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个体性德育问题分析_2018最新思想政治表现

    时间:2019-05-19 03:32: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从对个体性和个体性德育的认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个体性德育的不足之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个体性德育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三个方面探究了论题。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 个体性 德育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道德教育的联系极为密切,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应当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个体性以及个体性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关联,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 对个体性和个体性德育的认识
      个体又被称作“本体”,是指人类在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人类作为社会各项活动的实践者,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思想,通过思想的指导人自觉而能动的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生活,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这三种意识,使人类拒绝做环境的附庸,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其中的创新意识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对目前状况的一种超越,追求更理想的生活境界。
      德育是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符合社会要求的一个过程,是社会以及社会群体依据人的思想和道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个体性德育则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其中,个体德育的内容、形式以及能力是说那个衡量的维度标准。内容指的是道德操守准则、行为规范以及价值体系;形式主要指对德育的认识程度和情感理念;能力则指与道德相关的判断力、决策能力以及行为做法。在现实的意义上,我们所倡导的个体性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侧重的方面是受教育者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能力。个体性德育不仅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个体自我优化的一种形式。个体性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修养的人,而不是道德的说教者。这要求当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在参照原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自觉做出道德判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个体性德育的不足之处
      目前,高校开始注重大学生的个体性德育培养,但是个体性德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强认识:
      (一) 德育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个体性德育偏重于理论教育,形式单一,阻碍了学生的道德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当前,一些教师强调个人为了保全集体利益而具备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而将个体的需要置之度外,使学生不容易接受;有些教师在讲课时,涉及多方面的道德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不能充分结合;另外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的德育重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上,内容宏大宽泛,理论性强,而对个体性德育的培养帮助不大。
      (二)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主要以教材内容的传授为主,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授课。在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听讲,这样的状态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就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应付政治课的不良现象;课堂上,老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与心理需求。总体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认识到个体性德育的教学实际上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除了理论知识外,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做到理论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个体性德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群体的不同个性和实际差异,因此针对性教学不强,没有将大学生培养个体性德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利益与集体利益不和谐。
      三、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个体性德育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存在的不足之处,高校老师及相关人员应该寻求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个体性德育的有效发展。大学生个体性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建立健全的人格,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个体性德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个体需求充分考虑在内,满足这些需求才能使学生拥有自我培养道德素质的动力,从而积极参加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个体性德育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将人本意识融入教育理念之中。
      高校在进行个体性德育时,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具体需求,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爱护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接受道德教育;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应该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而忽视个体化德育的有效性;在德育的培养中,不能过于强调为集体利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而是先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弘扬一种高尚的道德观。这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个体性德育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三) 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上改变灌输式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或者情境教学法,将具体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发生的事件建立有机的关联,提高个体性德育的有效性。空讲理论是徒劳的,只有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时,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创设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增加体验,能够使德育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融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四、总结
      随着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理念的更新也逐步加快,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要与新的教育理念相适应;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必须的基础课程,而教学中的个体性德育更是这门课程的重点所在,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个体性德育是不可或缺的,个体性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人本的意识,便于学生接受,从而提高得到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友锋.高校德育缺乏实效性原因及对策分析[J]. 学理论,2009(31)
      [2]石云龙.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 中国地质教育,2009(03)
      [3]何文秋.寓德育于社会生活之中——实践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探索[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7)

    推荐访问:体性 政治理论 德育 课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