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论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之修辞论辩 奥巴马最经典的7篇演讲

    时间:2019-01-09 03:28: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成功因素之一是对修辞论辩的卓越运用。本文简要阐述修辞论辩的组成部分――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对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中的修辞理性论辩(归纳论辩、比较论辩、因果论辩、例证论辩)、信誉论辩(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及情感论辩(诉诸流行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进行文本分析,旨在阐释长期被忽视的修辞论辩在演说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彰显修辞论辩所具备的强大说服力。
      关键词: 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 修辞论辩 修辞理性论辩 信誉论辩 情感论辩
      
      一、修辞论辩的重要性及忽视状态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乃西方文化之根,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正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的第一章就指出:“修辞学是论辩术的对应物,因为二者都论证那种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人都能认识的事理。”意为西方修辞学和论辩术是用来论证一般事理的,并强调“说服的方式是该技巧仅有的真正的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定义“修辞学”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1]因此得出结论:古典西方修辞学实际上是和论辩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奥巴马是改写美国乃至人类历史的美国新一任总统,学者们从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和修辞学等方面对之进行分析研究,大部分修辞学者着重对其演说的修辞策略、修辞风格和修辞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在文献检索中,我未查到有关对奥巴马演说中修辞论辩至关重要作用的认识与分析方面的讨论,这是因为虽然修辞论辩是西方修辞学的核心概念,但是在中国学界中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现代对理性的过分强调,致使修辞论辩某些成分不被现代大众认识及有效使用,未能发挥其极具说服力的作用。
      奥巴马作为首位上任第一年就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于2009年11月16日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来华首访演讲。本文拟对奥巴马来华上海演讲中的修辞理性论辩(rhetorical logos argumentation)――归纳论辩、比较论辩、因果论辩、例证论辩、信誉论辩(ethos argumentation)――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及情感论辩(pathos argumentation)――诉诸流行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进行分析,彰显修辞论辩起到的强有力说服作用,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对修辞论辩研究的关注。
      二、国内外论辩研究概述
      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修辞学主要研究以可能性和或然性为基础以说服为目的的论辩演说,因而西方修辞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论辩的艺术。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西方修辞学中说服和论辩的因素很遗憾地几乎被遗忘。直至1958年,两位哲学家的两部巨作诞生,使古典修辞学传统得以复兴,出现了“新修辞学”。这两位分别是比利时哲学家佩雷尔曼(Chaim Perelman)[2],代表作为《新修辞学:论论辩》①;另一位是英国哲学家图尔明(Stephen Toulmin)[3],代表作为《论辩的使用》。这两部著作对后来的论辩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西方学术界,论辩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研究模式,如约翰逊(Ralph Johnson,1980)[4]的非形式逻辑,伍兹(John Woods)和沃尔顿(Douglas Walton,1989)[5]的谬误论,威廉德(Charles Willard,1989)[6]的社会认识论,艾默伦(Frans H.van Eemeren,1992)[7]的语用―辩证法,蒂得尔(Christopher W.Tindale,1999)[8]的修辞论辩,等等。
      在国内学术界,汪嘉斐提出:“对于新论辩研究的译介和独立研究,迄今为止却还极其有限,这自然不能不令人之感遗憾。”[9](P1)为数不多的对之进行译介及研究的学者有施旭(1992)[10]、刘亚猛(1995)[11]、胡曙中(1999)[12]、樊明明(2003)[13]、温科学(2006)[14]等。其中,樊明明先生对修辞论辩的机制进行了独立的深入研究。
      三、修辞论辩的界定
