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不向空门何处销] 叹白发 王维 译文

    时间:2019-01-06 03:29: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由于他的作品中充满浓浓禅意,后人称他为“诗佛”。本文试图通过对王维的人生经历、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文心态等多方面因素探求王维的忘求之境与佛门情结,反映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姿态。
      关键词: 王维 忘求 佛门情结 唯美心态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乱起,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而且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岁。①
      王维自幼聪颖,9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像师友一样。有记载:“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②
      但王维最终皈依佛门,以至于无欲无求。他通过对佛门妙法的彻底参悟,深得禅家真谛,以致晚年之作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界。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评价王维为“诗佛”是当之无愧的。是王维生来如此、无欲无求吗?读过王诗的人都知道,王维其实是一个既具豪侠之气,又具儿女情长的人。“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他的豪侠之气;“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首《相思》则体现出他的儿女情长;在《陇西行》、《从军行》、《少年行》、《燕支行》等诗中,有少年豪侠,有大将英武,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王维的皈依佛门、清心无求与他的人生经历、政治环境、社会影响、家庭背景等有必然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揭示王维的心理历程。
      一、是王维对仕途幻想的彻底破灭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年仅21岁的王维中了状元,可谓春风得意,但一生却颇为坎坷,郁郁不得志。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的一生,真可谓有几许伤心之事。归纳大致如下:
      (一)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秋,因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一事受到牵累,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二)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淇上为官,由于与心志相违,不久弃官在淇上隐居。
      (三)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奸臣李林甫为中书令,朝政日益腐败,王维欲思退隐。
      (四)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寄寓了王维的政治理想的丞相张九龄受到李林甫的排挤打击,遭致被贬,王维颇感沮丧,作《寄荆州张丞相》诗,抒发自己黯然思退的情绪。
      (五)安史之乱中,长安陷落,王维被俘,“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污秽不离者十月”。③他虽然坚持了较长时间的抗争,但最终因为诗名很大,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中,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但他的心依旧追随唐王朝。安禄山宴其部下于凝碧宫,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诗救了他的命。又由于他弟弟王缙平乱有功,请求削藩为他赎罪,才得到宽宥。但这使他进一步仕途失意,得罪了唐王朝。为儒的王维,被匆匆几番风雨磨去了少年意气。加之中年丧妻,王维的妻子大约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去世,当时他才3l岁。妻子去世后,王维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于此也可见他的思想情态。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极不顺利,竟至险遭杀头之祸。选择清静的佛门作为自己的精神避难所,是王维无奈而又痛苦的选择,绝非他的理想。他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换而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
      二、佛教在盛唐盛行,人们纷纷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佛禅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无生”观念。王维作于早年的《哭殷遥》诗云:“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直至晚年,他在《秋夜独坐》中还说:“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是“寂灭”和“涅�”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流行于唐代士人中的《维摩诘经》里,就有“无生无灭是寂灭义”的说法。学无生所要达到的是一切毕竟空的“无我”之境。如在《能禅师碑》中,王维说六祖慧能“乃教人以忍曰:忍者无生,方得无我”。他们学无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④
      三、王维皈依佛门,与母亲有着必然的联系。
      王维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请施庄为寺表》)。王维自小受其母信佛之影响,一生好佛。如: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王维,《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
      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
      由此可以想见,因由儒的受挫和佛的受业,王维最终皈依佛门,以至于无欲无求,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四、回归自然的唯美主义心态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然而,当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他能不感到美吗?何况佛教之色空观还一再强调要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呢?可以说,不知大自然纷繁变幻的妙有之美,便不可能悟得世界万物虚幻无常的真空之理,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位有着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兼诗人,是应该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佛理的灵心慧性的。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变幻无常之性)与物之境(奇妙变化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性空无碍之性)与我之境(澄明如镜,虚空能含万法之境)。正因为“我”之性已去除了一切对于世俗妄念的执著,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幻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即事而真。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寂静之美之特性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寂静的境界。
      辋川别墅给了王维一个心灵安静的场所,对于王维的思想及其创作影响极大。很多人在繁华尘世中摸爬滚打,整日汲汲于功名利禄,把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当成自己的追求目标和前进动力,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程式,却很少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需要,因而造成心灵萎顿,审美疲劳和麻木。是辋川别墅,给了王维拂拭心灵的机会和场地,让他远离凡世,远离尘嚣,让他丢弃自己的世俗价值观念,把崇辱皆忘,所有的思考都直指内心,抵达灵魂。这时,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他把凡人所追求的“是”看成了“非”、“俗”、“执迷”与“不悟”。只有这满目的青山绿水,这满山濡湿人衣的空翠,才能使自己心明眼亮,使自己旷达到心无挂碍。美原来不在别处,而在自然。这种审美认识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境界的提升,他懂得了自然,直抒胸臆,毫无拘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愿再为形式所拘役,就像袁枚所提倡的“性灵说”那样:“做诗不可以无我。”“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⑤
      在这里,所有的怀疑彷惶、急躁紧张、焦虑烦恼都不见了,所有的功名利禄、是非恩怨、荣辱毁誉都消失了。从“人闲桂花落”到“深林人不知”,再从“空山不见人”到“涧户寂无人”,创作主体一步一步地退出了诗歌的境界,隐藏在大自然的春山明月、茂林修竹之中,伴花开花落而起舞,随碧涧红尘而飘荡。在这里,我们无法深究“人闲”与“桂花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无须深究“夜静”和“春山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一切是那样的寂静,一切是那样的晶莹,仿佛那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蕴涵着一种神秘的、不可抗拒的美。难怪胡应麟感到“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难怪沈德潜称其“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原来,这便是“诗中有画”,这便是“画中有诗”;这便是“空”,这便是“寂”,这便是“禅”了。
      五、结语
      尽管王维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但其最大的才能莫过于在方寸之中显示宇宙的宏大、在空寂之中包容人生的无穷;尽管王维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其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将佛家的境界转化为艺术的境界、将禅宗的精神转变为艺术的精神。这也许就是王维的魅力所在,就是千百年来众多研究者的追求所在。
      
      注释:
      ①此据清人赵殿成所撰《王右丞年谱》旧说.
      ②此据唐人薛用弱所撰《集异记》.
      ③见王维.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即《韦斌碑》).
      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⑤袁枚.随园诗话(卷三).袁枚全集(八册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之《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5重印)
      [3]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05重印).
      [4]清・蘅塘退士编.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注疏.远方出版社.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6]王新霞.山水田园诗派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4,第1版.
      [7]邓江华.浅论中国古代文人与别业之关系.2005.9.24.
      [8]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9]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文物出版社,1984,第1版.
      [10][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11][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

    推荐访问:空门 不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