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

    时间:2018-12-27 03:33: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非常重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达到拓展视野、积累知识、获得教益的目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就能使语文课堂变得真实而又鲜活灵动,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兴趣是阅读的先导。学生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累健康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伴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教学要走出目前费时低效的境况,语文教师就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习惯”上做文章,教会学生读书,使其终身受益。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既重视生存又重视发展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而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于培养,在于激活。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欣赏课文的“风景点”,进而产生不断阅读的欲望,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和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上,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激趣导课,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如在教学《祝福》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满活力,可祥林嫂为什么没有呢?由此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周庄水韵》可这样导入:周庄是江南水乡的一个旅游圣地,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到这里观光游览。在这里,人们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游览了江南上下几百年的胜景;在这里,人们惊喜、赞叹、留连忘返。大家愿意随老师一些去游览美丽的周庄吗?简短的几句描述,一句激情的设问,立即把学生“想读”的欲望调动起来。
      2.营造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能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深入中不断提升。课堂的气氛直接影响着作品感情的传送,进而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如在讲解《绿》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曾让自己心动的形象及其颜色,体会“感触点”,课堂上“赤橙黄绿青蓝紫”诸种色彩定能轮番上场;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绿》时插播有关“梅雨潭”等地的风景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目前,因学生的阅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如帮助他们选择教育性、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与一些历史文化的书籍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指导形式多样的阅读。
      多样性的阅读形式,如泛读(初读)、细读(精读)和复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充分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泛读是阅读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这是阅读的起点,它包括阅读课文提示和注释等内容;细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学生全文精读,对重点的、难理解的部分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圈重点、划杠;复读是在细读基础上的深化,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品味中逐步提高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二、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形成了,一辈子吃亏。《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一书中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1.养成“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
      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除课堂阅读教学外,学生还必须坚持“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虽然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很大,但仍要求学生挤出时间进行阅读。可利用午休、起床、睡前时间争分夺秒读,自觉地在课前、课后时间见缝插针读。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己所用。
      3.有序阅读的习惯。
      学习一篇课文,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教师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驿路梨花》时,首先应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写了什么,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还刻画了哪些人?(2)课题为何取名“驿路梨花”?(3)故事情节怎样?(4)找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或段落,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有问题就查工具书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掌握一定的查找方法,无论是在时文拓展还是古文拓展阅读中,都能得心应手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找到终身学习的途径。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其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5.积极发问的习惯。
      发问作为课堂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闲情记趣》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先后提出:(1)沈复为什么要写些小事?(2)为何作者要“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3)作者得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4)作者在观察二虫争斗时为何会被癞蛤蟆吓倒?……这样,学生一方面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另一方面即使平常不愿提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6.捕捉信息的习惯。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学生如能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然而,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语言信息。例如,捕捉开篇中的语言信息,捕捉反复出现的语言信息,捕捉前后呼应的语言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前、课文中和课文后的语言信息,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
      7.善于想象的习惯。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学生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想象时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从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当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而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总之,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去激发、去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潜心于阅读、陶醉于阅读,也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清雅俊逸的品格,成就丰盈快乐的人生。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语文 兴趣 习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