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庄子道德【庄子的道德转身】

    时间:2020-07-08 07:3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中国思想史上,或者说伦理思想史上,老子开启了一条与儒家迥异的道德路径,实现了道德诉求与关怀的第一次重要的转身,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之人与后来之人。而庄子,去老子不远的一个愤世嫉俗者,则在老子道德论的基础之上,从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与不可知主义出发:进一步实现了对儒家道德信条的批判与否定,并通过对此的背离与解构,突破了儒家道德的封闭与局限,将道德的意义与价值引向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的存在之中,即人有限中的无限性,也即所谓的逍遥游。
      [关键词]儒家道德;精神境界;有限与无限:逍遥游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147-1.5
      
      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自三代以来所承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体系已经被猛烈的社会变革�击得残破不已。它不仅表现在贵族统治阶级的衰落以及世袭制的解体,同时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巨变。社会精神风貌也渐次由价值理性转变为工具理性,由《史记》中李斯的剖心表白可见一斑。庄子看到了社会巨变所导致的人类精神的扭曲与可怕,尤其是道德的沦丧与败坏也看到了儒家道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告诫人们抛弃所谓的儒家道德伦理观,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真正达到无是非无善恶的境界。
      
      一、经验认识的相对,|生与主观性
      
      庄子揭露TA类知识经验的相对性与主观性,并且认为它是不确定的、不可靠的,对于同一认知主体,如庄子所描述的“狙公赋芋”,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是同一认识主体的认识的不确定与不可靠。庄子认为,人们惯常所认定的经验世界、经验事物在性质、功能、价值上的种种差别,都来自于认得认知上的判定,是人的心智强加给外界的。喀秋水》中,庄子说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可以看出,人的认知及其分辨纯为主观,极不可靠,是“随其成心而师之”所造成的,因而人的这种认知完全没有意义。这显然是庄子有感于社会的急剧变动而发的。既然认得认知不确定、不可靠,那么,人们所强加给外界的认知同样是主观的、不可靠的,人们的道德所依赖的主观见解就必定是不可靠的。人们通常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道德上的界定亦然。《齐物论诤中,庄子再次指出,“即使我与若辩,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是非无标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种对立的观点得不到统一,也不可能证明。这种相对主义的切入,使人们看到了自身经验背后的道德的不可靠, 以及由此带来的道德是非善恶的不可靠,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因此,庄子从他的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出发,得出“齐善恶等是非”的相对主义道德观,而且进一步否认了道德有差别的观点。
      
      二、回归自然,反对儒家道德束缚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庄子明确反对儒家所宣扬的仁义道德,而且反对以儒家所谓的以圣人的标准为标准来规范At『]之间的关系,因为他看到了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并揭露了剥削阶级道德虚伪的一面,视其为愚弄众人的工具。在庄子看来,“至德之世,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为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人们应该按着本有的本性去生活,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根本不需要仁义道德的说教。而儒家所谓的仁义道德是违逆人的本然的,“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无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社会中所出现的弊端,都是由圣人推行仁义所导致的,而且推行越多,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糟糕,贤与不肖,智与愚,善与恶,是与非,都是圣人,也即是儒家道德所导致的人�的扭曲。
      而且,庄子还认识到,“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其国,所�者岂独其国也?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哎庄子,祛箧》)庄子同样提出一个有名的观点,即“�亦有道”,圣人所推行的道德同样可以用于强盗之间,所谓的统治阶级的道德,与�贼的道德又有什么区别呢?在庄子看来,盗贼盗的是财物金钱,圣人所盗的是天下,是仁义道德。两者都扼杀7A们的淳朴天性,任何外在的赋予与坚执都是违背人原初使然,只有无所作为,才能返璞归真,才能找到并成为本真的自己。庄子在《应帝王》中指出,浑沌之所以七日而死,就在于倏忽二帝的“有为”,而人类同样如此。正是圣人们的有为,教导u门什么是仁义道德,才导致民心浇漓,社会不安。
      庄子由此批判了儒家的虚假道德,指出其间的狭隘与偏颇,以一种更为深刻的眼光看到其回归社会后所出现的问题。他在批判的同时,固然是带着消极的情怀,但是,他是超越的。庄子希望通过对道德善恶的超越实现对人们的救赎,也实现对社会的整合。
      
      三、人的重塑
      
      庄子抛却了伦理之中内蕴的价值关怀,从人们的内心出发,超越某种现实的彼此约束。他虽然看得清楚而且真切,但他给予的却也并非一个更有价值的理念。他希望的是逍遥游,是与物同一。虽是不与世争,而与世浮沉,泯灭于彼此之间的界限,但这仍是旨归于一种境界的提升。他所赋予人的不是可以依循的能处理尘世中纷繁关系的准绳,而是强调对价值的超越,正是由于价值的彼此冲突与制约,使得人与人之间不断地出现混乱,庄子意欲弥合此种差异,以其汪洋恣肆的语言开启了一扇通往�明之境的大门。他看到了分,也想到了合。他所践行的是一种非价值的价值,因为,境界毕竟不是一种价值。
      他看到了尘世的不安与混乱,看到了某种价值的崩溃。他同样痛手[臁,并且抨击得不遗余力,他的旷达超迈,乃至于振翅于污渍之上的逍遥,看似爽逸,实际上却是带着隐忍的悲哀,他借此超迈并洞察人世间的诸多弊端,以一种更为宽阔、更为激进的视角与语言,撕裂了遮盖在人心之上的虚伪面纱。他是破的,因为他击中了当时社会与人L,的要害,击中了儒家道德的要害。但他又是立的,因为在他斫破儒家虚假道德的同时,给人们提供了\/方可以归依的净土。他实现7信值的超越,也实现了道德的超越。他的齐物论乃是对,咖介值与道德的消弭,并借此指向他苦心诉求的境界之中,这种境界摒除了伦理道德的现实价值关坏,而指向一种更高的存在。
      在这种境界中,他的道德原则是无原则,他的道德目标是无目标,他的道德判断是无判断。因为他知道,一切无可无不可。他知道人们的认知是摇摆的、不确定的、不可靠的,是可以非,非可以是。他走到了一切事物的背后,发现了世界是沉静的,是广阔的,佛所说法,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在庄子看来,这是不能用价值衡量的,一旦落入价值,则是泥于俗、毁天机、伤马之质、贼人之性,故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这种遗落或是遗忘,仍是对价值的鄙弃与抛掷,同样归本于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浑沌。无耳无目,却足以闻见视听。

    推荐访问:庄子 转身 道德 庄子的道德转身 庄子山木 六年级庄子列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