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哈姆莱特在数字时代 哈姆莱特

    时间:2020-02-20 10:59: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导读:哈姆莱特可以是黑人,也可以是曼哈顿街头的富家子弟,但他依然面临着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困境。这位有着400年生命的悲剧王子来说,To be or not to be 依然是个问题
      
      黑人王子哈姆莱特
      
      在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的戏剧《哈姆莱特的悲剧》中,“生存还是
      毁灭”已经不再是问题。莎士比亚四百年前为《哈姆莱特》写下的第一句台词是“那边是谁”,如今彼得・布鲁克的质问中心就是关于个人身份和文化记忆的本质问题。可能对这个问题最明显答案就是出生于牙买加的英国黑人男演员安德里・莱斯特(Adrian Lester),现在他是哈姆莱特。
      彼得・布鲁克7岁时曾在父母面前演过整出《哈姆莱特》,他一人扮演所有角色。将近70年以后,《哈姆莱特》在如今76岁的英国戏剧导演手中成了异常精简的版本。彼得・布鲁克删掉了1/3的台词和2/3的角色,将这出5幕悲剧变成一次没有任何间断的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布鲁克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的八位演员集中扮演全剧的十三个角色,这些演员有英国人、印度人,也有出生在特立尼达或斯里兰卡的英国演员。其中包括布鲁克的妻子娜塔莎・佩里(Natasha Parry),她扮演王后乔特鲁德。四月,彼得・布鲁克正带着他的多民族队伍在西雅图作北美首演,接着是布鲁克林、芝加哥,然后到日本。
      “彼得・布鲁克的《哈姆莱特》”,所有的人都这样说。
      彼得・布鲁克的《哈姆莱特》首先是个极其简约的舞台。延续布鲁克的极简主义风格,台上只有一块桔黄色的大方布,两把椅子,一些坐垫。当三个坐垫重叠在一起时,就代表了那个为奥菲利娅新挖的墓穴。演员的服装非常朴素,配乐是由鼓、铜锣等打击乐器组成,加杂着飘渺的风笛或贝壳的呜咽声,具有东方色彩。精简场景来让位于语言和情感,这也是布鲁克一贯的美学原则。
      彼得・布鲁克的哈姆莱特同时也是一位黑人王子,大部分人通过电影《原色》认识今年30岁的莱斯特。在莱斯特的表演下,昔日忧悒寡欢、佯装疯狂的哈姆莱特如今成了动作敏捷、心智健康、讨人喜欢的青年,而莱斯特的黑色肤色则为那位高贵娇嫩的王子蒙上一层世俗色彩。布鲁克这样分析他的哈姆莱特:“他是一位极其有才华、有思想的年轻人。和任何正常的年轻人一样,在他的热情和精力过剩的外表下潜藏着暴力、狂怒和深深的自我怀疑。”
      在布鲁克看来,哈姆莱特的性格显然还不是造成这出悲剧的最主要原因。彼得・布鲁克有意将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段落延后到哈姆莱特试图复仇却又犹豫之后。当哈姆莱特意识到思考将使他一事无成时,彼得・布鲁克却说:“如果不是思考,那么,什么是能取代思考的生活态度呢?简单的行动只能导致死亡。”
      
