。”如此由恨而爱,由爱而恨,反复进行,恨的是强盗,爱的是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撞击中不断提升。
      3.训练主线贯穿始终,与情感线索互为表里。于老师讲课前与学生的对话看似闲聊,而是切切实实、启智生情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且为结课时师生之间情投意合、依依而别的感人场景埋下伏笔。而后无论是默读、朗读、背诵的训练,都在语言训练这根主线上制造许多亮点,且与爱国情感的主题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二、关注生成比关注预设更重要
      教学的艺术是教师把握教学预设和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实现预设的方案。生成是目的,预设是手段。
      生成有两种:一是预设生成;二是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是在教师预设之外的有意义的生成,给教学带来的结果呈现为两个极端――尴尬或精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心人恒有之,于是一些教师担心与预设相反的“意外”会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为安全着想,总是采取种种手段使学生有尽量多的预设生成,尽量少的非预设生成,或者对学生的非预设生成采取漠视的态度。教师的小家子气,就造成了学生谨小慎微的迎合心理,思考问题时总是猜测老师是怎样想的,而不敢大胆、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也总有一些学生敢于特立独行,以种种形式的非预设生成带给师生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如果探究带来收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课堂的魅力就在这样的情境中让人感动。这时的教学便有了“占取韶光共追游”的大气和境界,学生占取着阅读这片韶光,追逐着各自成长的乐趣。
      生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空间;二是时间。空间有三种:一是起点到目标的空间;二是环节与环节间的空间;三是环节内的问题空间。空间过大,大而无当,不着边际,只能泛泛而论;空间过窄,答案唯一,生成太少,显得“小气”;空间适中而合理,学生才能作有效的思考。生成需要时间,对时间的科学利用是节奏的艺术:节奏太快,时间太紧,学生跟不上。教师一看到学生没有反应,就急匆匆地自己上阵代替学生回答,在时间的利用上显得“小气”,缺少相信学生和耐心等待的气度;节奏太慢,不是在容易理解的问题上或生成已充分的环节上消耗时间,就是对一些没有学习意义的材料追根问底而浪费时间,这会使学生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显得散漫无章。只有张弛有度,节奏相宜,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与学生的思维速度相吻合时,学生才会专注于问题的思考和活动的操作,显得积极而从容。
      三、关注学生比关注自己更重要
      一些教师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课堂上的表现,希望学生能默契配合,希望自己有精彩的表现,但这种需要时常会模糊教师的视线,迟钝教师的感知,造成学生配合不到位,主角成配角,把课上得很“小气”。而听那些优秀教师上课,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学生好像变得特别聪明起来,配合是那样默契,发言是那样灵动,课堂上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教师把学生的需要置于自己的需要之上,关注学生的表现比关注自己更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是启迪和引导,是鼓励和关爱。于永正老师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他没有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细心启迪、引导,让学生读书,通过细细朗读体会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在接下来的爱与恨的朗读对比等教学环节中,学生才有那样的强烈震撼和真情流露。而当一个叫施帅旗的学生背诵课文时,于老师机智地抓住“帅旗”二字鼓励他起好表率作用,当好一面“帅旗”,同时又对其旁边的学生耳语:“如果他背不出来,就提醒他一下。”一种关爱与尊重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来,整个一堂课,自始至终,充满人文关怀,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所以才上得那样“大气”而流畅。除此之外,教师还得关注学生的表现,包括表情、言语、动作等。于老师是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待学生脸上的表情有了变化时,才让学生说出“心里是什么滋味”的,在课快要结束前他发现了一位高举小手的学生,并让其发言,掀起了又一个教学高潮,令人感动不已。
      “大气”是一种境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但只要不断地追求、提升,我们就永远处在最接近阳光的位置。

    推荐访问:给学生 大气 语文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