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时间:2021-07-08 04:02: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西方国家从19世纪起,就将文化生产纳入国民生产体系,确定为生产性的产业工业部类之一。其文化产业理论重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接受)两大类型,可用“文化工业”理论来概括。中国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趋势是:对经济和文化理论的整合;多学科交叉运用于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加重对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性部类、知识性部类的研究;注重对各产业门类的具体分析研究;注重理论对现实的实际运用;注重前瞻性研究。
      〔关键词〕 文化工业;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4-0189-04
      〔作者简介〕王骏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一)
      
      西方国家从19世纪起,就将文化生产纳入国民生产体系,确定为生产性的产业工业部类之一。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大规模、全方位的发展更以迅猛势头领先世界潮流。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今日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产业实践、文化产品营销实践和理论研究、艺术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艺术法规、学科分类和教学、学术研究与企业的横向联合,以及研究专著、教材、专业化期刊的出版和发行等领域,都占据绝对优势。正因为西方文化产业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其产业定位,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经济一体同构关系,其理论研究多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国家文化政策角度进行,各种分类(电影、音乐、艺术等)的生产和销售理论研究十分发达。但这些研究理论均属于微观的、技术层面的操作理论,用“文化工业”理论来概括最恰当。
      国外严格意义的文化产业理论著述极少,更多的是涉及文化产业的大文化研究和分类研究。具有启示意义的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以及罗贝尔•埃斯卡皮等人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德国经济学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出版于1841年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是一部在经济学说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书中,李斯特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力理论”。他的生产力概念中,既包括“物质资本”形成的生产力,也包括“精神资本”所创造的生产力,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他认为,不仅体力劳动是生产力,而且脑力劳动、管理、组织都应包括在生产力之内。他还特别强调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的生产性,认为“国内自由、智力、技术与科学、国际与国内贸易、航海业与运输的改进、文化和政治力量——所有这些,工厂和工业品是它们的前因,也是它们的后果”,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工业的主要手段。此外,他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可缺少的,阶级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实现都与国家干预密切相关。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在西方影响深远,对马克思也有影响,特别是对马恩“艺术生产”理论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而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明确文化产业的生产属性、提倡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保护和发展民族先进文化,也有现实启发意义。
      20世纪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循卢卡契的“阶级意识”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结构和文化现象作了极其深入的批判性研究,对当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被广为引用,并被当作文化产业理论的直接缘起。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对复制艺术即“文化工业”在艺术史上的革命功能和某些特征作了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具有领先地位。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批判理论》、《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文化产业的再思》等论著中,则发展了一种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就文化工业的商品原则、标准化生产模式、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批判。目前国内对“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较多,但要么是从大众文化批判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要么就直接将之视为文化产业理论进行阐发。严格地说,他们的理论是一种对“文化工业”展开批判的文化批判理论,而本身并不是文化产业理论。
      当代大众文化研究尤其是英国伯明翰学派中的某些成果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雷蒙•威廉斯、斯图尔特•豪尔、约翰•费斯克等人对“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产品”消费等的重新解释,以及对大众文本的“生产性”特征的研究,极其深刻而细致,可作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
      当前较新的对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和通俗文化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和评述的专著是英国学者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所著《通俗文化理论导论》。该书分别评述了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与文化工业,结构主义、符号学与通俗文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意识形态,女性主义与通俗文化,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化,对当代西方社会有关通俗文化的主要理论、代表性理论家和重要文化现象作了批判性评介,并附有详细的注释和参考文献,是了解当代西方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及其理论的重要参考著作。
      此外,国外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的著作较多,大致可归纳为文化生产理论和文化消费(接受)理论两大类型,其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
      1958年出版的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和1981年出版的德国学者阿尔方斯•西尔伯曼的《文学社会学引论》两书,从社会学角度着重研究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点。
      美国学者戴安娜•克兰1992年出版的《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一书,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入手,考察分析了二战后媒体和其它类型的录制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批量化的艺术品生产、大众传媒对都市文化的塑造、都市语境扶植或约束都市艺术文化的运行机制,论析了电视对传统政治权威、父母权威的瓦解及对文艺消费状况的影响、后工业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与他们的文化消费模式的密切联系等现象,对特定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社会影响、社会效果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评析,但仅局限于大众传媒研究,而缺乏对文化产业的宏观理论考察。
      加拿大弗朗索瓦•科尔伯特等著的《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是一本具有教材性质的专著,不少内容是我国读者所首次接触到的,系统而简明地概括了营销学诞生、演化的历史,以及营销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现代营销学理论的基础性概念,讨论了这些概念在传统营销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尤其着重讨论了营销理念如何在具体的文化、艺术领域发挥作用,体现了艺术品营销领域以及艺术品消费行为方面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该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从事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和文化产品营销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及实例指导,是掌握文化产业领域营销知识的有益读本。
      美国学者理查德•E.凯夫斯著《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借助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合同理论分析了艺术经营公司选拔艺术人才和包装、推广艺术作品等具体的经营行为,研究了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电影、声像制品和图书出版业在内的艺术创作产业的组织形式。在每个艺术产业中,艺术性投入总是需要结合普通的劳动投入。艺术产业中所需要的各种投入是通过交易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而交易行为中存在着艺术家过于强调艺术性、产品常常偏离艺术初衷、在资金投入之前无法确定观众对艺术产品的认可程度等固有问题。第三篇“成本问题”专门论述收回高额固定成本、表演艺术中由捐赠资助构成的非营利组织、成本弊病及解决办法,对当前我国文化生产中投入产出机制的研究和建立尤其具有参考价值。

    推荐访问:理论研究 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 当代 现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