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晏子使楚》疑难词句析疑] 语文品析词句的方法

    时间:2018-12-24 03:26: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晏子使楚》最近才被选入小学《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此文有些词句晦涩难解,对于这些疑难词句,读本虽有注释,但有些注解存在颇多疑点;某些疑难语句读本未作注释,容易使人望文生义,这给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带来一定困难。下面,笔者列举五例,辨难析疑。
      
      一、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读本注“习辞者”为:“善于言辞(很会说话)的人。习,熟练。辞,言辞。”笔者以为“习”训为“熟练”失当。
      笔者查阅了十多种古汉语辞书,都没有找到“习”有“熟练”的义项。《说文解字》注“习”为:“�,数飞也。从羽白声。”显而易见,这里的“羽”是形旁,本义与鸟飞有关,故“习”的本义应为“(鸟)反复地练习飞翔”(见《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一版,下同),如戴圣《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后来又引申为“熟悉”、“通晓”等义,如《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本文的“习”也应当解释为“通晓”。
      “辞”在本文固然可以释为“言辞”,但笔者认为不够妥帖。“辞”如训为“言辞”时,则与“言词”的“词”同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释“言辞”为:“说话所用的词语。”晏子作为一个外交家,仅仅“熟悉言辞”还不足以显示其非凡的外交家才能。所以这里的“辞”应该释为“辞令”(酬应、答对的言辞)为妥。所谓“习辞者”就是“通晓辞令的人”或“擅长辞令的人”。故全句可以译为:“晏婴是齐国通晓辞令的人。”
      
      二、王曰:何为者也
      
      读本注“何为者”为:“做什么的人。”笔者以为此注欠妥。楚王问“干什么的”,而左右侍从却回答“齐国人”,这明显是犯了答非所问的毛病。“何为”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解释为“干什么”,但在此处如此解释显然极为不妥。
      《说文解字》释“何”为:“何,儋,一曰谁也,从人,可声”,“‘谁’是‘何’假借为疑问代词的用法”(见《文言文学习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下同)。《古代汉语词典》、《文言文学习辞典》在“何”字条后就收有“谁”这一义项,如《孟子・万章下》:“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左传・昭公十一年》:“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贾谊《论积贮疏》:“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文中的“何”也应当解释为“谁”,这样才使上下文文脉通畅,不至于捍格不通。
      “为”读wèi时,释为“表示判断,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是’”(见《古代汉语词典》),如《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孙彦林等人的《晏子春秋译注》(齐鲁出版社,1991年出版)就把此处的“何为者”译为“绑的是什么人”,笔者以为很恰当。故全句应当翻译为:“楚王问:‘绑的是什么人?’”
      
      三、齐人固善盗乎
      
      读本将“善”注释为“善于,擅长”,笔者以为欠妥。
      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词典》(崇文书局,2006年第一版,下同)等辞书,在“善”字条后不但收了“擅长”的义项,而且收有“喜爱”、“喜好”的义项。
      据《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显然这应该是技巧问题;“喜爱”、“喜欢”是“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应该是心理、品质问题。联系课文具体分析,楚王强调的应该是后者,而非前者。故这里的“善”应释为“喜好”、“喜欢”、“喜爱”为好,这样才使楚王的话更具有侮辱性。故全句应该翻译为:“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窃吗?”
      
      四、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读本释“今”为“现在”,显然不通。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晏子所指的应是眼前的这个百姓,而不是泛指“现在”整个齐国的百姓。
      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版)、《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古代汉语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等辞书,发现在“今”的字条后皆收有指示代词“这”、“此”的义项,如《礼记・三年间》:“有知之属,莫不知受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国语・周语》:“王曰:‘今是何神也?’”。本文中的“今”也应当解释为“这”、“此”,这才符合晏子说此话的意图。故全句应该翻译为:“这个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
      
      五、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句中的“所与”读本没有单独注释,很容易造成误译。
      此处的“所与”其实是一个复式虚词,它与其后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与行为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可以译为“同……的(人或事物)”。
      句中的“反取病焉”读本注释为“反而自讨没趣”,笔者查阅了十多种古代汉语辞书,没有发现“病”有“没趣”的义项。据《古代汉语词典》、《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在古代汉语中,“取”可以释为“招致”,如《左传・昭公十三年》:“大福不再,只取辱骂”;《守史・范仲淹传》:“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文中的“取”也应该就是“招致”的意思。故“取病”应译为“招致侮辱”或“自找耻辱”。全句可以翻译为:“我反而自找(招致)耻辱。”

    推荐访问:析疑 词句 疑难 晏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