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中国国际救援队首席医疗官郑静晨 中国蓝天救援队官网

    时间:2020-08-16 07:23: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10年1月13日5时许,海地发生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派中国国际救援队到海地进行人道救援。1月27日,武警总医院赴海地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圆满完成了海地地震灾区救援任务返回祖国。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九年来,飞行时间最长、机动距离最远、救援要求最高、救援形势最严峻、灾民伤情最重、协调沟通最难的一次国际救援任务。在十多天的时间里,中国国际救援队开展了大量的搜寻遇难者、巡诊、心理疏导服务和卫生防疫工作,救治重伤员两千五百余名。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凭借过硬的作风、精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和出色的工作,有力地配合了我国整体对外援助行动。这次海地救援任务中,除了亲赴海地一线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外,还有一位幕后英雄,他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
      
      受命担任中国国际救援队
      首席医疗官
      
      2001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以及国家地震局牵头,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正式成立。中国国际救援队又叫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支队伍不但要参加国内救援,也要参加国际救援,代表着国家形象。救援队是一支多重领导、多部门参与、不同行业人员共存的队伍,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党中央、国务院一开始就定调,选国内最优秀的机构和单位参加。救援队经过反复评估和慎重考虑,最后决定从武警总医院选拔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员。医疗人员有了,选帅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众多的人选中,大家经过反复的比较,最后选中时任武警总医院副院长的郑静晨。在医疗界,郑静晨可以说是腿上绑大锣――走到哪里响到哪里的人物。
      郑静晨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届高考生。1983年毕业时,部队去学校招生,那时他有很多选择,但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从军。郑静晨入伍后主要从事外科和急救医学工作,他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和技术尖子,是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肿瘤专业主任医师、教授。由于成绩突出,他很快就被任命为武警总医院医疗处长、武警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主任,武警总医院副院长。更为可贵的是,郑静晨不但医术全面,而且在管理上也有独特的一套。也正是因为这个,他才最终被任命为这支承担着特殊任务的医疗分队副总队长兼首席医疗官。在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专程赶到现场讲话并亲自授旗。郑静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医疗团队创一流的成绩,为祖国争光。从此,武警总医院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承担国际灾害医疗救援任务的单位,在首席医疗官郑静晨的带领下,频频亮相于国际救援舞台。
      
      第一次亮相国际救援舞台
      
      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指示,对阿尔及利亚提供国际救援。郑静晨接到通知后,没来得及和家属打招呼就立即带领武警总医院医疗队员踏上了赴阿尔及利亚救援的征程。踏上震后的阿尔及利亚土地,呈现在郑静晨眼前的是一片废墟。郑静晨第一次感受到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是多么的弱小。震后的灾区通讯不畅,余震不断,残垣断壁随时都可能倒塌。但郑静晨和救援队员进入震区后,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抢救生命!郑静晨治疗的第一个伤员是一名中年男性,他在地震中被倒塌的石块砸伤了胳膊,胳膊上一片血肉模糊。郑静晨认真地给他进行了清洗,又给他上了药,然后进行了包扎。看着中国医生的细致医疗,被救治者流下了感激的眼泪。仅仅半天时间,郑静晨就接治了十几个伤病员。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生们娴熟的技术赢得了各国医疗队的赞许。但没有人知道郑静晨为了打造这支一流的队伍,付出了多少心血。
      对于国际救援这一新鲜事物,郑静晨和队员们原本知之甚少,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他率领大家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在四个月内编写了《急救医疗指南》和《急救医疗手册》两本专著。郑静晨让队员们接受了一些最新理念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郑静晨又把队员们送到国际上最有名的国际救援中心去学习和实习,在国际SOS这样的救援专门机构去锻炼。很快,所有的国际救援队员都取得在全国各地实施急救的资格证书。郑静晨和他的团队又采购了一些世界先进的医疗设备。为提高队员们的综合素质,郑静晨还对队员们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平时多流汗,灾害时就可以使更多的人获救”。正是有了这种理念,郑静晨才打造了一支能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团队。虽然这是郑静晨第一次出国救援,但他对业务已经轻车熟路。在这次救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除了救出生还者,还挖出遇难者四名。在参与救援的三十八支救援队中,总共只搜救出两名幸存者,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继法国救援队之后在震区第二支成功搜索到幸存者的队伍。中国国际救援队初次登上国际救援舞台,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形象。
      
