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衔接】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时间:2019-01-10 03:29: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初见成熟。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两者在课程体系的衔接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 衔接
      
      1.引言
      当前是信息的时代,机遇伴随着挑战并存,尤其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运用水平和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家教育部在80年代初期开始了我国的计算机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1997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加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中提出了在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行“三个层次”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2000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了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该通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又一次进行了大改革。这使得高校“三个层次”教学已显得日渐滞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三个层次”中的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本文就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发展现状、两者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关思考和建议进行研究及探讨。
      2.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根据最新《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其中规定:小学计算机课的教学应以计算机简单常识、操作技能和益智性教学软件为重点。初中计算机课的教学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性训练、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或图形信息处理为主。高中计算机课程要以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工具等软件的操作使用为主。根据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胡维华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WindowsXP、Office 2003版,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应用、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的使用、演示文稿软件PowerPiont 2003的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 2003的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003的使用等,教学内容符合教育部及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一级)的基本要求。[1]单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很明显就有不少雷同的内容,部分内容的重复考虑大学和中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我经历10多年教学体验,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的时候,上课时学生还没有很明显提出说什么内容我们已经在中学里学过了,这些知识我们早已经懂了。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有学生都说我们在中学就已经考过级了可不可以不上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或是我们已经上过了,等等。目前这种状况还在很多高校存在,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班级一般开一门高级语言相比之下还好些,而文体艺科专业班级和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是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加上学校要求学生参加浙江省计算机一级考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不够,主要是衔接的度没有把握好,重复的教学内容太多,还有中学和大学等级考试制度没有打通。这些情况都是衔接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主要原因是计算机课程不是中高考科目,部分学校对计算机课地位不高,重视不够,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都难于得到保证,甚至有些学校把计算机课作为一门“副”课,随时受到其他“正”课的排挤。再是师资水平、设备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经济发达一些地区的师资基本能够得到保障,但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的计算机老师都是其他理科课程老师兼任,设备陈旧,一个学期学生都难得上一次机房。现今高等院校的生源有一部分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基础较好;而另一部分来自经济不发达甚至偏远地区的学生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基础较差。这是地域差异导致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缺乏联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但是由于师资、设备等诸多客观因素导致部分中小学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很难达标,往往完成不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佳。大学和中小学教学内容有重复现象,计算机基础课不同于其他基础课,课程内容更新快,实践操作要求高,对设备的依赖性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上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在教学目标上不明确,只好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其他类型的考试作为教学目标,出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在中学学,到大学还重复学的现象。比如浙江省是经济强省,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在各中小学得到不同程度的普及。因此,大学入校新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一样,且并非都为零起点。所以迄今为止,我们的教学是千篇一律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入同一个班级进行学习,难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编写的内容进行机械的阐述。这样就使得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基础较好的同学吃不饱,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3)考核方式单一化。目前,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化,还有部分学校依然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有部分学校为了省事对于该课程的考核是以通过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为考核标准。由于考试系统本身的局限性,无法体现一些实践工作中必需的技能培养。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学校考级的通过率,逐步形成了应试的教学方法,脱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全面考核学生。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不能代替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评价。甚至在多年的教学出现了有学生中学已经通过了等级考试,到了大学为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成绩不得不又参加同样的等级考试,应试教育和反复学习导致学生厌学,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不要单一化,应该多样化。
      4.解决“大中小学”课程衔接问题的几点建议
      (1)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组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掌握的要求和重点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不要千篇一律,使用同一类、同一本教材,而是根据学科特点,编写出各学科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如文史哲类学科在了解计算机的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在于文字处理、办公软件、网络和多媒体的使用,至于程序设计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他们来说,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不容易学懂。而理工类的学生就不一样,他们不仅要掌握文科类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必须对程序设计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程序设计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进展不仅要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而且要反映在计算机教学大纲中,并在等级考试中有所体现。教师教学依据一定的教材,由于教材的编写不能反映当年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承担介绍计算机技术发展新成果的任务,而且为了督促教师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可以从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教学大纲中,专列一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进展”,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规定和要求。二是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适当加入这方面的考题,以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新成果的介绍与掌握程度。
      (3)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根据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实际,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取舍。既然中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从事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就必须对此进行调研,掌握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作必要的增减和取舍,中小学已经讲过的知识而学生掌握得较好的知识,在大学学习时可以略讲,甚至不讲,重点讲授各类学科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维华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WindowsXP、Office 2003版.科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
      [3]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

    推荐访问:中小学 衔接 大学计算机 基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