      樊明明将修辞论辩定义为:“在不确定条件下对论题、主张进行合理维护的一种言语实践,旨在说服受众,赢得他们的认同,促使其采取行动。”[15]修辞论辩是一种实践,它是人们的一种日常性的言语活动和社会活动;修辞论辩是对论题进行合理维护的一种实践,它抛弃了形式逻辑中“分析”、“证明”的概念,承认论辩结果的或然性;它将论辩的合理性与一定范围内盛行的标准和道德规范联系起来,认为论辩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价值取向,只要赢得他们的认同,论辩便是可接受的[13]。
      修辞论辩应当采用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两种论辩推理手段,应当综合演绎和非演绎的所有推理方法,综合理论推理和实用推理的所有方法。由于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或然性的世界,修辞论辩的目的不仅要证明论题的“真”,而且要说服听众相信论题的合理性,促使其采取行动。综合运用理性论辩(包括逻辑理性论辩和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的诸多手段是修辞论辩的必然选择[15]。因此,修辞论辩由理性论辩(包括逻辑理性论辩和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三部分组成。
      四、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内容
      奥巴马以上海话“侬好”作为开场,博得现场热烈掌声。演讲从六个方面进行:历史纽带、中美合作、美价值观、学习中国、未来实力、中美交流。在谈历史纽带中,奥巴马以乒乓外交解冻中美关系为开篇,回顾了从华盛顿以来中美两国的友好交流历史,感受了二战时期两国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情深;在谈中美合作中,论述了30年来中美贸易高速发展的历程,强调了贸易对于中美关系和两国人民的重要性。他认为中美贸易的发展让很多中国人脱贫,让中国发展起来;中美贸易也创造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让美国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并以此说明贸易往来互利互惠的重要性。在谈美国价值观中,讲述了不强制将政体传给别国。民主、自由、人权等是美国坚持的核心价值观。美国的价值观形成和得到体现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自由和人人平等的原则逐步得到体现,而他作为黑人后裔能当选总统,就是美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谈学习中国中,奥巴马表示有很多方面要向中国学习。除了不断增长的经济之外,也很佩服中国在科学和研究方面所投入的力量,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技术最多的国家,对新领域的投资保持着继续增长,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有新的投资,希望两国加强这方面的合作。在谈未来实力中,奥巴马强调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崛起,认为世界是互相连接的,各国所做的工作,各国所建立的繁荣,各国所保护的环境,各国所追求的安全,所有这些都是共同的,考虑到这些互联性,所以21世纪的实力不是零和游戏。在谈中美交流中,奥巴马表示合作应该是超越政府间的合作,应该是以人民为基础。最好的使者就是年轻人,并展望了建立21世纪中美密切合作、互惠双赢关系的美好前景。
      五、奥巴马修辞论辩的建构
      演讲就是一种论辩,“演说人的演说论辩可能正是针对反对者的某一观点进行的”,因此,“修辞论辩是一种交互式论辩”;演说者和听众“存在一种‘隐形’的交互式对话”,虽然演说者无法听到听众的意见,“但演说者要对听众可能产生的疑问、反驳、不同观点进行辩解与论辩”,[13]演说者对听众“隐形”的声音做出相应的回应,才可能说服听众接受他的主张及观点,才可能成就一次精彩的演讲。
      奥巴马的上海演讲,一如他那精彩的当选演讲和就职演说,真挚、谦逊、严密、自信、大气,深入浅出、情理交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之所以精彩,我认为与奥巴马卓越的修辞论辩的运用密切相关。以下对此篇演讲的修辞论辩三部分一一作实证分析。由于逻辑理性论辩属于平时使用较多的论辩形式,本文不作探讨。着重分析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三部分。
      1.修辞理性论辩
      奥巴马的修辞理性论辩由归纳论辩、比较论辩、因果论辩及例证论辩组成。
      (1)归纳论辩
      归纳论辩有两种形式:枚举归纳法和综合归纳法。奥巴马采用了枚举归纳法来阐释民主自由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对核心原则的信念是作为在最黑暗的风暴当中的指南针。如:“这就是为什么林肯能在内战风雨飘摇中挺身而出,并宣称以自由、以人人生而平等为原则的国家能够长久存在;也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德・金博士能挺立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前呼吁我们的国家必须真正的实现我们的信念;也就是为什么来自中国或者肯尼亚的移民能在美国安家;也就是为什么机遇会降临每个为这个信仰奋斗的人;也就是为什么像我这样一个不到50年前在某些地方连投票都遭遇困难的人,现在能够当上那个国家的总统。”②用枚举归纳法把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推进以排比句的形式一一列出,给人强烈的真实感及立体感。
      (2)比较论辩