      曼哈顿的哈姆莱特
      
      和布鲁克的黑人王子相比,美国电影导演迈克・艾莫瑞达(Michael Almereyda)则将哈姆莱特带到了2000年的曼哈顿。丹麦集团的总部就座落在曼哈顿的一座摩天大楼中,这一集团的CEO,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亲最近刚刚神秘去世,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接管了王国并娶了哈姆莱特的母亲乔特鲁德,一位性欲旺盛的中年美妇。影片的第一场戏就是一场新闻发布会,身穿羊绒外套的克劳狄斯举着一份《今日美国》报纸,宣誓挑战挪威福丁布拉斯公司对丹麦集团恶意收购的企图。
      在艾莫瑞达的影片《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已经不再是高贵的王子,而是被宠坏的、萎靡懒散的富家子弟。他留着山羊胡子,穿着时髦的黑色外套,头戴一顶古怪的毛线编织的飞行帽,神情沮丧又孤零。他的女朋友奥菲利娅是位忧郁的城市摄影师,哈姆莱特对她的态度常常很冷淡,当一个人时他却会一遍遍地看他保存在电脑硬盘中的无数奥菲利娅或者他父母的照片。哈姆莱特住在豪华的艾尔西诺酒店,在他的卧室里有全套的数字影像制作设备,一台随身携带的DVD播放机则是他最忠实的伴侣。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彼得・布鲁克还是艾莫瑞达,他们都删掉了哈姆莱特装疯卖傻的情节。布鲁克的哈姆莱特健康又精力充沛,艾莫瑞达的哈姆莱特则对一切都感到厌烦。另一个相同之处是尽管对原剧本作了大量删节,他们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莎士比亚的台词。不过,布鲁克的精简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出《哈姆莱特》的情感深度,而艾莫瑞达的意图已经不是把一出古典戏剧搬上银幕和放入现代社会,而是要把它改编成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电影,并试图用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影像取代莎士比亚的语言。
      所以,艾莫瑞达的作品成了专为MTV一代制造的《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是在丹麦集团的闭路电视系统中被发现的,被追寻时他消失在一台百事可乐自动售货机中;哈姆莱特为取得克劳狄斯罪恶证据而精心编排的那出戏中戏如今成了一段无声的、数字剪辑成的小电影;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在一家音像店的过道中进行的;而哈姆莱特本人已经不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剧作家、诗人,而是一个懒散的影像制作者,他的爱好很可能是为一些前卫的网络杂志写些多媒体的评论文章。
      
      生存还是死亡
      
      T.S.艾略特曾在《1919》中将《哈姆莱特》宣布为一次“艺术的失败”,但这丝毫不妨碍这位悲剧王子依然是大众传媒时代的宠儿。从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的《哈姆莱特》开始,到如今至少有30部改编的电影,今年还有新的《哈姆莱特》在筹拍中。所有这些改编者面临的共同困境是古典作品如何遭遇现代社会;对于已经有400年生命的哈姆莱特来说,To be or not to be 依然是个问题。
      彼得・布鲁克1955年曾上演过古典作品《提图斯》。他说:“我当时是如此尊重原作,所以我没有作任何修改,让作品自己说话;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因为作品不可能自己说话。”
      1995年布鲁克曾用《哈姆莱特》原剧台词的四分之一排演过《那边是谁》,那是对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五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克雷、贝克特和阿尔比将会如何处理这出戏的一次探索,演员们既是那些大师又是剧中角色,今天的《哈姆莱特》就产生于这次实践。如今彼得・布鲁克说:“你当然可以在一辆摩托车上演一出古典戏剧,问题是难道这就真的意味着现代性吗?”
      艾莫瑞达的改编大概就是对突破这一困境的一次尝试。谁都觉得他的影片是部聪明有趣、想象力丰富的作品,但是过多机巧的情节设计反而淹没了莎士比亚。也许艾莫瑞达的本意是对我们这个数字影像过于发达时代的反思和嘲讽,但是在用影像本身和莎士比亚语言竞争过程中,艾莫瑞达的哈姆莱特失去了他的诗意、模糊性和生存的不确定感,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深度的二维人物,这大概就是这位丹麦王子在数字时代的真正悲剧吧。
      
      资讯
      彼得・布鲁克:人人都称他为“上帝”
      彼得・布鲁克1925年出生于英国,二十多岁时已经成为英国最著名的戏剧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1964年根据彼得・威士剧作改编的《马拉/萨德》、《卡门》以及长达9个小时的《摩呵婆多罗》,他还执导了9部电影,其中包括根据戈尔丁的小说改编的《蝇王》。
      彼得・布鲁克说被称为上帝,对一个导演来说是一种危险的标签。但是他1968年出版的戏剧理论作品《空的空间》的确成了每个导演和演员的圣经。
      1970年彼得・布鲁克定居巴黎,他和他的国际演员剧团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他说:“在我们的旅程中,无论是到非洲还是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我们所带的只是一块界定我们的表演区的小地毯。”

    推荐访问:莱特 哈姆 数字 哈姆莱特在数字时代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电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