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我国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述评

    时间:2021-03-25 04:02: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yj/zgyj201305/zgyj20130504-1-l.jpg
      【摘 要】 “建立学分银行”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重要任务。时至今日,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状如何,是相关各方都关心的。本研究以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为主线,基于学术文献、报纸报道和政策文本,梳理国内“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与进展。理论探究方面,从国外经验借鉴逐步转向本土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学分银行的理论内核、功能定位、组成要素、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与构建策略。实践探索方面,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推动、合作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试点探索。理论研究值得深入的领域还很多,成熟典范的本土经验尚未进入期待视野。本研究为相关各方整体了解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进步、实践进展提供了历时述评和思考借鉴。
      【关键词】 学分银行;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先前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5—0016—06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立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之后,学分银行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展开。
      据CNKI、百度搜索和政府门户网站检索,国内最早以“学分互换(学分互认)”、“学分累积(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学分转移)”、“学分银行”、“学分认证(先前学习)”为相关主题词的文献,分别始见于1991[1]、1991[2]、2002[3]、2003[4]、2006[5]年。近年来,以这些关键词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报道不断增加。迄今的相关文献报道量见表1。
      从现有研究看,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进展如何?相关方有着怎样的认识、态度和反应?学分银行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呈现怎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进行回溯梳理与反思述评,将有利于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不断深入。2012年5月,在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学分银行: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上,我们曾从政府、学者、用户三个视角对这些文献作了多维观察与探究分析[6]。这里,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对我国学分银行相关文献作进一步的内容分析,以期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相关方提供若干借鉴。
      二、理论探究
      (一)国外经验借鉴
      我国学分银行的研究与实践,比较重视对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主要涉及欧洲学分转换系统、韩国学分银行系统、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系统、澳大利亚资格框架、英国资格与学分框 架[7-13]等。其中,尤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和韩国学分银行系统备受重视。此外,对北美、意大利、俄罗斯的先前学习评价、学分积累与转换的研究亦有少量涉及[14-16]。虽然名称和定位各不相同,但上述系统、制度或框架的核心功能均包含学分认证、累积与转换。
      总体来看,国外学分银行系统有效地推进了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机会均衡,同时激发了全民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学分银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参考。对国外经验的研究主要包含译介和嫁接构想两种形式。译介内容涉及国外学分银行系统的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特征、系统构成、运作模式、重要文件、实施效果等;嫁接构想主要是在分析国内建立学分银行的必要性、可行性基础上,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建设重点等。
      当然,国外学分银行的实践探索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学分换算标准,缺乏资金支持,部分高校参与度不高,精力和时间的大量消耗,人才特色体现不足,强化社会结构性失业和片面追求文凭的“功利主义”等负向功能[17-18]。
      相对于经验介绍而言,关注国外学分银行的实践困境与局限的文献较少。我们需要对这种选择性的忽略保持足够的清醒,以避免在复制他国经验的同时亦复制其实践困境。
      (二)基础理论研究
      1. 理论内核、功能定位与组成要素
      对学分银行的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三种:① 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时间与地点的教育管理制度[19];② 学分银行是一种教育管理模式[20];③ 学分银行具有多方面的属性,既是管理制度又是管理模式[21],在用户视野中,还是管理学分的机构[22]。已有界定体现了不同侧重的理论定位,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分银行的本质属性。当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尚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学分银行作为学分认证、累积与转换的系统,在不同群体的视野中呈现出不同定位。在政府、研究者、学习者视野中,学分银行分别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模式、学分管理机构。
      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可分为三种:宏观定位基于学分银行的制度属性,认为学分银行的功能应定位于“各类高等学历教育之间的开放兼容,中等学历教育和高等学历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联合融通”[23-24];中观定位基于学分银行的模式属性,认为学分银行有“学分的记录与累积、学分的互换、学分的兑换”三种功能[25-26];微观定位基于学分银行的机构属性,认为学分银行应定位于“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转换成标准学分,并进行学分存储、积累、兑换、借贷与折旧的学习管理机构”[27-28],是“提供学分查询、学分互认等服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29]等。尽管研究者的立场、视角不同,但均认为学分银行具备学分存储、转换、汇兑的基本功能。
      关于学分银行的组成要素,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以课程标准、学分累积、学分互认、学分兑换、学分诚信五个子系统作为学分银行建设的基本架构[30];以学分银行系统、选课系统、兑换系统及评估委员会作为学分银行的组成要素[31];也有将学分银行划分成为更加细致的课程体系、选课制度、存分机制、贷分机制、兑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六个方面[32]。虽然角度和侧重各不相同,但这些观点均内含了学分互认、学分累积、学分兑换等学分银行的核心要素。对于组成要素的厘清与界定,将直接影响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的有效设计及其实践前景的清晰程度。

    推荐访问:述评 学分 实践 我国 银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