      比较论辩以两种形式存在:对比论辩及类比论辩。奥巴马在此篇演讲中采用了对比论辩。对比论辩是把两种相互对立或彼此相关的事物进行对照,说明事理的相同或相异之处,借以说明自己的主张。“很抱歉,我的中文远不如你们的英文,但是我期待和你们的对话。”一句谦和的对比,拉近了演讲者与受众的关系,使听众愿意跟其走下去,听听奥巴马的下文;再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相比之下,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度。”这一对比又尽显演讲者的谦虚态度;又如:“1979年美中贸易只有50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了4000亿美元。”鲜明的数字对比,以示30年美中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3)因果论辩
      任何事情有因就有果,但是,只有那种值得重视的值得思考的因果才会被人说出来,以引起受众的重视,因而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奥巴马表示:“所有这些都是共同的,考虑到这些互联性,所以21世纪的实力不是零和游戏,一个国家成功不应该以另外一个国家的牺牲作为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崛起。”奥巴马用的因果倒叙法,先说结果再说原因,给听众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听众潜意识中更容易接受奥巴马的主张。
      (4)例证论辩
      例证论辩是对一系列事实的一部分进行描写或归纳,以此来增强说服力。当谈到历史纽带时,奥巴马深情举例:“比如美国人永远不会忘记,在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在中国上空被击落后,中国人民不顾失去一切的危险对他们热情地款待及悉心地照料。”此时的隐形论辩发生的场景可以如此描述:听众听到奥巴马说“两国人民打造深厚的,甚至激动人心的纽带”,不禁要问:为何如是说呢?而奥巴马及时恰当地使用了例证论辩,举出这个例子,打消了听众隐含的疑问,争取到了听众的情感。
      2.信誉论辩
      奥巴马上海演讲使用了信誉论辩中的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和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两种形式。
      (1)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
      亚里士多德说:“演说者要使人信服,须具有三种品质,因为使人信服的品质有三种,这三种都不需要证明的帮助,他们是见识、美德和好意。”[16]演说者缺乏见识就无法提出正确的见解,虽有见识但缺乏美德就不可能把他们的见解说出来;即使是有见识、有美德,但没有好意也不会费心地把知道的说出来,因此,如果演说者同时展示出这三种品质的话,必然能使听众信服。而奥巴马就在这次演说中看似不经意地就展示了这三种品德,无形中增加了听众的信服度。从独立初期的乔治・华盛顿对“中国皇后号”商船的派遣,《上海公报》的问世,经济的复苏,洁净能源的开发,制止核武器扩散,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到最后的《战国策》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③的引用,奥巴马的见识展示无疑,听众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学多才及深厚的文学功底。而奥巴马的美德则在这句话中尽显:“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向往,民主制度的一些核心原则,即人人生而平等;都拥有基本权利;而政府应该反映人们的意志、对人们的愿望做出反应;贸易应该是开放的;信息流通应该是自由的;应该是法律而不是个体来保证这种公平。”演讲中随处散见其好意,如“我不知道他刚才说什么,但是希望他说得很好。”“我期待和你们的对话。”“让我们的人民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等等,比比皆是,令听众随时感受得到他的诚意。以上三个方面是奥巴马演讲中典型的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的例子,很好地起到了打动听众的效果。
      (2)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
      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由两个部分组成:诉诸专家、权威信誉的论辩;诉诸所谈对象良好的个人品质的论辩。因为专家、权威有着强有力的专业支撑,而所谈对象的品质效应与诉诸本人信誉如出一辙,起到异曲同工之妙。演讲中提到的林肯、马丁・路德・金都是采用诉诸专家、权威信誉方式;而最妙的一句话是:“我们两国人民都热爱篮球,姚明就是个例子。”姚明的良好品质及他的专业精神众人皆知。奥巴马刻意地提及这位中国篮球明星,起到拉近听众与自己之间距离的作用,使中国听众易于接受他的演讲内容。
      3.情感论辩
      奥巴马的情感论辩从两方面进行:诉诸流行(公共意见)的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诉诸流行(公共意见)的论辩是以公众的态度为依据,加入情感因素的介入,具有一定的引导性,起到旁敲侧击之用。“在美国,数量最多的留学生来自中国。而在美国的学生中,学中文的人数增加了50%,我们两国有近200个友好城市。”这句话的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请大家看看,这么多的留学生来自中国,这么多的美国人在学中文,两国有这么多的友好城市。这是一种流行,这是一种趋势,证明了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这是一种诉诸流行(公共意见)的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是一种通过打动听众的怜悯心来左右他们的判断,以达到说服的目的。“我们国家的历史也不是没有过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打过一个很痛苦的内战。”这两句话是出自美国总统之口,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显得格外真诚,这就是诉诸怜悯的论辩在起作用。如果这两句话出自一位普通民众之口,则不过是寻常之言、普通事实而已。但是,正因为奥巴马是总统,他的地位与这两句话反差较大,因而能引起听众的认同他的真诚。当然,情感论辩只是理性论辩的补充,用得恰到好处才有效果,反之就弄巧成拙了。
