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时间:2019-05-21 03:27: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所说的改善民生,其本质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件事。
      一、 坚持民生优先,必须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率
      近十几年来,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城市化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巨大需求,投资率不断上升,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2010年,我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8.6%的历史最高点,第一次超过47.4%的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则降低到33.8%的历史最低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居民消费率比历史最高水平1981年的52.5%低了18.7个百分点,比美国的72%低了一半多。我们每年辛辛苦苦创造的社会总产品和服务,只有三分之一用于居民消费,其余都用于投资和出口,充分说明了宏观经济效益的低下。2011年的数据可能比2010年进一步恶化,说明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需求结构方面不仅没有前进,反而倒退了。这种失衡的比例关系,一方面使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脱节,另一方面必然带来生产能力过剩,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投资主体是中央政府,投资效益低和消费增长缺乏约束机制,商品短缺就成为必然结果。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投资主体,投资决策分散化,消费增长的约束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生产能力无限扩张与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二战以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依靠经济调节、福利制度和全球市场,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避免了生产过剩的危机。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不给予高度重视,消费需求的增长继续落后于生产能力的增长,出现最终需求不足乃至生产过剩的危机,就难以避免。因此,坚持民生优先,首先应当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率。如果能实施强有力的调控政策,在“十二五”期间把居民消费率提高十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有五亿元左右的商品由现在用于投资和出口,改为用于居民消费,不仅能使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支撑。即使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43%,距离改革以来最高水平的52.5%仍相差近10个百分点,不会产生什么风险,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 坚持民生优先,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提高居民消费率是一项系统工程,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其前提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在初次分配中,要改变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状况,增加劳动报酬。要加快推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政府要定期公布行业平均工资和人工成本,为企业工资协商提供参考依据。在再分配中,要改变政府和企业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的局面,尽快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改革税收制度。实行结构性减税让利政策,即政府对企业减税,企业对职工让利。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和小微型企业的税负,鼓励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尽快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为了增强税收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要研究如何由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过度,以家庭为纳税主体,实行综合性所得税制度。为此,要建立个人收入信息透明制度。实践证明,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分配,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去年11月份,由于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和小微型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就使2000多万个工薪阶层降低税负200多亿元,使900多万个小微型企业税负降低40%,而减少的税收仅9亿元,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和鼓励群众性创业活动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政策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如对小微型企业营业税的起征点由月销售额5000元提高到2万元,这是一个很大的优惠,但按10%的销售利润率计算,每月2万元销售额的纯收入仅为2000元,比个人所得税起征点3500元还要低1500元,这样的税收政策如何体现鼓励创业的精神?建议将小微型企业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提高到月销售额10万元,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征税成本,又有利于放水养鱼,培植财源,对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 坚持民生优先,重点应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当前收入分配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也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矛盾,国家财政政策支持是必要的,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农村人口还有6亿多,去年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1万亿元,可以说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平均到每个农村人口也只有1000多元。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农业现代化,尽快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达到第二、三产业的水平。201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6.7%,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10.1%,就是说,每3.6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仅相当于一个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创造的价值。把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既有利于发挥农业劳动力的巨大潜力,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又有利于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过30多年的努力,农业已经转移出2亿多劳动力。未来20年,如能再转移出两亿人,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有可能接近第二、、三产业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趋于均等化。也只有使种地的收入超过打工的收入,才能把高素质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解决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目前,实现这个目标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出路,许多城市都存在着“招工难”;二是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能力强大,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三是市场对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大量依赖进口;四是社会资金充裕,只要有一个好的吸引投资的机制,农业现代化所需资金不成问题。如果能够把这四个条件结合起来,就能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衡量工业化、城市化的标准,不仅要看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城市人口的比重,更要看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的比重。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接近并赶上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目前全国有2.8亿农业劳动力,耕种着18亿亩耕地,平均每个劳动力仅能种6.4亩。而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种几千亩地,欧洲一个农业劳动力能种几百亩地,中国的农民比美欧的农民更能吃苦耐劳,机械化水平也能赶上发达国家,关键是土地资源少。我们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土地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制度,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垮人为设置在城乡之间的种种壁垒,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   四、坚持民生优先,要把扩大公共服务放在突出地位
      公共服务落后,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的又一个原因。由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广大居民不得不存钱以备子女上学、看病、养老等支出,造成我国居民在收入水平较低情况下储蓄率畸高,严重制约了即期消费。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有了迅速发展,但仍不完善。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快发展养老保障,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争取早日实现全国统筹,以改变目前新老城市养老金盈亏不均问题。要把发展社会保障的重点放在农村。城市交通、生态环境、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供不应求,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环境和生活质量。老百姓好不容易有钱买汽车了,却因为交通拥堵、缺乏停车场所等不得不放弃消费。所以,扩大公共服务应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
      扩大公共服务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在短时期内要缩小个人在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难以做到,但通过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实现公共服务的大体均等,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以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大体均等实现人均公共服务的大体均等。凡是境内的中国公民,都应当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或制定合理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政府使用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把社会资金吸引到基础设施建设上,如BOT(建设--经营--转让)、BT(建设—转让)等,就是成熟的办法。这里的关键,是政府要合理核定企业经营的期限和工程成本,保证企业投资能够按期收回并有合理回报。在目前社会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利用好社会资金具有重要意义。
      改变目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局面,也应充分利用社会资金,鼓励发展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民办医院、民办养老院等,与政府所办的公共服务事业相配合,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通过强化竞争,改进服务理念,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保险事业,运用市场机制构建社会安全网。目前我国每年各项保费收入仅占GDP的3%左右,世界平均水平达到8%,美国等发达国家达到13%以上,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潜力巨大。
      慈善事业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事业,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落后,应当大力倡导。要健全各项政策,鼓励社会捐助,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办好慈善机构,树立社会信誉。
      城乡社区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阵地。积极培养社区工作人才,建立一批高素质、热爱社区工作的队伍。农村是社区建设的薄弱环节。有的地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探索,其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政府对改善民生的重视程度,是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考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财力不同,在公共服务上出现区域性差异是必然的,但在服务的理念上应当是相同的。随着公共财力的增强,特别是中央统筹能力的增强,在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大体均等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原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推荐访问:目的 民生 经济发展 改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