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新课程下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式与保障策略|校本教研的策略与方法

    时间:2019-01-17 03:3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校本教研是为了提升本校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师的素质,以本校的研究力量为主体的教育研究活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研究方式主要有教学反思、教学叙事、问题研究、合作研究等四种方式。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需强化校长的课程领导、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向上的评价导向和研究型的学校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校本教研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环境。
      关键词:校本教研;新课程;教师;研究
      
      校本教研是在课程变革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旨在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以本校自身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为了提升本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素质,以本校的研究力量为主进行的教育研究活动。面对课程改革,教师需要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情景、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转换,更需要对教学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在学校中通过形成一项研究课题,组织相关的学科课题组,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调动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相互启发,并及时把教研成果转化为本校教育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因此,校本教研具有现实的、深刻的意义与发展潜力。
      
      一、校本教研中教师的研究方式
      
      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新回忆与思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历程,也是超越其自身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反思,而且还要主动反思、善于反思。教师反思如果按照对象来分,应该包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按照实践的时序性来分,包括:行动前反思――教学设计,行动中反思――教学过程的监控,行动后反思――教学回顾。教师要建立稳定的反思的意识和形成反思的能力,就应有意识地提升对问题的敏感性,只有在有意识的观察中,才能逐步提升对问题的洞察能力、类化能力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反思是提升教育实践品质的基础,是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前提。
      
      2.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即教师讲述自己在教学中的故事,包括教学案例、教学感受、教学思考等。我们也可以把教学叙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叙事中教师可以用最平实的话语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这里没有骨干教师的话语霸权,没有专家的居高临下,有的只是教师间的平等诉说与思维的碰撞。这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探讨观点的过程、提出质疑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经验的过程,它是教师全部教学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应该强调的是,开展校本教研不仅关注研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重视整个研究过程。教师的研究成果不能以写出“多少篇论文”来衡量,而要关注教师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并倡导教师用一种自然的话语表达出来,而不仅仅是用论文来承载,这种表现方式更具有再现性、感悟性。
      
      3.问题研究
      做研究始于“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进行研究。笔者认为,问题的产生不应是“自上而下”的。既然是“以校为本”,那么问题就应该产生于学校、发现于学校、解决于学校,是实实在在的“自下而上”。教师是学校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学校是教师赖以依托的场所,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课堂是教师最熟悉的“实验室”,在这里教师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教学问题和其他的问题,也在不断地解决着这些问题。但并不是说教师每天遇到和解决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这样教师的工作就会仅仅停留在“研究问题”上,而无暇顾及其他工作,这就需要教师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分辨出哪些是有价值、值得研究的问题,应选择有针对性的、确实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又难以迎刃而解的问题。于是,教师就应在反思中探索问题、在合作研究中发现问题、在评价中寻找问题,再将问题进行归类,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深入研究,这时的问题也就转化为课题。
      
      4.合作研究
      尽管校本教研以本校的教师为研究骨干,尽可能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师个体的教研。互助合作、专业切磋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所在。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借助团体的力量、协作的意识,使教师彼此交流经验,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信息的交流、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对外部的认识,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因此必须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建立合作文化,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的平等对话、讨论、交流来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自由的校本教研氛围,进而点燃教师的研究激情,促进教师在积极互动中自主建构实践性知识,使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共同成长。
      
      二、校本教研的保障策略
      
      1.校长的课程领导
      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最根本的保障就是校长负责。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学校的第一责任人,他(她)不仅是学校的管理者,还要成为课程的领导者。校长应成为校内的课程专家,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了解新课程变革的走向,精通至少一门学科,以便在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及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中说话更有力度,行动更有感召力;用自己的“专业权威”代替“行政权威”,用校长的人格魅力来争得教师的信服,成为独特的专家型领导,成为校本教研的真正构建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校长还要掌握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点与发展专长,懂得教师的心理,了解教师的需要,把握学科动态,坚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基本理念,明确建立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所在,最终构建学校的课程文化和研究文化。
      
      2.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专业引领应通过:(1)充分发挥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校本教研中的示范、指导作用;(2)请学科专业人员、有经验的教研员、课程改革的先进典型采用报告、理论辅导、教学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术传播和经验介绍,给教师一种整体的方向感和借鉴的模式,引领学校的课程实施;(3)教师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系统自学也是一种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教师通过理论的学习,来丰富自身的专业素质,构建学科体系,并把这种理论转化为指导现实教学的生产力,最终实现自我引领。
      
      3.向上的评价导向
      校本教研实施得是否顺利及成效如何,要有推动、激励导向的机制――评价。适宜的评价体系是实施校本教研的催化剂和强大的推动力,对整个学校的教研活动都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是,既然是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是具体的实施者,他们对校本教研理解得最深刻,对存在的问题最敏锐,那么最了解实际情况的应该是教师,最有发言权的也应该是教师。因此这种评价的主体就必须打破已然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而应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并结合教研员和学科专家的意见进行评价。其次,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阶段,以及各自的情况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如果说评价是维系校本教研的直接手段,那么构筑研究型的学校文化则是使校本研究真正融入教师职业生活的根本方式。在研究型的学校文化中,研究是教学与管理的基础,研究是校长以及每一位教师的生活习惯,研究是成员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在研究中,有职业的成就感、有合作、有默契、有激励,能够体验到教育职业的幸福,能够体验到团队中共同奋斗的幸福。在这样的学校文化中,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也就无须被管理者硬性地检查、督促,也不必要用论文之类的硬性指标衡量教师的勤奋程度,或以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判断教师的职业能力。在研究型的学校文化中,自然会崇尚敬德修业的职业态度,鼓励符合素质教育观念的教育行为,倡导探索、创新,欢迎指点、评价,因为所有的成员都在关注自身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真正提升。
      
      (责任编辑:孙喜田)

    推荐访问:校本 教研 新课程 策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