      六、结语
      奥巴马的演讲之所以成功,与其卓越的修辞论辩的运用密切相关,当然他高高的个子,不经意的动作,恰到好处的声音,还有他那极具亲和力的笑容,都是他赢得人心的最好基础。演说富有节奏感,味道十足、语气恰到好处,即使当他面对成千上万人演讲,也能让每个人都觉得奥巴马似乎就是对他一个人在说。之所以有此效果,原因在于奥巴马抓住了修辞论辩的精髓――听众中心论――让每个听众都感觉奥巴马是对自己在劝说。随着演讲的推进,听众心中不断闪出的疑问、反驳等都被及时有效地作出了回应――劝说。要将这种劝说做得准确、做得到位,需要对修辞论辩里的这三部分――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了然于胸。理性论辩解决听众逻辑理性的问题――可行;信誉论辩解决听众的心理因素――可信;情感论辩解决听众的情感偏向――可接受。可行是基础,可信与可接受才是影响论辩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注释:
      ①《新修辞学:论论辩》首版为法语,于1969年译为英文版.
      ②本文中对奥巴马演讲辞的翻译由笔者在听演讲视频原文后所做,与因特网上的口译版有较大区别.
      ③此处奥巴马演讲为:“Consider the past,and you shall know the future.”口译版翻译成“温故而知新”,作者觉得值得商榷.本文译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因为奥巴马后面对这句话有回应:“But the notion that we must be adversaries is not predestined――not when we consider the past.”“That is a lesson that human beings have learned time and again ...”整体意思是:我们需接受历史教训,不能视两国为对手而是伙伴.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中译本.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1.21-24.
      [2]Perelman,Ch.,Olbrechts-Tyteca,L.The New Rhetoric: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M].Notre Dame/London: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9.
      [3]Toulmin,S.E.The Uses of Argument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
      [4]Johnson,Ralph H.,Blair,J.A.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Informal Logic[A].The Generaliz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C].Ed.J.A.Blair & R.H.Johnson.Point Reyes,CA:Edgepress,1980:3-28.
      [5]Woods,J.,& Walton,D.N.Fallacies:Selected Papers,1972-1982.Dordrecht/Providence:Foris Publications,PDA9,1989.
      [6]Willard,Ch.A.A Theory of Argumentation[M].Tuscaloos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9.
      [7]Eemeren,F.H.van.& Grootendorst,R.Argumentation,Communication,and Fallacies:A Pragma-dialectical Perspective[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
      [8]Tindale,C.W.Acts of Arguing:A Rhetorical Model Argument[M],Sunny Press,Albany,1999.
      [9]汪嘉斐,樊明明.修辞论辩的机制・序.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10]施旭.论辩话语研究――Frans van Eemeren和Rob Grootendorst 的理论简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45-48.
      [11]刘亚猛.The Dilemma of Argument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A].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Ed.Frans H.van Eemeren et al.Amsterdam: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1995.
      [12]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樊明明.修辞论辩的机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79:109.
      [14]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5]樊明明.修辞论辩与非形式逻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31-34.
      [16]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推荐访问:巴马 论辩 修辞 访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