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浅谈叶芝诗歌韵律和意象的“别出心裁”|叶芝诗歌英文

    时间:2020-04-01 10:20: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对现代诗坛作出了重大贡献。叶芝敢于打破传统,开拓创新。无论是从诗歌格律,还是诗歌最小单位―-意象;无论是诗人本身的创作思想,还是诗歌主题,都在传统基础上迈出了很大一步。叶芝诗歌处处体现着叶芝式自由。在所谓“荒原”的现代文明世界中,混沌给了他创作诗歌的灵感。叶芝的创新,让后代诗人紧步后尘,却始终望其项背。本文介绍叶芝诗歌在传统世界中的创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叶芝对诗歌韵律的创新。第二部分论述新鲜的诗歌意象透视叶芝独特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诗歌格律;意象;精神流浪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2)01-0006-02      一、叶芝对诗歌韵律的尝试   中国性灵派代表人袁枚认为:“作诗,不可以无我;因为有人无我,是傀儡也。”(《随园诗话》卷七)提出“著我”,含义之一是强调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易言之,诗人先需有个性。含义之二是强调艺术表现的个性化或有独创性[1]。黑格尔说“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由创造者的主体性来的。”[2]叶芝之所以敢于在传统诗歌基础上做出很多创新,与他本人的生活背景,性格,审美观等等是分不开的。要想在任何艺术中有所成就,也许就得独自奋斗若干年,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3]叶芝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抱负,才成为将创新与传统结合得完美无缺的诗人。“大部分艺术,”庞德说,“通过特定的因素和变通的成分来达到艺术效果。”创造格律时发生的言论创造了诗,而并不是格律成就了诗歌。这样一来,诗歌就可以坚持原则,灵活变通。例如:Once out/ of na/ture I /shall ne/ver take/,My bo/dily form /from a/ny na/tural thing/“一旦超脱自然,我永不再呈现自然界中的任何形状,”在这首诗中,他打破传统抑扬格五音步,使用了三音节,因此加长诗行长度。我们发现在第二行中,“dily form”,“tural thing”抑抑扬格(anapest)代替常规的抑扬格(iamb)。这两个抑抑扬格的替换使这一行十个音节增到现在的十二个音节,长度的增加在某种意义上揭示诗歌到达高潮。   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   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u inless/   Soul clap/ its hands/ and sing,/and loud/er sing/   For ev/ery tat/ter in /its mor/tal dress/   在第一行第三个音节处出现一个抑抑格(pyrrhic);同样,在第二行第三个音节出也出现抑抑格(pyrrhic);第三诗行开头有一个扬扬格(spondee);第四诗行第三音节也是一个抑抑格(pyrrhic)。这四处创新改变原来抑扬格的单调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The Statues”一诗中,采用扬扬格突出身体部位的精彩绝伦:   And pressed at midnight in some public place,   Live lips upon a plummet-measured face   综观20世纪诗歌领域,叶芝可谓最伟大的传统重音音组质的倡导人。他为现代诗人树立了榜样,英美诗人在自由韵世界中徘徊之后纷纷采用叶芝式的重音音组质。叶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明白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只有尊重历史,才会有创新。   二、新鲜的诗歌意象透视叶芝独特的精神世界   (一)叶芝新鲜的诗歌意象   所谓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艺术单位。[4]在《第二次来临》一诗中,“旋梯”“螺旋”“天鹅”“舞蹈”等意象经常出现。他跳出物质世界自由想象。法国超现实主义领袖Andre Breton说过,“将两个在性质上尽可能遥远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或用任何其它突出、显豁的方式将它们并置,这是诗歌奋斗的最高目标。”[5]《驶向拜占庭》中的种种意象都是诗人唾弃当时物欲横流的腐朽时代,祈望古老、纯净的爱尔兰黄金时代复兴的民族情感的象征物。诗人所创造的这些意象,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养料而酿成的,所以探寻诗的象征意义,就成了我们理解叶芝诗歌的关键。《在学童们中间》一诗中,诗人用“老人”象征自己,将劳作比作“开花”或“舞蹈”阐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照的精神领域,暗示到人们无法逃避物质与精神之间令人困惑的关系。