      在印尼独立展开医疗救援
      
      2004年12月26日,海啸突袭东南亚一些国家,巨大的海啸伴随着强烈的地震给这些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灾难发生时,郑静晨正在美国参加一个国际医学学术会议,当听到印度洋发生海啸和地震的消息后,他的第一直觉是,中国国际救援队一定会参加这次国际救援行动。会议一结束,郑静晨谢绝在外国游玩的邀请,立即买机票回国,作好了带队参加救援的准备。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都紧急动员起来参与对东南亚的救援工作。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也决定派遣医疗队参加国际救援。12月29日晚11时,郑静晨刚刚回国还没倒过来时差就接到上级的命令:做好紧急前往海啸重灾区印度尼西亚的准备。接到命令后,郑静晨没有片刻耽误,立即通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务人员集结。
      郑静晨深深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究竟有多重。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最早到达印尼重灾区的一支救援队伍,他们看到的灾区基本上就是灾后的原始状态。所有房屋被震倒以后,被海啸冲了一遍,遇难者的遗体也被海啸给冲了一遍,有的被冲到一个比较集中的地方。大家看到的是遍地遗体。棉兰距离默拉博镇有三百多公里,这里椰风徐徐,田野碧绿。如果没有地震和海啸,这里应该是人间天堂。然而现在却只能看到枯枝烂木、满目疮痍。默拉博镇居民四万余人,已有一万余人在此次海啸灾难中丧生,大量人员受伤。当地平均温度在三十摄氏度以上,长期暴露及浸泡使得尸体高度腐烂。由于大量尸体无法尽快掩埋,尸臭已四处弥漫,这极有可能发生疫情和伤亡,这种情况下急需药品和医护人员援助。当时,病人大部分是以挤压伤、擦伤为主,因海水浸泡和汗液的侵蚀,伤口大多已感染化脓,这就给医疗救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郑静晨下飞机后救治的第一个伤员是位女性,大约五十岁。她的下肢伤口感染了。郑静晨认真地给她进行了治疗和处理,包括进行伤口清创和缝合处理。接着他又为部分感染较重的伤员进行抗菌输液。当时灾民们所患疾病主要是外伤、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但与以往医疗救援不同的是,外伤患者感染,除了常规的清创、换药外,还要服用抗生素,诊治难度和工作量都在加大;同时,大量的灾民情绪高度紧张,免疫力明显下降,必须防止发生败血症和交叉感染。由于需要救援的灾民太多,无论是穿梭于灾民中间的巡诊队员,还是流动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都在满负荷运转。身为指挥官的郑静晨意识到,救援队不能再拘泥于以往的救援模式,在眼下这种野外条件恶劣、灾民人数众多、救援场所及医务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开辟新的医疗地点、吸纳当地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参与救援已迫在眉睫……
      在高温酷热下,经历了把物资卸载又找汽车转运、再装上飞机的紧张忙碌之后,在2005年元旦的凌晨,当够了“搬运工”的救援队员们终于卸下了最后一件空运物资,累得席地而眠,呼呼大睡。而已经四十八个小时没有合眼的郑静晨强驱倦意,毅然站起了第一班岗。
      在印尼海啸地震灾区,有十几个国家的医疗救援队。国际救援,是各国奉献爱心的一次集中行动,也是各国军队实力与形象的一次集中展示与较量。在印尼期间,郑静晨带领医务人员克服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等困难,坚持二十四小时为灾民服务,先后为近一万一千名伤病员提供医疗救助,施行手术二百八十四例,成功救治危重病人四百四十人,受到印度尼西亚政府和当地人民的称赞,印尼总统苏西诺发表谈话公开表示:“中国国际医疗救援队是最富有成效的救援队之一。”
      
