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题及高考复习策略

    时间:2021-06-27 12:00: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持“社会结构变动”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持“社会形态变迁”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社会转型期”既是历史命题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备考的难点问题。本文试从“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题特点出发,提出相应的高考复习策略。
      一、“社会转型期”是历史命题的热点问题
      众所周知,高考文科综合卷(历史部分)比历史单科考卷相比,题量减少,如何在有限的题目中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能力成为命题者的一大难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高考卷、模拟卷,我们不能发现“社会转型时期”不约而同地成为命题者青睐的对象。
      2011年高考文综试题亦延续知识综合性强的特征,非选择题往往融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各种方法和能力于一体;选择题也重视纵横联系,尽量在较少的题量中考查更多的知识点。以“社会转型时期”取代“单一历史时期”,有利于命题者选取更多的考点考查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基本史实的识记,进而通过对比,考查学生对“转型”的历史背景、过程、特点、作用或结果的理解分析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在“转型”过程中,考查学生运用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新的史学观解读历史的能力。
      【例1】(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部分的第37题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涉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近代工业文明对世界市场的作用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双重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史料研读、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等能力。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结合,既体现文明史观,又体现整体史观和近代化史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平中见奇,淡中有浓,学科特征明显。本题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开放,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际竞争,抢占发展先机,实现新的社会转型,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确实值得深思。所谓“古为今用”,“读史明志、以史为鉴”,“铭记历史、照亮行程”等,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通过本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2】(2010年宁夏卷)该卷反映了文明史观,对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考查加大。在12个选择题中,有5道试题都反映了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这与当今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同时还反映出对热点考查的多样性,即小专题式、或以小段材料为切入口进行分析和判断、或非选择题中的大题形式等,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素养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例3】(2011年广州市高三调研文综卷)历史部分的第38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转型时期的认识,横跨古代史、近现代史。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二、“社会转型期”的高考复习策略
      (一)把握“社会转型期”重要历史阶段特征
      1. 中国史重大社会转型期。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考点链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要表现: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清时期(17-18世纪)。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考点链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思想上,继承与发展。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3)鸦片战争时期(19世纪中后期)
      总体特征:由独立自主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国家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历史由古代史进入近代史。
      考点链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
      (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考点链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重大历史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主要表现: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重要发展机遇;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高考预测: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命题者可从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等方面取点,考查学生对该阶段社会转型基本史实的认知,以及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理解。
      (5)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考点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大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万隆会议。
      主要表现:政治上,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者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经济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一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推荐访问:转型期 命题 高考复习 策略 社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