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对现代汉语定语分类的思考】现代汉语定语后置

    时间:2020-03-23 07:23: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关于汉语定语分类的讨论已有很多,但观点不统一且有争议。文章从语义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了以往分类中存在的缺陷,如分类理据不充分、停留在对现象的直观描写上、缺乏解释力等。笔者首先对有关汉语定语的一些定义进行了讨论,然后分析了主要的定语类别,并对前人的研究作了修正,提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是连续统的观点。
      关键词:汉语定语;语义分析;结构分析;连续统
      
      一、引言
      句子成分是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定语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对它的研究长久地受到语法学家们的关注。就汉语定语的分类问题来说,学术界仍存在分歧,说法不一。根据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和结构关系,有些学者把定语分为三类,有的学者把定语分为两类。后一种分类方法流传很广,近年来被很多研究者所接受。不过,石定栩(2010)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定语都是限制性的。通过比较和分析以上诸位语言学家对定语的分类,本文发现两分法的基本框架比较合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补充,稍作修正。
      二、定语的定义
      从教学语法体系看,汉语定语的定义经历了历史性演变。根据李敏(1997),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1.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修饰语
      这种观点最初源自50年代的语法论著和语法教材,如“语法暂拟系统”、吕叔湘, 朱德熙合编的《语法修辞讲话》,以及丁声树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等,这些论著和教材普遍指出:定语的使用是为了修饰或者限制名词,从而把需要叙述的人或者事物介绍得更具体、更具体。
      这个定义大致描写了最常见的“修饰语+名词”定中结构构成,但不具有普遍意义。它的缺陷具体表现为:首先,在汉语中,修饰性成分不仅可以修饰名词、成为名词的定语,而且在某些场合下还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等,成为后两者的定语。例如,“快乐地唱歌”和“难以置信的漂亮”的被修饰成分分别是动词和名词,“修饰语+名词”和“修饰语+动词/形容词”的区别在于前者出现的频率高,因此更为人们所熟悉。
      其次,该定义缩小了修饰语的范畴范围。汉语丰富的语料证明,不仅词可以成为修饰语,短语也可以做修饰成分。例如,“这本书的出版”和“卖花姑娘”的修饰语分别为名词性短语和动词性短语。
      此外,根据这个定义无法区别传统句子成分中的状语和定语。如果依照“修饰名词的成分是定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成分是状语”的规则,实际判断中往往会出现错误,比如,“已经七点”和“才三个人”中的“已经”和“才”虽然修饰的是名词,但不是定语而是状语。
      最后,该定义中的“名词”和“定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是词类系统的名称,制定的依据是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后者是句子成分名称,制定依据是词语和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两种不同范畴的名称混合在一起不规范、不严谨。
      2. 定语是主语、宾语前面的修饰语
      针对上述定语定义的不足,语法学家们对定语进行了重新解释:定语是加在主语或者宾语前面的一些修饰性词语和词组,目的在于更准确、更生动、更具体地描绘主语或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采纳该定义的论著包括刘月华等主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黄汉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等。
       该定义中的“定语”和“主语、宾语”都从属于句子成分,这样就解决了前面的范畴不统一的矛盾。不过,该定义在层次分析法中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且看下面的例子:“我们宿舍的灯昨天坏了”,“我们宿舍”是主语“灯”的定语,但“宿舍”既不是主语,也不是宾语,但它前面的“我们”确实是修饰语。鉴于此,我们该如何定位“我们宿舍”中的“我们”的语法地位呢?