      前方后方
      
      2010年1月13日5时许,海地发生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派中国国际救援队到海地进行人道救援。郑静晨接到指示后,立即抽调十五名曾执行过国内外紧急救援的医疗队员,携带十一大类一百多个品种价值约四百万元的药物和器材,于当日20时28分乘专机飞往海地灾区,于14日16时左右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机场。由于工作原因,这一次郑静晨没有亲临地震现场,而是在国内后方坐镇指挥。郑静晨在后方并不轻松,他全程关注并指挥着前方的救援工作,搜救队员搜寻出我八名赴海地维和警察遇难者遗体后,郑静晨及时通过电话对队员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继续救援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还者的希望越来越少。郑静晨对医疗队下达指示,鼓励队员不但自己不要丧失信心,而且也不要对受难者丧失信心。1月15日10时,武警总医院赴海地国际救援医疗分队开设了第一个流动诊所。流动诊所的开展,救治了大量的伤员。中国医生救死扶伤的精神受到当地政府、群众和志愿者的一致好评,当地到处都是接受过治疗的伤者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麦克西”(法语,感谢的意思)。海地总理礼宾官赶到医疗救助点,对来自武警总医院的医生感慨地说:“你们是第一支来总理府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的救援队。”
      
      幕后故事
      
      人们往往能看到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们刚毅的身影,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救灾幕后他们所面临的危险和艰辛。
      在奔赴印尼救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搭乘的是国航专机,按原来计划,专机应直飞受灾最严重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亚齐省。但专机无法在条件较差的班达亚齐机场着陆,只能先飞到距那里有好几天车程的棉兰机场。好事多磨,就在飞机马上就要到达棉兰机场时,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由于棉兰机场没有腾出机位,又不能降落了。没有办法,飞机不得不备降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机场。大家在机场候机,六个小时后,专机才获准飞往棉兰。这期间浪费了近十三个小时时间。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们又在棉兰机场苦等了十多个小时后,才协调到一架运输机可以帮助他们飞赴目的地班达亚齐。可是飞机上只能装下全体队员和一部分物资。怎么办?郑静晨果断下令,尽量压缩队员们的生活用品和食物,装上所有的药品和医疗设备,而剩下的物资通过当地华侨联系到几辆卡车从陆路运往目的地。
      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到达灾区时正值班达亚齐雨季,变化无常的雨水天气给队员们带来了很多烦恼。1月9日,一场罕见的连续暴雨袭击了班达亚齐机场,救援队大本营遭受严重的损失,帐篷内积水超过十五厘米。大家与暴雨展开了较量,铁铲、脸盆、茶杯,能用的工具都用上了,才保住了营地。就这样,医疗队员们每天睡在长满杂草的帐篷里,经常不得不半夜爬起来向外排积水,还不时受到毒蛇、青蛙的侵扰,在印尼救援期间,大家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刚到班达亚齐时,大家每天吃的都是自己携带的方便面、火腿肠、罐头等食品,很快就有队员出现厌食等不良反应,一闻到方便食品的味道就想吐。在国外救援,危险无处不在。灾区个别地方有反政府武装,或者是在社会受灾以后饮食不足的情况下,会滋生一些打砸抢的现象,这些他们都碰到过。而且,地震发生后,大都会伴随余震,余震会对救援队员产生意想不到的威胁。还有,灾区常伴有瘟疫。
      有一天早上,郑静晨和队员们起床后在洗脸,天空中有一架飞机突然就没声音了,结果就看见那架飞机冲向离他们营地不远的地方坠落了。大家都吃了一惊,飞机再稍微靠近他们一点坠落,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国外救援,还有一个难题是语言,有的地方不说英语,而队员们大部分学的是英语,救援时的交流会有一些困难。后来随着郑静晨他们出国救援机会增多,在执行国际救援任务时摸索出了一些看似很“土”的方法,但是在救灾实践中却非常管用。比如,他和队员们发明了一个“掌中宝”,就是在小本上用中文和英文把最常见的症状写下来,翻译成当地语言,语言不通的时候就让伤员指。就这样,一个叫做“掌中宝”的小册子,比较好地解决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语言沟通问题。
      为了缓解大家思乡的情绪,郑静晨每天组织全体队员在营地举行升国旗仪式。看着五星红旗在异国上空高高飘扬,队员们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中国地震局和武警总部的领导多次发去慰问电和鼓励函。在印尼时,温家宝总理也打来了慰问电话,当听到温总理的声音时,队员们都激动得哭了。郑静晨说:“我们到灾区来不代表个人,也不代表单位,代表的是中国,CHINA。在这里,谁也不知道你是什么人,只知道你就是CHINA!所以,我们必须把工作干好,否则对不起祖国人民。”■
      (责任编辑/穆安庆)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