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感悟_报纸言论版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效用

    时间:2019-01-02 03:22: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报纸言论版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社会转型、阶层分化的现实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交流与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言论,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得以全面展现;利益冲突的双方站在同一个平台,在对话中解决问题,最终促进价值观念的整合。这时,言论成为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话语空间,是理想的交流范式与沟通渠道。
      关键词: 报纸言论版和谐社会阶层
      
      当前,在我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利益――政治的、经济的,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从阶级的角度来讲,社会只存在工人和农民两个基本阶级。而知识分子,大多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并且领着大致相同的工资。加之城乡二元的制度限制住了人们的正常流动和身份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被划分为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构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决定人们社会经济状态的是政治性、制度性或行政性标准(如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档案身份等)。这种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简单而有序,经济上的差别不大,平均化程度高,分歧自然要小得多。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到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分化,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以职业为基础,一些诸如私营企业主、农民工等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逐渐形成。各个阶层对组织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划分出当代社会的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者阶层[1]。此外,一些社会学家还根据各个阶层的职业内容,以财富(收入)为基础,再参照权力、声望因素,将目前存在的十大阶层浓缩为精英阶层、中产阶层、一般阶层和渐进阶层。
      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社会资源的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地区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得到的补偿不对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利益冲突纵横交织、复杂异常,且有愈益扩大的趋势,是我国新时期出现的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一切引发了广泛的社会焦虑,也对政治体制和政府管理机制提出了挑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时提出,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响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可能由某一个人、一个阶层完成,而要由全体社会成员、各阶层共同努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和谐社会并不是排斥矛盾和差别,而是有足够的力量和氛围包容差异,协调矛盾,形成可包容、可调节的良性秩序。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不能回避,而要积极应对。应对社会的各种利益冲突,首先要构建一个完善、合理、畅通和公平的利益表达空间。这个表达空间显然是一个公共的话语空间,是一个能够通过对话形成公众意见的社会生活领域,它被哈贝马斯命名为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关于内容、观点,也就是意见的交往网络;在那里,交往之流被以一种特定方式加以过滤和综合,从而成为根据特定议题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见或舆论……公共领域的特征毋宁是在于一种交往结构……是在交往行动中产生的社会空间”[3]。在公共领域中公众可以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公开、自由地讨论,通过讨论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对于消解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实现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公共领域的建立显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报纸言论版的兴盛,正体现了公共领域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社会不同阶层成员之间认同程度的提高。拉斯韦尔曾经提出,传媒具有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以及传递社会遗产的功能。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媒体所承担的角色和功能也会各有侧重。考察言论与社会的关系,不难发现言论兴盛之时往往是社会变革之际。在中国历史上,言论的上一个黄金时代是近代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仍然是以启蒙为己任的精英话语时代。当时的言论空间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向全体公众开放,受阶级、地域、学识等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只有少数处于上层社会的有识之士才有权力公开发表言论,言论的内容也多限于政治。今天,随着现代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普及,公民的自由表达获得了某种可能。有人将今天言论版面全面开花的现象称为“言论(时评)的复兴”,所不同的是,今天的言论表达更为充分和多元。复杂的社会形势与多样的社会冲突,使交流和对话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迫切和紧要。言论正在作为一种重要的观念信息自由流通,在信息不再缺乏的时代,判断力显得尤为重要,他人对于事实的看法、心理态度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一部分,也只有在了解不同的价值立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出更为妥贴的评判或行动。
      一、言论表达:直面冲突
      言论如一个具有全社会敏感性的传感器,将社会冲突呈现给我们。言论直面冲突首先表现在话题选择上。从宏观政策、立法监督到医疗改革、教育收费,从城市规划、社区管理到食品安全、就医困难,几乎所有的大小事都在言论讨论之列。话题的多元性、讨论的深入性、参与的广泛性保证了言论营造的话语空间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兼收并蓄的空间。
      其次,言论版把针对同一公共事务的相互矛盾、冲突的意见在报纸上同时发表出来,给予它们完全平等的地位。正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主编李方所言:“我坚信,理性是从不同观念的碰撞中产生的,因此,当声音呈一边倒之势时,我会本能地产生警惕,会认为这是不正常的。”[4]只要言之成理,各种冲突的观点都可以在媒体上得到一视同仁的呈现,给了各种不同的意见相当充分的言论空间。在这里,没有太多的曲折婉转,而是直截了当的表达,流通往来的是对现实的直接回应,是情绪的宣泄,是自由的观点。
      最后,言论平等开放的特点,使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新闻观所固有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在言论版出场的个人,来自不同的地域、职业,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社会的公共事务,他们的观点和态度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也正是这种局限性呈现出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角度,使得社会的冲突得以直接的反映。
      二、言论争辩:对话与理解
      以往,受众面对新闻媒体,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我们也强调受众与传者之间的互动,但这种强调显然已经在受众与传者之间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关系。这也就如前文所述将新闻业独立于社会之外了,新闻面对的是“沉默的公众”,其任务在于把客观的事实呈现给他们。报纸言论版更强调受众的参与性,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转为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和交流的语境中。沉默的公众在言论交流的过程中变成了交互式的大众,他们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
      交流意味着尊重、参与和理解,这正是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不同的看法、态度通过言论载体得以传达和散布,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在观点的碰撞中相互了解。因为种种现实的原因,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展开直接的对话是很难做到的。通过言论,这种对话就很容易实现了。以对问题的关注为核心,来自不同群体的人相互分享彼此的经历和困惑,彼此的挑战与智慧。这时,出现在言论版上的对话者们,不受现实生活中阶层地位的影响,是平等的。他们所发出的言论,也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的差别,而是站在不同角度、立场做出的价值评判。言论的读者(听者、观者)同样来自不同的阶层,面对媒体呈现的不同言论,他们了解到问题的全景,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评判或加入新的言论交流的行列。这样一个全社会参与的言论平台,使得问题在交流中得以解决,冲突在对话中得到缓解。戴维・伯姆将对话比喻为意义溪流,它在人们之间流淌,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并能够在群体中生发新的理解和共识[5]。不同阶层之间不仅通过理性对话建立起相互关照和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且通过交流过程取得共识,促进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如此,言论的勃兴为各种意见的交流与辩驳提供了一个公开的讲坛,让各种浮躁、混乱的社会思潮以言论的形式自由地争辩与斗争,妥协与交融,从而去伪存真,最终形成凝聚和维系一个社会的共识。新闻媒体就演变成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沟通整合的神经脉络,也就必然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媒体这个桥梁,各个利益群体的真实处境得到整个社会及时地了解和回应,促使社会各个利益群体之间进行有序而理性的对话,进而进行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这为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提供了可能。
      从社会功能角度看,言论版的兴盛与当前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建构颇有些“心有灵犀”的味道。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个社会结构整合、社会阶层走向共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便是通过交往与对话完成。另一方面,言论版倡导的正是一种参与的、交往与对话的“新闻”。通过各种形式的言论,“个人退隐至文字、声音之后,甚至化身为网络上一个符号”[6]。言论成为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话语空间,是理想的交流范式与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J].北京:三联书店,2003:446.
      [4]童大焕.从思想启蒙到公民表达[EB/OL].http://news.省略/2003/12/18/02/news217090270.shtml,2006-1-17.
      [5]戴维・伯姆著.李・尼科编.王松涛译.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6]刘琼,黄幼民.市民社会中传媒建构的双重话语空间[J].新闻界,2005,(2):94-95.

    推荐访问:效用 建构 和谐社会 报纸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