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主题教育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系列新论述研究

    时间:2023-06-24 19:5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周洪宇 李宇阳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任务、新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法论,为到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系列新论述,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教育实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提出的内在逻辑

    从历史逻辑看,科教兴国战略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被明确提出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进入新时代后得以更加完善。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此后,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决策部署,不断丰富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与实施要义。党的十五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重大战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专章部署,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从理论逻辑看,这一新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思想,论述了教育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2]马克思重视发展教育、提升科技、培养人才,着眼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这里的社会生产就包含着科技元素;
    马克思重视科技,着眼于财富,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认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4]

    从实践逻辑看,这一新观点在实践的土壤中不断成长,并在实践沃野中得以应用、检验和升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已经证明,教育、科技、人才在人民生活持续向好、国家经济持续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012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 年。在2021 年,这一数值达10.9 年,比10 年前增加1.0 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4.9%,比2012 年提高10.3 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 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5]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核心要义

    其一,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要处理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系统性、全局性设计,一体化部署教育、科技与人才,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筹在科教兴国战略任务下,统筹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心任务和重要任务下。教育、科技与人才是促进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力,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定能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其二,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要与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协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联系起来加以论述、部署,重视三者间的有机联系。这三大战略相互支撑、同频共振,共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任何一方存在短板,都将会影响到其他两个维度的推进。[6]

    其三,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强调教育要为人民的精神富有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曾指出:“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7]“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8],要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部署,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旨归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多维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9]的重大论断。

    1.新论断的提出背景

    2013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就曾表示,“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10]由此可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想法在党的二十大之前就已产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并逐渐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
    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为国家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
    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为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战略意蕴

    教育是民生之首,更是强国之要、国家发展战略。首先,单纯从论述所在的位置来看,教育的相关论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出现在第八部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在第七部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在第八部分,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被提至报告全文的第五部分。教育的位置提前,重要性愈发凸显。其次,从教育所在的论述部分来看,在此前的党代会报告中,如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科技的重要论述往往出现在经济建设部分,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往往出现在民生建设部分。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并单独成章,将教育摆在各项战略任务的第二顺位、强国目标体系的首要位置。而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中系首次,将教育置于各项战略任务的第二顺位亦是首次。这一部署和变化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重视达到了新高度,折射出教育在完成新时代新征程首要任务和中心任务过程中的地位达到了新高度。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共同构成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成就与伟大变革证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教育在三者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科技进步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赖教育。而三者充分释放潜能的关键在于创新,即通过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涌现可以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统筹推进,既强调了三者各自的重要作用,又兼顾了三者间的有机联系,通过三者的整体联动、协同配合,共同汇聚发展的强劲动力。

    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划时代意义

    其一,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而且以教育来领衔,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教育事关全局、影响全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

    其二,规律性认识更加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对强国崛起规律、历史发展规律、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规律及未来世界发展大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把握。

    其三,战略性考量更加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将教育单列出来进行专章部署,既彰显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彰显出教育、科技和人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和全局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新论述,进一步彰显了教育是影响国家未来的事业。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1]。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格局中,教育最为根本,发挥着支撑性、引领性作用。无论是建设科技强国还是建设人才强国,都依赖于教育事业的支撑,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12],亟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3]必须强化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驱动作用,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东升西降”“中升美降”是大变局中重要的内容和特征。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政治领导力正逐渐下降,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正在衰落;
    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发展中心正由西方向东方转移。大变局下,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恰是应对风险的关键一步。由此可见,统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意义非凡。

    2.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4]。人才自主培养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关系到打破美国对高级人才培养的封锁,关系到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因此亟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必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15]要聚焦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全面提高基础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在尊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尽早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并为其提供脱颖而出和顺利成长的通道。[16]

    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17]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还要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际人才交流,扩大国际人才开放合作,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结合国家所需,广博揽用各类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仅要引进优秀人才,还要让国内优秀人才走出去,鼓励优秀人才跨国交流,支援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3.“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教育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8]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国家垄断了“现代化”的定义权和阐释权,而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9],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伴相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探索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从“筚路蓝缕”到“探索新路”到“走向大国”再到“迈向强国”的奇迹发展之路[20],并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21]。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基础与核心保障。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22]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中国特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鲜亮底色。中国教育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一样,不能脱离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走向世界。”[23]社会主义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因素,[24]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此外,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25],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6]。

    全民共建共享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国家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7]人民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享受者[28],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创新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29]所以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30]要聚焦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发教育活力,释放教育的强大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内核。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根源于正确方向,立足于历史传统文化。[31]党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3]中国教育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教育思想,并使之不断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3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发展的新任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35]并指出到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

    1.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性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我国教育发展迈上新征程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在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在世界也位于中上行列。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从外延式发展走向了内涵式发展,从有质量发展走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总抓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内容与可靠保障,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突破点和总抓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指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需要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体系更加完备、更加丰富多样、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具体而言,高质量教育体系涵盖了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专业优质的教师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优质高效的保障体系等。[36]从本质来看,高质量教育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势必会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两个维度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快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为今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37],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则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再次强调要“发展素质教育”。[38]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39]。大力发展极具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真正形成“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树立更加科学健全的教育评价导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4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聚焦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持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落实,同步推进校内提质与校外治理。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经费保障。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3.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为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重点内容,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

    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有质量和高质量地普及学前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加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
    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元发展;
    以融合教育为抓手,推动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不断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推进基础学科专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分类管理改革,推动民办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41]。

    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新路径。“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4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依法治教水平,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制(修)订学前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终身学习促进法等法律。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实施更加严格的教材编写制度和教材审核制度,坚决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5.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43],这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持续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44]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切实推进落实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训计划,深入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治理和教师资源数字化建设。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强化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优师计划”,深入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持续推进尊师惠师举措,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6.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

    “推进教育数字化”系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45]。

    推进教育数字化,要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和能力,促进师生适应数字化发展变革。统筹区域发展、优化数字生态,系统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数字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打造数字教育中国方案,增强我国数字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体系,探索数据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46]这“六个必须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为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方法论。

    1.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关键所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7]置于段落句首,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与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始终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从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立场出发发展教育事业,最终让全体人民享受教育改革成果。

    2.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48]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3.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49],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50],“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51]。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必须扎根中国历史丰厚沃土,一方面传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中国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走好自主创新之路,推进教育知识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法创新。

    4.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要增强问题意识,尽早发现教育问题,仔细研究教育问题,并且要正确解决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52],“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53]。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教育问题,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攻方向,不断解决教育领域遇到的新问题、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5.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54]。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注重整体性谋划,统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大局。要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的发展规律,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

    6.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中华文化蕴含着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兼济天下、世界大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55]。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教育事业,不仅要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更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教育发展成果,为全人类贡献教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系列新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理论的创新价值,又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系列新论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创造性、实践性,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科教兴国二十大强国二十大颂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广东教育(2022年11期)2022-11-29喜迎党的二十大金沙江文艺(2022年11期)2022-11-28喜迎二十大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喜迎二十大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8期)2022-01-01强国有我音乐教育与创作(2019年7期)2019-05-19秦晋争霸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5期)2018-10-10

    推荐访问:论述 二十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