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中良好心理契约的作用与构建 中小学生培训加盟排行

    时间:2018-12-26 03:38: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心理契约理论对于理解组织行为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心理契约的含义、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良好的心理契约对于中小学教师管理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良好心理契约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 心理契约 中小学教师 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农村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笔者从专业出发,对于农村中小学的管理工作也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管理工作缺乏弹性。很多中小学以刚性管理为主,管理者把整齐划一作为管理的最高境界,事事追求统一。有的学校更是实行所谓“科学的量化管理”,不能量化的也硬性量化,在考核评价上以量的绝对数为准,以数量定等级,评优劣。繁琐的量化打分捆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第二,教师激励手段机械单一。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有的管理者认为“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把经济手段作为唯一的激励办法,时时、事事与经济挂钩。也有一些高校受“考试文化”的影响,以考带管。第三,对教师精神需求的关注不够。当代教师越来越有“主见”和“个性”,“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日益增加,教师的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成为学校管理中不可控制的因素。因此,刚性的制度管理只能解决“可或不可”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更好”的问题,这种管理的最大缺点是表面上看很科学、很完善,无可挑剔,但实际上根本发挥不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行动和思维受一系列条条框框制度的约束,难有创新的举措,更谈不上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管理者忽视了上下级之间的管理沟通,低估了心理因素对教师行为的重要影响。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众多复杂的原因,比如经济的、历史的和文化上的原因,管理者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心理契约理论对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心理契约的内涵与特点
      
      1.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行为学家阿吉里斯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阿吉里斯认为,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不仅存在着形成文字的正式契约,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的相互期望,这些相互期望同样是决定组织成员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他把这种相互期望命名为“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被称为“隐含交易”,它表述了这样一个意思,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个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通过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概括而言,心理契约就是组织和个人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
      2.心理契约的特点
      首先,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心理契约的内容是员工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由于个体对于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因此,个体的心理契约可能与雇佣契约的内容不一致,也可能与其他人或第三方(如组织代理人)的理解和解释不一致。
      其次,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正式的书面契约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一旦签定,在一定的时间里是不会经常改变的。心理契约则不同,它处于一种不断变更与修订的状态。任何有关组织工作方式的变更,不论是物理性的还是社会性的,都会对心理契约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
      3.心理契约理论适用范围的拓展
      心理契约理论使人们对组织成员行为的理解增加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且具有不可替代的解释力。因此,这一理论在提出以后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热点。但到目前为止,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领域,其概念界定也往往只以雇佣关系为背景,让人们往往会误解心理契约理论只在这一领域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目前国内已有学者指出,心理契约并不仅仅存在于雇佣关系之中,它应该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存在空间。笔者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试图利用这一理论来观照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管理问题,并认为这一理论对于和谐的教师集体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良好心理契约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1.良好心理契约可以提高管理效能
      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能使教师队伍在动态的条件下不断保持与管理层的良好关系,充分把自己视为学校的主人,将个体的发展整合到整个集体的发展之中。与此同时,管理层也把教师的需要视为主要工作,从满足教师的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进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氛围,以达到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能。
      2.良好心理契约可以加深教师之间的了解
      研究者认为,心理契约不仅存在于管理者和组织成员之间,还存在于成员与成员之间。良好心理契约不仅可以避免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沟通的缺失,而且可以加深广大教师彼此之间的了解,而这对于一个和谐的集体是非常重要的。
      3.良好心理契约可以提高学校的凝聚力
      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成就自我与学校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过程也正是教师个体充分发展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增强内聚力与管理创新的过程。
      4.良好心理契约是对刚性管理的补充和完善
      由于教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刚性管理经常使用的“文件契约”很难涵盖管理中诸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它只能用设立弹性条款的方法来克服契约中的不周延性。建立在良好心理契约基础上的集体文化,可以凭借其高度的凝聚力以及诚实守信的特质来弥补“文件契约”在实施过程中的欠缺。
      
      四、良好心理契约的建构策略
      
      1.加强沟通与合作
      沟通与合作往往是解决很多冲突的有效手段。同时,积极有效的沟通合作,既可以使广大教师理解管理层对教师的要求与期望,在行为上做出相应改变,也可以使管理层更好地了解广大教师合理的需要与期望,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满足。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其一,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既能缓减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促进教师之间理念与价值观的融合,形成和谐的团体关系,也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尊重与关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与教师之间形成默契。其二,管理制度尽量透明化。透明的管理制度是减少教师对学校管理方式的理解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不满意感、不安全感的有效方式。其三,管理方式应公平、公正。只有当教师感受到管理者(如校长)在管理中公平、公正,才会做出积极行为,保持高度的热情,与学校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
      2.保持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期望相容
      期望相容是指心理契约双方期望的相互认可与接纳。期望相容是形成心理契约的必要条件。教师管理中的期望相容包括各种教学和管理的目标、内容及价值观等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直接影响广大教师的态度和投入取向。现实中农村中小学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期望相容并不理想。为了保证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有高水平的期望相容,管理者应经常要向教师表明学校的立场和价值观,并力求使广大教师领悟自身的角色责任与义务。在制定学校管理的各种常规时,更要让普通教师广泛参与,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教师的参与,加强教师对各种常规的理解和接纳。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构建心理契约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智能的过程,也是构建组织成员“生命共同体”的过程,是组织内聚力的根基。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教师管理过程中,在建立心理契约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教师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需求,而心理契约也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调整,以更好地强化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和忠诚,使教师不断地认同学校的价值观和文化;要以学校的目标和教师的需要、目标、兴趣、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期望为中心,采取成就激励、能力激励、环境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激发广大教师的潜能。
      4.引导教师的心理预期
      教师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引导教师心理轨迹的变化。首先,教师从进入一所学校开始,就与学校之间形成了初始的心理契约。这时管理者应注意给教师传递适当、合理的信息,了解教师当前的真实期望,并将学校能提供些什么的信息传递给教师,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契约奠定基础。其次,当教师进入自己的角色时,管理者应深入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可能面临的困境,听取他们意见,解决教师与学校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和管理,适时减轻教师过重的各种压力。最后,管理者要及时地将发展变化的信息传递给教师,尽可能地解答教师的各种疑问,缓解教师因变化引起的紧张、焦虑,保持与教师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
      5.注重权变
      心理契约的内容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研究表明,心理契约在建立的起始阶段最容易被破坏。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不仅要适时地调整心理契约的内容,更要认真、及时、高质量地履行心理契约,以免教师形成某种不良的心理定势和偏见。平时,管理者处于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时选择的心理契约内容应有所不同,对于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教师选择的心理契约也应有所不同。总之,良好的心理契约需要注重权变策略。
      6.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人的行为是由其观念决定的,如果教师在心理上、在思想上不能与学校管理层保持一致,学校管理目标必将无从实现。文化是无形的管理工具,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能时时刻刻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可以在校园里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氛围和精神,为全体教师营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温从朗.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现状与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4,(4).
      [3]毕功兵,贺俊.心理契约与企业凝聚力[J].江准论坛,2006,(1).
      [4]王徽,杨琳.心理契约本质内涵及其外延拓展[J].兰州学刊,2007,(4).
      [5]冯炳英.心理契约的特点作用及构建[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
      [6]梁超雄,陈汝军.心理契约对高校教师的激励价值作用[J].发展,2007,(5).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存与发展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现状与发展需求研究”课题(编号:OSJA880018)

    推荐访问:契约 中小学教师 构建 作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