诗人对自己过去的情人毛德•岗年老时的刻画有一种明显的质感:“她目前的形象飘进我的心中,/是十五世纪艺术家的造型,/她双颊深陷,好似吸进一股风,/把一堆阴影当作了食品。”“因为她把偏见存于胸中,/把丰饶角和种种德性……/换来了老风箱,怒吹狂风,”这是隐指毛德年纪老了,还努力宣传用激进手段争取民族独立的事,这个比喻的确有力。他的象征主义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象征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类,并论述了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叶芝认识到诗歌象征的创造,往往有着非理性的、神秘的一面。另一方面,他更强调理性在孕育灵感和象征时的作用。总之,叶芝的象征主义理论坚持了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有不少独到深刻之处。[6]   (二)叶芝的艺术才能与他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叶芝的父亲约翰•勃特勒•叶芝是前拉斐尔流派著名画家,叶芝在家受父亲熏陶,对古典艺术产生持久的浓厚兴趣。父亲的个性与个人哲学――审美主义与无神论的结合,对叶芝后来对神秘主义产生兴趣和他高度创新的审美主义的创立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叶芝由最初的浪漫主义诗歌转而深入到爱尔兰神话,就象叶芝在他的文论《诗与传统》中所说的那样:“我看清了爱尔兰的一切,从而找到了表达的象征物”“我能把那个理想的爱尔兰变成为想象的诗的爱尔兰”。[7]于是叶芝就在爱尔兰找到了通向过去的钥匙,这把钥匙让过去变成现在,并可能创造未来。爱尔兰是他的精神家园;他著名的《茵尼斯弗列岛》表达他对现实的厌恶和隐世的思想。“我要起身走了,因为我总是听到/听到湖水日夜轻轻拍打着湖滨/我站在公路,或在灰色的人行道/我心灵深处总听见那波涛声声。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叶芝形成他独特的象征主义诗学体系,并在接下来的多年中,不断地丰富、完善了这一体系,建构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诗歌成就。   (三)叶芝独特的精神世界。   叶芝生长于这个混乱的世纪交替时期,寻求理想的途径只有梦想。他内心的不满,焦躁,混沌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在诗歌中都有体现。马修•阿诺德说:“诗歌在本质上是一种对生活的批判”[8]。《第二次来临》《在学童中间》等诗歌的出世,也就表明他内心的狂躁与流浪。“流浪,表现为行为个体无目的漂泊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这种漫游主要展开在精神曾面上,因而是一种精神流浪。其实质是与本己信靠的精神地域相分离的流浪形式,即“内在流浪”。内在流浪主要指失落感,漂泊感,彷徨感,迷惘感,荒诞感以及心灵无可归依感。[9]叶芝在《第二次来临》一诗中写道“一切都瓦解了,中心再不能维持,只是一片混乱来到这个世界。”“诗人在这紧要的关头又怎样呢?他们揭示人类内心的欲望。他们表现对混沌的渴望与恐惧。对混沌的渴望就通过他们诗的形式与技巧显露出来。”[10]波德莱尔的“应和理论”大致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她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默契关系,因而也存在着交流和感应的可能。如果说世界是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那么诗人的任务是破译这种象形文字或密码,揭示宇宙万物的奥秘。诗人正是如此,他致力于探索生与死,物质与精神等二元关系,力求精神,艺术,物质与生活达到完美统一,创造出具有叶芝特色的神秘主义。      参考文献   [1]《性灵派研究》,王英志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79页   [2]《美学》第一卷,黑格尔,372-374页   [3]叶芝文集三《随时间而来的智慧》王家新,东方出版社,190页   [4]《诗歌意象论》,陈植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17页   [5]《西方文学批评》吉林教育出版社,杨冬著,1998,391页   [6]《现代文学批评史》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韦勒克,1991   [7]叶芝文集三《随时间而来的智慧》王家新,东方出版社,190页   [8]〈诗歌研究〉 见 《诺顿英国文学作品选》第二卷,951页   [9]《流浪母题与西方文学经典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召荣著,8页   [10]《劳伦斯读书随笔》上海三联书店,陈庆勋译,179页   (责任编辑:张 丽)   收稿日期:2011-12-05

    推荐访问:叶芝 别出心裁 意象 浅谈叶芝诗歌韵律和意象的“别出心裁” 论叶芝诗歌中的自然意象 论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