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_交往理论――体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

    时间:2018-12-23 19:45: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法、对比法,拟从剖析体育教学中传统师生关系的现状和理论基础入手,批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然后以此为背景,推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交往理论,分析交往理论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理论基础的理由,最后展望以交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内涵。
      关键词:交往理论 体育教学 师生关系 理论基础
      
      前言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六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离课程改革所期待的和学生所期望的还有些距离。就拿师生关系为例,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讨论的教育焦点,这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也是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重建要有实践层面的经验,更要有相关的教育理论作基础。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其他学科的师生关系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本文拟从剖析体育教学中传统师生关系的现状和理论基础入手,批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然后以此为背景,推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交往理论,分析交往理论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理论基础的理由,最后展望以交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内涵。
      
      1 传统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和其理论基础的剖析
      
      1.1传统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一直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注重课堂的组织纪律和体育技能的传授,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控制者,又是管理者和评价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被管理、被控制和被评价者,师生间仅仅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授”与“受”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活动中普遍注重强调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授受、掌握,以及生理效果,而轻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心理感受体验和人际交往的功能。在这种师生关系背景中,体育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要求学生服从自己,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摧残了他们的自信心,师生间缺乏交往与对话,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1.2传统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理论基础的剖析
      这就是我们传统思维中的对象性的师生关系,长期存在着命令与服从、“主―客”的单一主体模式,这种对立、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哲学根源是我们以往的教育主客体理论一直没有摆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第一原理的局限。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传统体育教学理论把体育教学过程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不论是主体与客体,还是主导与主体、双主体等观点,都没有脱离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主客二元对立模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培养”、“塑造”的客体;教师通过“教”,学生通过“学”而建立关系,但这“只是某种行为的发出者,学生获得的不是精神的拓展,而只是知识的掌握”。[1]教师决定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而学生成为被控制、被操纵、被压抑的对象;教师是知识的“传声筒”,而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器”。
      
      2 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交往理论的内涵
      
      2.1对交往理论的理解
      如果说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主客体之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就难以用主客体的概念来说明,因为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那么,怎样理解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活动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道:“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前一个方面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后一个方面则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于尔根・哈贝马斯指出:“研究交往问题,在哲学层面,必须从相互关系入手……”[2]“只有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算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分主动和被动的,是单向的,所以不能称为相互关系。”[3]叶澜教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使是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已隐含了教育构成中的基本要素(如交往双方、内容、媒体),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则转化为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成了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4]教育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就不可能有教育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形成师生之间的相互性或主体间性。在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手段――目的”的关系或者“主体――客体”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以教材、教具等客体为中介的互相交流、互相对话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由于师生关系是师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师生交往的结果,所以,研究体育教学中的交往,进而上升为对交往理论的研究,是寻找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重视研究体育教学中的交往问题,不仅可以拓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视野,深化对体育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体育教学活动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2交往理论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由
      把交往理论作为体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因为它的一些特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交往的本质特征是主体性。交往理论认为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操作工”――体育教师加工的“物件”,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从而,客体――作为育人媒体的体育课程内容(如运动技术、体育知识等)就不再是体育教育活动的终点,而是教育活动发自主体,再回到主体的一个中介环节,作为主体的人成了真正的目的,而不是任人捏塑的泥土或石膏。“在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主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5]如果离开了交往,学生失去了活动的主体性和个性,成为被制造的机器和训练的动物,教学也就变得死板和沉闷,于是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交往的基本特征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理论强调师生间良性的、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师生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达到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活动还是一种对话和理解活动。师生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相互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双方的精神世界在对话和理解中接受洗礼和启迪,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3 体育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基于对交往理论的理解,结合体育教育的室外开放式教学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换位思考,互相尊重信任,同甘共苦,共同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在实践中,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应该会体验到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与鞭策、鼓舞与感化、指导与建议,形成自信的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4]叶澜.教育概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41页.
      [5]肖川.论教学与交往.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推荐访问:理论基础 师生关系 交往 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