      3.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中心语前的修饰语
      此定义有效地解决了前面两个定义留下的问题,定语和中心语的统一保持了句子成分与句子成分一致的范畴关系,而且“名词性短语”这一具有广泛意义的术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名物化”问题,揭示了定语的实质。因此,近年来该定义被许多语法教材或论著所接受,像房玉清编的《实用汉语语法》,黄伯荣、廖序东合编的《现代汉语》等。
      从以上各学者给出的汉语定语的定义或者对其现象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承认定语的语法功能是做修饰语,不同点在于对修饰语后面的中心语的不同理解。通过比较分析上面三种定义,笔者发现最后一个定义表述严谨,基本能够解释复杂的汉语现象和揭示定语的实质。
      三、定语的分类和相关的思考
      对定语进行分类,需要对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一般来说,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语义关系和结构关系。根据这两种关系,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讨论定语的类型。
      1.定语对中心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因此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也非常复杂。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方式,李敏(1997)对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总结。
      (1)通过自下而上地列举有限数量的定中结构,归纳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意义关系,如表受事(风筝的制作),表举例(淑女的淑),表处所(重庆的火锅),表比喻(钢铁意志),表摹声(哗哗的雨声),表颜色(蓝色的大海)等。
      (2)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把定语和中心之间复杂的语义关系看成一个整体,然后进行简单的分类概括。由于出发点或视角不同,不同学者的分类结果也不尽相同。常见的分类有如下几种:吕叔湘(1976)将定语分为三类:领属性的、描写性的、同位性的;丁声树(1980)把定语分为:领属性的、同一性的、一般性的 ;朱德熙(1997)、黄伯荣(2002)和刘月华(2001)等把定语概括为:限制性的和描写性的。
      通过比较(1)和(2)不难发现,第一种分类方法的缺陷非常明显:自下而上的列举只是对不同语义关系的再细分类,但是这种分类不能囊括定语和中心语全部的语义关系。如果要覆盖所有的语义内容,就必须无限列举下去,即把百科知识纳入它们的语义关系中。在实践中,这样做即不经济也没有可操作性,同时得出的结论也缺少一般科学的概括性。赵元任(1979, 145-147)曾经在分析“修饰关系的意义”时,列出的修饰语的意义有数量、人称、形状、动作等21种,就连他自己都认为,“上面这些分项既不能包举一切,也不是互相排斥”(同上:147)。因此,这种对纯语义关系的简单描写对解释定语的语法性质没有太大意义,同时也很难穷尽定语的类别。
      和自下而上的列举法相比,三分法和二分法分类在概括性、操作性、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他们目前的分类不一定能够涵盖和解释所有的语义关系,但三分法和二分法分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现象的直观描写上,而是开始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从具体的语料上升到了抽象的理论。
      三分法和两分法具有列举法所没有的理论优势,但它们同样存在不足:
      首先,各种版本的语法教材或专著都没有给出语法学家们分类的合理依据,缺乏客观的标准,而且不同的语言学家做出的分类也不完全相同。据不完全推测,各个语法学家对定语的分类依靠的是经验和语言直觉。所以,在三分法中出现即不互补也不对等的“描写性定语、同位性定语”和“一般性定语、同一性定语”并不奇怪。笔者认为,这种完全没有理论依据的经验式的分类虽然对日常教学有很大帮助,但是在理论上既不科学也不严谨。
      其次,三分法中的“领属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同一个语义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例如,在“那是张三的书”中,“张三”既可以理解为“书”的领属性定语,也可以解读为一般性的描述性定语,这样就违背了小类之间不相容、不交叉的规则。同时,丁声树三分法中的“一般性”过于含糊。按照正常的理解,“一般性”对应的是“特殊性”,在这里具体化为“领属性”和“同一性”,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后两者为什么特殊,以及一般性的标准是什么?但丁声树先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答案。
      最后,两分法中的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不同的学者对相似的语义关系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修饰中心语的语法作用上,同样是表示质地材料的短语“木头桌子”和“石头房子”,“木头”被归类为描写性定语(刘月华,2001:279),而“石头”被归类为限制性定语(黄伯荣、廖序东,2002:86)。
      通过分析(1)和(2),笔者认为上面几种代表性的语义分类虽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由于语义自身的不确定性、互渗性和模糊性,导致根据语义进行分类很难统一,进而不利于形式化的处理语言。
      2. 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以及修饰语之间可以呈现不同的关系,依照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定语可以概括为顺加定语和逆加定语,两者本质上是包含有多层定语的定中结构。
