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道德发展】

    时间:2019-01-15 03:36: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亲子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及道德行为的养成。本文旨在探讨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对应措施,试图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道德心理;隔代抚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特殊生活境遇和教育环境除了引发一些诸如安全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等一般性的教育问题之外,也对他们的道德成长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报道“按最保守的估计,农村留守儿童不会少于1 000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随着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或许远远高于这个比例。�
       (三)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心理问题现状�
      道德心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亲子教育的缺失往往导致隔代抚养寄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偏差。据一项调查发现:历年刑事犯罪中近有20%的青少年为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王志红调查发现,农村打工族子女群体常常通过打架来解决纠纷,并时常观看暴力、荒诞和凶杀的碟片。周宗奎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在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等。因失去父母的管教,少数留守儿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40%以上。�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谐�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是父母,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满足了子女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时,儿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相互之间的亲情关系日趋加深,成了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一种亲子关系――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期这种依恋关系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支撑力量,能够很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发生的各种情况,他们的内心始终是安全的、充实的。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得不到的满足恰恰是再正常不过的亲情需要。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所无法替代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尽管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同伴的作用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不断加强,但是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仍然会用一种强烈而积极的方式依恋着他们的家庭,与父母在各个方面保持着良好的沟通,父母仍旧是青少年获得忠告和感情支持的重要来源。�
      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父母以直接的形式向青少年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还会以间接的形式扩展家庭生活以外的情感支持,比如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除了给予儿童情感支持,尽量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以外还能通过鼓励儿童表达情感让儿童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社会情感的发展,并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支持促成儿童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化。相反,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无法从父母那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情感就难以得到归属感安全感,就难以产生良好的感受、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如:自卑、焦虑、敌意等。国内外有关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及对儿童的讲道理少用惩罚的行为特征有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有利于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
      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关爱与鼓励,更不用提与父母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同时甚至一些留守儿童会对父母、家人、社会产生敌意,认为父母抛弃了自己社会抛弃了自己,变的冷酷、淡漠、缺乏同情心,不与他人交往、自闭,缺乏社会责任感,出现了严重的道德认知偏差,更甚者会出现一些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会因为其父母常年在外,感情上对孩子亏欠很多或不是亲生的孩子不敢严加管教,而对孩子往往溺爱有加,对于他们不道德的言行观念往往采取纵容的态度,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心”“移情”等道德情感和利他行为。�
      
      (二)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知,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都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的结果。儿童在社会学习中通过观察他人特别是榜样的行为来获得有关经验,并且通过在模仿榜样的过程中使认知情感变量和自我强化成为其行为的控制机制。在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影响最重要最初的是父母,父母不仅可以用直接的形式用语言向儿童传递道德观念、道德标准,而且可以用自己的日常行为对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儿童在对父母的观察模仿中形成道德观念、道德人格。�
      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为地剥夺了,缺少可以模仿的最初且清晰的榜样,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加之父母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批评奖励,儿童的一些亲社会行为就难以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当儿童陷入道德判断困境之中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时,他们很难找到可以向之咨询的道德知识给予者。他们可以求助的仅仅是年龄已大的祖辈。而祖辈由于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原因,观念往往陈旧,知识往往缺乏。而且许多儿童不愿向有着严重“代沟”的祖辈倾诉。当然,他们由于自卑感更不愿向老师、同学求助。当在这种孤立无援毫无参照物可言的情况下,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认知会产生偏差,久而久之会使儿童产生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
      
      (三)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
      父母的监控机制在儿童道德成长过程中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必须要有一定的控制度。虽然儿童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控制而非外部监控,但想要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健康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行为,父母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国外青少年心理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过失行为的形成有很大的责任。父母如果疏于对儿童的监控,对儿童初期攻击行为不予制止,常常会助长或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自律道德是在他律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内化,离不开成人的管教和监督。同时,父母对子女的监控作用还表现在对儿童选择同伴和参加何种性质的活动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之外,同伴群体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儿童入学之后。一个良好的同伴群体会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而不良群体则会成为促发青少年过错行为的诱因。对于道德判断能力有限的儿童,需要父母一定程度的指导与监控。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指出父母纪律要求中的认知结构影响着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如果父母使用民主的家庭讨论风格对孩子进行连续性的纪律要求,孩子在道德发展中会出现更多、更成熟的道德判断和更好的自我控制行为。�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其道德行为长期处于放任的状态,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缺乏和发展偏差,另一方面由于祖辈的娇惯、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其自律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青少年不仅需要自我的监督与控制,更需要外界的监督与控制。�
      此外,留守儿童出现道德问题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学校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忽视等。�
      
      三、对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解决的思考�
      
      (一)家庭教育�
      1. 架起父母与儿童沟通的桥梁�
      父母外出后往往很难与子女进行沟通,当过年时父母即使回家由于长期没有交流,彼此都感到陌生,除过问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事几乎没有什么话可说。这种状况使父母和子女均有一种失落感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教育部门和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应当以协调者的身份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外出的父母有可能多和子女通些电话,子女也经常写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种种情况,不要因为空间距离阻碍了亲子间的沟通。父母的理解和鼓励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2.谨慎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谨慎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教育儿童的胜任能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因此,我们建议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同时,我们也建议留守儿童的祖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向道德教育上来。�
      
      (二)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适学年龄,在学校中与老师同学相处的时间较长。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学设施、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最理想场所。在对农村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功能的扩展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
      1.要引起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注意。�
      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教育的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感情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2.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或留守儿童家长见面会,建立起“孩子―学校―老师―家长”的沟通机制。�
      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源于家长长期与孩子分离从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定期的或专题的教育培训,教给他们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和方法。同时,建立起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机制,定期把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和道德监控机制缺失而出现的道德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使家长的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
      3.注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只是他们众多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留守儿童有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各方同心解决,如:学习心理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但我们,特别是父母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只是关注于孩子有没有吃饱穿暖,从而使得各种问题逐渐滋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和道德发展档案,便于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同时,在校内开展道德心理辅导课程,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从平时抓起。�
      4.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特征、日常生活和价值判断上有共性。同时,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儿童之间更易于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感情上的相互慰藉和支持。在互动小组中,儿童可以相互帮助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教师通过对互助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政府和地方的帮助�
      农村的儿童原本就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留下来隔代抚养或寄养的儿童的处境则更加艰难。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环境中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致使一些孩子不愿学习而沉迷于网吧、游戏厅中,结识不良同伴,根本无法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作为政府应给予这部分儿童更多的关注,比如:可以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问题小组等。同时社会也应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已成为我们应该积极关注的问题之一了,为他们的道德成长的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留守家庭.人口研究, 2004.�
      [2]叶边鱼.留守儿童不应成为父母打工的牺牲品.新华网论坛.�
      [3]王志红.关于农村打工族子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江苏教育, 2002,(5).�
      [4]周先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Steinberg.L,Adolesence(Fifth Edition) The Mc Cran Inc.�
      [6]周宗奎.儿童社会化.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338.�
      [7]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 教师教育研究.�
      [8]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 科学论坛.

    推荐访问:留守 道德 儿童 亲子关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