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1-06-17 08:02: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本文拟就作为一种文学载体的诗歌,它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史诗”的作用;如何运用“史诗”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等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诗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因而通过诗歌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及规律。
      《诗经·小雅·北山》中“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就准确地反映了奴隶制高度发展的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度——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周朝的一切土地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周王将其分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周王还占有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因素的劳动者——奴隶本身,并把他们大量地赏赐给诸侯臣属。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则形象地反映了唐朝前夕,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致使唐开元年间(712—741年),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地主阶级财富迅速积累,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2.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和对人民的掠夺,以及社会的腐败、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悲残生活。
      这类题材的诗歌,从《诗经·魏风·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①兮”始,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隋末的《挽舟者歌》、杜甫的《三吏》、《三别》,宋梅尧臣的《陶者》、王安石的《河北民》,直到明薛论道的《不平》,钦权阳的《税官谣》、清魏源的《江南吟》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歌谣等等,举不胜举,比比皆是。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剥削阶级对奴隶和农民政治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的反动性和腐朽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卖牛纳税拆屋炊”(苏轼《吴中田妇叹和贾收韵》),“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苏舜臣《城南感怀呈永权》)的悲残生活。
      3.表现了被统治阶级不堪压迫和奴役,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
      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和地主阶级,千方百计地在经济上对奴隶和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政治上残暴的压迫。而“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1]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暴精神和壮举,在中国历代诗歌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4.表现了中国历史上,各族人民反抗外族统治者的压迫和侵略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殖民侵略前赴后继,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间长期和睦相处,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但在汉族和其它民族的相互融合过程中,在某段历史时期、或部分地区,不同民族间,也曾进行过激烈的战争。这就出现了许多反抗民族压迫,抵抗外来进攻的民族英雄;在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为反抗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人民更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二、“舞是诗兮诗是史”(谢觉哉《再看东方红》)诗歌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如果我们能够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些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史诗”,无论对于充实历史课教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历史课教学的吸引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宽其知识面,都是大有裨益的。首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些“史诗”,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
      历史教材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是通过对记录历史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抽象思维的形式,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诗歌所反映的同一历史则是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它可以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史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
      两千多年来,封建主义对中国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和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一次次的激烈反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首首记载中国人民反压迫、反侵略地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其中有反映农民起义和仁人志士反抗封建统治的“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隋大业长白山谣》)、洪秀全的“斩邪留正解民悬”,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反映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表现先驱们的救国济世、为国赴难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这些诗句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为国赴难、取义成仁的献身精神。诗中所凝含的思想,揭示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顽强不屈的根源,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后人为国效力为民族献身的动力和座右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这些令人回肠荡气的诗歌,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其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三:那些蕴含着丰富历史内容的“史诗”中,有许多更是诗中之佳品、千古之绝唱。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这些诗歌,对于加强“文”与“史”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修养,也是大有帮助的。
      三、需要说明的是诗歌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但其反映和表现历史的形式,同历史教材是有明显区别的。它毕竟是通过典型,夸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表现历史的完整性,连贯性和真实性上,与历史教材是有差距的。同时有些“史诗”中流露出明显的阶级偏见和不健康的思想情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时,要摆正“史”与“诗”的关系,要对其进行精心的选择,并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恰当的处理。
      1.把握好诗歌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历史教材基本上体现了学生应掌握的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诗史”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增强学习兴趣的有益补充,处于辅助地位。况且,从《诗经》算起,从古至今,保存下来的诗歌可算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这其中的多数诗歌,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前,按照“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宁精宁短,切忌滥长”的原则。对庞杂的诗歌进行认真的甄别,仔细的筛选,选取那些和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能对教材起到注解、补充、深化的“点睛”之句,揉进课堂教学中,这样才不致于喧宾夺主,使历史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2.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正确认识、分析、处理“史诗”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诗歌也表现着一定阶级的意识,明显地带有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因此,对引入课堂的诗歌,除要对其丰富的内容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外,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阶级分析,鉴别其表现出来的阶级性和思想倾向,在吸收、借鉴其反映和表现历史的同时,摒弃其思想倾向上的消极性、腐朽性和反动性。在唐末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后,有人在尚书省门上贴了一首诗歌:“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邑号尽封元谅母,郡君变作士和妻。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吃齑。唯有一般平不得,南山依旧与天齐。”对这首诗,要在肯定其真实反映了农民取得政权后,贵族老爷被打翻在地,农民扬眉吐气的阶级关系大变动的同时,对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思想,仇恨和蔑视农民政权的反动思想进行批判和摒弃。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要注意诗歌的文学性史实的关系,区别诗歌反映历史时所表现出的文学色彩,使其再现历史的真实。
      由于诗歌是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和表现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所透视出来的历史,会不可避免地因为诗歌本身浓厚的文学色彩,而和真实的历史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将诗歌引入课堂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将诗歌和反映同一历史的多种史料进行反复的,多方位的比较,认真进行鉴别,“去伪存真”,剔除“史诗”中所表现出的夸张的文学成份,从诗歌中去寻求和再现历史的真实面目。

    推荐访问:史诗 历史 教学中 浅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