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关于进一步提高校对工作质量的思考】 提高酒店服务质量的思考

    时间:2019-01-05 03:23: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引言   重视书刊的校对工作,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关于“校雠”的记载,虽然与现代校对意义有所不同,但在“消灭谬误”、“求其完整”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校对工作是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从而保证图书的传播和积累价值,处在编辑后、印制前的关键环节,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因而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革命导师非常重视校对工作,马克思亲自参加校对《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恩格斯更是参加所有文稿的校对工作,他认为,看校样“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每一印张都要校对三次”。中国新文学的旗手鲁迅先生,无论是自己写作,还是帮刊物编稿,都非常重视校对工作。“必须是精粹的本子,这才可以救读者们的知识的饥荒”,“精粹的本子”即是指文字、标点经过精心校对,没有错误的原书。《呐喊》一书,鲁迅亲自校对了五遍。经典作家和文化旗手这种高度重视校对工作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二、必须持之以恒地重视校对工作、严把质量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校对工作的外部环境变化很大,校对工作也面临了新的挑战。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省去了编校人员大量繁琐的工作,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使用某种文字输入法,打错字或者在备选中选错了的事情屡见不鲜。1997年某日的《杂文报》上出现了一个别字,闹了一个罕见的笑话。当日报纸的“本期美编”错为“本期美骗”,一不小心,编辑变成了“骗子”,玩笑开到自己头上。某期《足球周刊》的一篇文章配图把中国著名球星孙继海先生的大名写成了“笋鸡海”,令读者捧腹大笑。
      当前由于市场的竞争激烈,图书的时效性增强,并多是集中发排,因此校对人员面对的原稿不再是严格“三审”的齐清定的原稿,编校之间的工作矛盾不能有效得到解决。由于社会热点、书市、图书订货会等原因,编辑发稿疏密不定,校对工作不再均匀有序,经常要突击完成数量集中的校对任务,校对人员的精力和眼力不堪重负。种种因素造成了当前书报杂志上的错别字有增无减,而且时下一些书报杂志,出现了个别错别字,认为没有引起恶劣影响,连勘误启事都省略了。校对者思想认识上也出现了偏差,校对意识、质量意识淡薄。
      由于校对工作的失误,政治性、科学性的错误仍然有发生,2004年7月23日的《宁波日报》发生了两处错误,其一是《毛翼东同志逝世》一文第二段“1939年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为“1939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其二是《市人大常委会举行重要情况通报会》一文第一段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名字写错。两则错误于次日更正,并向毛翼东同志亲属致歉。江苏姜堰一位养鸡户按照某出版社出版的《家庭饲养技术丛书》所教的方法给得病的小鸡治病,服药的第二天便有500只小鸡死亡。原来正确的剂量应是0.025克,该书遗漏了一个“0”,给该养鸡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可见,科学数据容不得半点错误。
      一些受众较少的出版物,如大学校报或研究生报纸也同样应该重视提高校对质量。如长春某大学研究生报的“新生指南”中,表述学人书店总店的地址为“位于人民大街和惠民路交汇处”,按照这个地址找书店让新生饶了一大圈,真实地址为“人民大街与桂林路的交汇处”,校对人员不仅没有做实地考察,而且没有求助其他工具检验。可见,无论刊物是大是小,受众是多是少,校对工作都一样重要。
      我们要意识到出版业繁荣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体现在质量上。各出版社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校对工作的重大意义,校对工作是保证出版物文字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出版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繁荣发展的基础,也是出版管理的重要手段。无论何时,必须高度重视较对工作质量,严把质量关。
      三、新时期提高校对工作质量的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对自己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对工作如履薄冰。校对人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对文字和政治的敏感、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而且要努力掌握新技术、新科技。高新技术正在推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出版发展,这给编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全国出版校对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跟上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适应数字化出版提出的新要求,坚守图书质量的最后防线,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
      (一)人机校对结合,优势互补。
      计算机的应用存在局限性,虽然容量大,速度快,但不能“校是非”,因此“校是非”成为现代化校对的主要功能。校对软件查检常见错别字及成语、专名中的错别字辨识率高,速度快,是校对的得力工具。但是,计算机校对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处理可以形式化的问题,而文字的形式符号是一个十分有限的形式系统,自然语言更不可能彻底形式化,所以校对软件查错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校对。正确的做法是人校与机校结合。人机结合校对需要找到优势互补的最佳结合模式。鉴于计算机校对误报率高、错漏多的一校样宜由人工校对,二校再用机校,机校后不改版,由人接着三校。三校的任务是:先对机校报错及改错建议逐一判断,然后通读检查一遍,发现并改正机器漏校。三校后再改版。这种“二三连校”模式,有利于人机优势互补、缩短校对周期。也可以在编辑加工之前,先实行机校,将机校的报错与改错建议作为加工时的参考;三校之后再用机校,清扫残留差错;然后,由人工通读检查。这种“清源净后”的人机结合模式,也可收到人机优势互补的效果。
      (二)建立学科全面的专家队伍,发挥社会校对力量。
      校对人员要接触各类书稿,所属领域非常庞杂。为了解答广大编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为了质量争议仲裁能够提供依据,广泛吸收资深校对专家以外的语言文字、科技等专业方面的专家,建立学科全面的专家队伍,为提高校对工作质量提供咨询,从而把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且扩大服务对象,不能仅仅局限在出版界,而应扩大到面向传媒领域。发挥社会校对力量,对其业务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其质量检测进行规范化指导,让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校对公司真正发挥提高图书质量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发挥校对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行人本化管理。
      校对人员长年累月埋头伏案,枯燥单调、默默无闻地在“字海”里找“针”(错别字)。每天面对同样的工作,对着一篇稿子一遍一遍地反复核对。一位从事校对工作6年的员工说:“一天8个小时坐下来,往往头晕眼花,最后都觉得要吐。”“不过做这一行也挺有成就感,每本书就像自己的孩子,把错挑没了,就可以光光鲜鲜地出阁了!”校对人员是图书、杂志的第一个读者,他既是在工作,又能在工作中汲取养料,充实自己。所以在平凡的工作中也有其乐趣,通过长期的校对实践,校对人员的文化科学知识也会随之提高。如某出版社出的一套关于天一阁的书,范家每一个有影响人物的生卒年、字号、官衔等,校对都要从别的资料上找来核实,速度很慢,一天看不到2万字,等到最后审读通过的时候,校对们差不多成了研究天一阁的半个“专家”了。这些成就感、充实感是其他工作不容易体会到的,这些会满足校对人员的马斯洛需要中最高的需要――人生价值的实现。
      所以出版行业的经营管理者要重视校对工作,善待校对工作者,关心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具体措施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校对人员的积极性,使校对人员不单单是“对原稿负责”,充分发挥校对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校对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为提高校对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条件时可分期、分批送校对人员去有关学校进修,在理论上充实他们的头脑,使之成为出版战线上名副其实的“哨兵”。定期举办技能比赛,如两年一次的韬奋杯全国青年编校技能大赛就是各省市学习的榜样。定期举办培训班,如第一期全国出版社校对人员业务培训班与2009年在京成功举办。培养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相对稳定的校对队伍,为校对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德华.提高期刊电子文稿校对质量的措施[J].编辑之友,2009,(05).
      [2]本报编辑.第一期全国出版社校对人员业务培训班在京举办[J].中国编辑,2009,(03).
      [3]王永宁.校对人员要当好观察“第一读者”[J].传媒观察,2008,(04).

    推荐访问:校对 进一步提高 思考 质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