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从世界经济史的视域看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及其地位变迁

    时间:2021-02-26 20:01: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zk/jjzk201009/jjzk2010091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zk/jjzk201009/jjzk20100913-2-l.jpg
      经济史研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视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将各种视域融合起来,才有可能看到更为真实的历史。本文力图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史的时空框架里进行比较研究,纵向比较以考察中国经济的演变与发展,横向比较以考察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变迁。要进行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比较的标准,尽管当下对“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以下统称为GDP)这个经济学的概念多有诟病,并以此为时髦,殊不知早在30多年前,威廉·诺德豪斯和詹姆斯·托宾就对GDP指标提出了质疑,他们企图用“经济福利量”(MEW)指标来对GDP指标进行调整。但是,另一方面,尽管用GDP来衡量经济增长与发展确有其局限性,在一个科学的从总体上评价经济的数量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我们还是只能运用GDP指标,毕竟GDP是反映经济总量、生产力与经济结构等要素的综合指标。
      回顾14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史,700年来最令人惊叹的历史现象就是制度的重大变迁与经济的持续加速增长。700年前的千年,欧洲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0.05%,整个世界的情况亦大抵如此,按此速度,经济翻番需要1400年的时间。14世纪以来,首先是地中海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此后渐及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18世纪70年代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年经济增长率破天荒地达到2%。19世纪的美国与德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后来居上,年经济增长率达到4%。20世纪50年代以后,东亚的日本与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年经济增长率竟然超过9%。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再加上进入工业化行列的国家的增加,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就呈现出加速运动的趋势。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15世纪前后的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仅为0.15%,而到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的19世纪20年代之前,世界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0.32%,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0.93%,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达2.11%,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世界GDP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3.96%。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增长背景之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陈振汉的研究,中国经济在公元前5世纪开始就一直领先于世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于这一事实,许多西方的历史学家也是承认的,如英国史学家丹斯说过,“从罗马帝国逐渐衰落到工业革命开始,1500年间,中国比欧洲文明程度要高”。这种情况到处于13、14世纪之间的元代也并无改变,威尼斯商人之子马可·波罗在1271年跟随其父来中国,他在中国游历整整16年,回国以后所著《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据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所言,“整整两个世纪中,多少商人和航海家因为这部‘奇迹之书’而想入非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可波罗在书中盛赞中国之富庶。1289年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孟德高维奴在给罗马教廷的书信中总结得好!他说,“就帝国的幅员之广阔、民族之众多、财富之无限而言,我认为,世上任何君主都无法与大汗相比。”
      迨之明代,尽管西欧走上了经济增长之旅,但中国经济在当时依然领先于世界。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这种国力强盛的表现。郑和的下西洋,几乎要比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远航要早一个世纪。据史籍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共计有62艘装有九桅大帆,排水量在3000吨规模的“宝船”所组成。有研究表明,郑和的这支船队不仅在船只规模和装备上大大超过15世纪末发现新大陆的西班牙哥伦布船队和在当时绕过好望角的葡萄牙达迦马船队,甚至可以使16世纪称霸世界海域的西班牙舰队相形见绌。虽然郑和的远航在15世纪30年代戛然而止,但是由此而兴起的海上私人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在1573~1644年间通过外贸出超而赢得了2600万墨西哥银元的顺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和商业化趋势。明代后期,尤其大约在1615年以来,全球的气温下降了2至3摄氏度,1626~1640年间反常的气候袭击中国,地球上的气温降到了公元1000年以来的最低点(史称“路易十六的小冰川期”)。当时的社会矛盾以此为触发点,农民反抗揭竿而起,社会动乱一触即发,饥荒连年,战乱频仍,这使得晚明的经济与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同时出现衰退,而当时中国的经济要比西欧衰退得更加严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康熙前期(约为17世纪80年代)。
      有清一代,大致经历了17、18、19三个世纪,除了17世纪中期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和人口危机之外,总的说来,这三个世纪是世界经济开始加速增长的时期,也是西欧经济出现翻天覆地变化的时间。对中国来说,清代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济高峰,又是经济走向低谷的一个拐点,是中国经济史值得特别研究的一个朝代。
      当世界历史翻开18世纪第一页的时候(公元1700年),正值中国清朝的康熙39年,尽管中国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的22.3%),但是如果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其GDP总量(当时整个欧洲的GDP占世界的24.9%)已经超过中国的12%,而且其人均GDP更是超过中国的54%。整个18世纪,中国处于清朝的康乾盛世,虽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里,人均GDP已经停止增长,但由于中国人口在这一百年里翻了一番还要多(中国人口从1700年的1.38亿增加到1820年的3.81亿),到1820年时,中国的GDP较1700年增加了将近3倍,占世界的32.9%,而当时整个欧洲的GDP只占世界的26.6%。所以,在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又戏剧性地超过欧洲的24%,可以说在1820年,中国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当然,这不过是一个传统的增长,也是传统中国社会最后的辉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8世纪70年代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是一件值得玩味的历史事件,它是强弩之末的传统中国与初生牛犊的现代英国的一个历史性较量。
      与当时处于日益发展的世界经济相比较,1820年无疑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拐点。因为,与英、法、德、美等较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经济不仅停滞不前,而且GDP的年均增长率还出现了严重的倒退,这可以从当时西方有识之士对中国的评价中反映出来。1767年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发表了其重要著作《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他在这本书的导论中充分肯定了《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可靠,同时他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是已知的人口最为稠密而又最繁荣的王国。像中国这样一个帝国,其大小与整个欧洲相埒,宛如整个欧洲联合起来,置于一个君主的统治之下”。但是,9年之后,1776年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其中对中国经济的评价与西方人过去的评价相比,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他指出,“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更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亚当·斯密尽管还在称赞中国的富裕,却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停滞的静止状态。当然此时亚当·斯密的参照系已不是过去的欧洲,而是经济即将起飞的英国。到了19世纪20年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已经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文化了。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幼年文化”,“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今天的情状……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黑格尔还说,“满洲人夺得了皇帝的宝座,成立了当今这个朝代。而后,这个新朝代不能使国内有什么变更。”

    推荐访问:视域 变迁 长远 看中 地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