      顺加定语指的是 从“从最靠近中心语的那个定语开始,向前一个个地加到中心语上”(傅远碧,2001)。 例如,在“午后的温暖的阳光”中,首先是“温暖”修饰“阳光”,构成里层的定中结构;然后是“午后”修饰“温暖的阳光”,构成外层定中结构。
      逆加定语的构成和顺加定语刚好相反,“从距中心语最远的那个定语开始,一次向后附加上去,直到中心语” (同上)。例如,在“我的同学的妈妈”中,首先是“我”修饰“同学”,构成外层定中结构;然后是“我的同学”修饰“妈妈”,构成整个定中结构。
      顺加定语和逆加定语的分类方法属于层次分析法,两者从不同的角度直观地描写了同一个定中结构的基本构成,通过顺加或逆加分解一个完整的定中结构,从而获得其内部信息。但是,顺加和逆加在分布上并不构成互补,有些定中结构既可以顺加也可以逆加,如上面例子中的“我的同学的妈妈”也可以进行顺加分析。这样的话,顺加定语和逆加定语的区分就没有句法意义了。
      鉴于以上定语语义分类中的困惑,石定栩(2010)运用集合的概念,重新讨论了汉语定语分类问题。他把定中结构的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看成一个集合,无论描写性定语还是限制性定语都会缩小中心语所指事物的范围。例如,“花”和“红花”,如果把前者看成一个近乎无穷大的集合,后者就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集,表示的范围一定小于前者。以此类推,石得出结论:所有的定语都会缩小中心语的范围,汉语中的定语都是限制性的。石的结论在分析中心语是非专有名词的定中结构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用来解释中心语是专有名词的情况就会引发争论。例如,在解读“跑得更快的刘翔”这个结构时,他从时间上构建了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等至少三个成分的集合来反映人们心中不同的“刘翔”。笔者认为,把汉语定语归类为限制性的,虽然易于操作,但其解释力有些勉为其难:
      首先,如果把专有名词“刘翔”解读为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刘翔”意念,则完全违背了“刘翔”作为“专有名词”隐含的特殊含义,从而使得专有名词变得和普通名词没有本质区别了;其次,石在质疑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的区别时批评了语义分析的模糊性和不可靠性,但他在解读专有名词“刘翔”时采用的认知语义分析实际上也属于语义分析中的一种,这样是不是前后矛盾呢?再次,“描写”和“限制”本来都是用来表达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语义关系的术语,如果排除“描写性定语”只留下“限制性定语”,就不能完整地反映定语内部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在定中结构“隐隐的炮声”中,定语“隐隐”在具体的语境下往往并没有表达限制“炮声”的意思,而是生动地描绘了炮声声音比较小且断断续续不清晰的情形。所以,笔者认为石定栩的分析也存在不足。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和讨论以上众多学者的研究,笔者发现语义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决定了单纯从语义角度给定语分类是行不通的。本文坚持描写性是定语无标记的基本意义,是必然的;而限制性是有标记的、潜在的,由一定条件激发而产生的附加意义。描写性强调从内涵修饰中心语,让读者知道“什么样的”;而限制性关注中心语的外延,告诉读者“哪个/哪些”。限制性意义凸显的定语其描写性的含义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削弱了而已,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王寅,2007),笔者尝试把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看成一个连续统,它们之间没有分明的界限,差别只是一个程度问题。定语在汉语句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定语分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定语,并对深入考察与其有关的其它语言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大学现代汉语教研室编. 现代汉语[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0.
      [2] 丁声树.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黄汉生. 现代汉语[M].1981.
      [4] 刘月华等.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 商务印书馆,2001.
      [5] 吕叔湘. 现代汉语语法提纲(油印本)[M], 1976.
      [6] 吕叔湘, 朱德熙. 语法修辞讲话[M].1953.
      [7] 石定栩. 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5).
      [8]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傅远碧. 定语的类型[J].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4), 2001.
      [10]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11]李敏. 关于定语的几个问题 [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2).
      [12]房玉清. 实用汉语语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作者简介:刘艳丽(1984─),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句法学。

    推荐访问:定语 现代汉语 思考 对现代汉语定语分类的思考 定语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定语后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